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項小凱:浦志強案──又一個政治路標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樂 發表於 2014-6-14 0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06-13

因5月3日參加一個紀念「六四」的研討會,北京5名人士,被當局刑事拘留。目前為止,其中4名已經陸續取保獲釋,唯有律師浦志強,仍在羈押之中。如此看來,浦志強極可能會以刑事罪名被起訴。

作為律師的浦志強,曾經代理過多起維權案件,包括著名的湖南唐慧勞教案,以及重慶任建宇勞教案。2011年9月,還在薄熙來主政重慶的時候,重慶市彭水縣,擔任村黨務助理的大學畢業生任建宇(在大陸,這種職務常被稱為大學生村官),因為在網路上發布多條有關政治的言論,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拘,並被處以兩年勞教。浦志強隨後代理此案。2012年9月,重慶市勞教委以「處理不當」的理由,撤銷對任建宇的勞教處罰。

所謂勞教,是一種中國曾經特有的「勞動、教育和培養」的制度。該制度源於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對蘇聯集中營制度的複製修改。根據勞教制度,公安機關無需經過司法程序,便可將公安所認定的嫌疑人,強行收監在勞教所,並實行可長達4年的剝奪人身自由、強迫勞動、思想教育等強制措施。簡言之,勞教制度,就是一種設定了時限的集中營制度。

由於種種原因,勞教制度被中國政府於2013年正式取消。而在此之前,攜公共輿論之力,成功「解救」任建宇的浦志強,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破除勞教惡法的英雄。在2013年,大陸著名的門戶網站網易,為浦志強頒發「英雄盛典」的年度大獎,並熱情洋溢地稱讚到,「浦志強——從重慶到唐慧,他揭去了不合法的勞教制度最後一片遮羞布,一記重拳讓勞教所的圍牆轟然倒塌。」

很難說清,在廢除勞教的實際過程中,浦志強的真實作用有多大。但這種被強烈符號化的公眾形象,顯然帶來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深為當局所忌。

2012年7月,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刊登署名袁鵬的文章《中國真正的挑戰在哪裡》,認為在未來數年之內,美國為確保霸權地位,滯緩干擾中國崛起進程,將採取多種策略方法,包括「以維權律師、地下宗教、異見人士、網路領袖、弱勢群體為核心,以期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滲透中國基層,為中國的改變創造條件」。該文章所提到的5個「核心」勢力,被網民戲稱為「新黑五類」,以對應於文革時期的專政打壓對象「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在新黑五類中,「維權律師」赫然處於首位。

維權律師,並不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名詞。在中國語境下,該術語指的是通過法律途徑,為代理人爭取權益或為公共利益抗爭的法律界人士。官方智庫,將維權律師放在危及體制因素的首要位置上,看似難以理解,其實暗含深意。

中國當下的政治體制,脫殼於毛澤東時代的共產極權,並在鄧小平時代,成功與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結合,形成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一種新極權體制。不同於「決議治國」的毛時代,市場機制,必須在較為穩定的秩序框架下,才能得以有效運轉。因此,規制社會秩序的法律體系,是新極權體制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與真正意義的法治國家不同,中國的法律體系,必須接受政權的指揮,絕對服從於政權的意志。這是新極權的一個鮮明特徵。

新極權之下,法律與政權,天然存在衝突的潛因,而維權律師的存在,則又將這一衝突推向激化。眾多大大小小的維權案件,濃縮了維權律師試圖將司法固化於程序的努力,而這些努力的聚合,又必然指向削弱甚至取消政權在法律體系中的指導意志。由於這一衝突關係的存在,無論是否出於自身意願,維權律師的身份,或多或少,就已經包含了挑戰政權權威的色彩。

而在官方智庫所定義的新黑五類之中,其餘的4類,大部分從屬於較為邊緣的社會區域,而唯有律師群體,屬於新興的市場化中產階層。由於擁有更廣泛的社交脈絡與渠道資源,律師群體,可以打通社會底層與中層甚至上層的聯繫,也因而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整個抗爭網路的中樞層面。在過去的多個有影響力的維權案件中,也確實觀察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而最重要的一點,恐怕是歷史為維權律師這一角色,所賦予的象徵意義。在韓國與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一部分勇於抗爭的律師,起到了非常突出的推進作用。例如,在台灣的美麗島大審中,「維權律師」謝長廷、蘇貞昌、陳水扁等人,藉助於法律平台,與昔日的國民黨獨裁政權分庭抗爭,在海內外引起激烈的迴響,並由此拉開了台灣的民主化大幕。而這一部分中堅律師,也成為未來民進黨的核心人物,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進程。

官方所定義的新黑五類,實際上不過是新極權下的思想界與社會群體,對權力壓制的一種自發反抗,但這種反抗,已經被官方視作心腹大患。由於維權律師的特殊身份,自然很容易成為打壓的重點。

實際上,就目前所觀察到的現象而言,對網路大V的肅整,對微博微信的清理,對眾多教堂的拆除,對越級上訪的強化限制,以及當下對維權律師的打壓,完全符合「打壓新黑五類」這一方針的展開與細化。而且很顯然,打壓的目標,並不僅僅在於消滅眼下的反抗。只有消滅了社會對未來反抗的期望,才具有更大的策略意義。

對於社會而言,維權律師這一身份,或許包含了太多的遠景期望,而這種被歷史以及社會所賦予的未來期望,恐怕是導致維權律師遭受打壓的更重要因素。在這一點上,浦志強的符號化形象,既為他本人帶來了卓著的社會聲譽,也由此而招致了巨大的政治風險。無論當下他本人的意願如何,恐怕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的案件被當作一枚路標,高高地釘在社會公眾的面前;而這枚路標所指示的方向,已經不言而喻。

東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