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霧一傅氏(F's)微生物庫
作者:傅明華,加拿大安大略省海明頓
雲霧,是人人都熟悉的自然現象。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騷客以雲霧為素材,吟詩作賦,又有多少科學家從事對雲霧的研究工作。雲霧,一直是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和環境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大氣物理學和氣象學認為雲霧由地球上的水循環而造成,水蒸發形成水蒸汽,經冷凝便形成雲霧。環境科學則認為,雲霧的形成不僅與水循環有關,還與空氣中的塵埃有關,尖埃是形成雲霧的色彩的原因。然而,許多雲霧現象不能用上述的理論解釋。上世紀九十年代,傅明華在全球首先從生物學的角度對雲霧進行科學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雲霧形成的F's病原體參與說。
雲,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具有多種色彩的無定形的物質集團。從顏色上看,有白雲、黑雲、蘭雲、紅色的彩霞、灰雲等等。從結構上看,雲是無定形的,象棉花團。雲,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天氣有晴天、少雲、多雲、陰天、陰加雨、小雨、中雨、大雨、陣雨、暴雨、雪等等,而天空的雲也隨之呈千姿百態的變化,烏雲會變成白雲,白雲變成蘭天或彩霞。霧,一般為白色的無定形物質集團,形成於較接近地面的大氣之中。雲,分佈於全球的大氣之中,包括陸地和海洋上空的大氣。
塵埃、水和化石燃料燃燒后形成的煙通常被認為是形成雲霧的物質來源。大氣中的水,來源於地表水體,如江,海、湖泊、海洋、農田水等的蒸發,來源於動植物和人類的呼吸過程,也來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水可以無色的水蒸氣、無色透明的大水珠和水體、白色的小水顆、雪花和冰雹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之中,可任何物態的水也不是黑色的。水可以解釋白雲和白霧的形成,但不能解釋烏雲、彩霞、蘭雲和棕色雲的形成。普蘭斯特用光的衍射效應解釋蘭天的形成,認為在大氣乾淨時,尖埃稀少,又缺水氣,陽光通過乾淨的大氣后,發生衍射便形成蘭天,尤如深的水體發生光的衍射效應而形成蘭色一樣。然而,這一解釋僅是一種假說,並沒有對蘭天現象的形成進行過實驗實證。尤其重要的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海明頓地區,經常在陰雨天觀察到蘭色的雲塊和雲朵;通常的蘭天也比較高,遠超過 了形成光的衍射效應對媒介要求的十二米厚度。大氣的稜鏡效應,陽光作用於塵埃發生的衍射效應,以及陽光作用大氣的電離層發生的效應可以解釋雲霧的眾多色彩,可不能解釋烏雲的形成。烏雲通常用黑色的塵埃阻礙陽光透射來解釋。然而,存在著許多客觀的自然現象與這種解釋相悖。
人們用作燃料的材料有石油、煤碳、植物莖桿、天然氣等等。當氧氣供應充足時,這些燃料完全燃燒,形成CO2、H2O、顆粒性殘渣和其它一些無色氣體;氧氣供應不足時,便產生CO、H2O、顆粒性殘渣和其它一些氣體。CO 和CO2 都是無色的氣體,進入大氣后成為空氣的組成部分,但不能造成雲霧的色彩。空氣本身由多種無色氣體組成,也不能造成雲霧的色彩。只有燃燒后形成的水和殘渣對雲霧的形成可能有所貢獻。水,以水蒸汽的形式,進入大氣,進入水循環。殘渣的命運,決定於顆粒的大小。顆粒大至一定的程度,便殘留於燃燒器皿中,小顆粒在熱能的推動下,飛揚起來,與水汽一同形成煙。顆粒狀的殘渣進入大氣后,有些大的顆粒因大氣阻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降落至地面,而一些極小的微粒則可以長期存在於空氣之中,成為大氣中塵埃的一亇來源。大氣中的塵埃的又一來源是從地表飛起的土壤顆粒。在風的吹動下,在人和其它動物活動的力量們作用下,以及人類所使用的機械工具(如飛機、汽車)的作用下,土壤顆粒會飛揚而進入大氣。褐 色的壤土、黑色和紅色的粘土一般不會飛揚,主要是黃色的沙土或沙漠土乘風飛揚,其形成的雲是棕黃色的,絕不是黑色的烏雲。大氣中的尖埃還來源於人類使用的武器,如核武器爆炸時激起的塵埃。據測定,空氣中存在的塵埃足以噸計。然而,僅用塵埃難以解釋雲的形成和運動變化過程。天氣晴朗時,天空碧蘭,沒有白色的雲朵,也不見黑色的烏雲,在這樣乾燥的氣候下,塵埃比在陰雨潮濕的天氣更易飛揚,尖埃應更多,如常見的烏雲(不指沙塵瀑)由塵埃所致,理應在晴天形成更多的雲朵。有時風雲突變,從蘭色的天空突然變成烏雲滾滾,膝黑一片。如果說這膝黑的烏雲是由塵埃造成,這麼多的塵埃又如何從晴朗的天空中突然產生出來的呢?再者,有些地區,如加拿大的溫哥華,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時間連續陰天下雨,總是烏雲蓋天, 可溫哥華地處丘嶺山地,森林覆蓋面積大,雨水充足,缺少風沙,加上連續下雨,經過雨水的不斷沖涮,空氣理應十分乾淨,塵埃不易在大氣中累積,可就這樣的城巿,卻有雲城的雅號,那充涮不去的令雲形成黑色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還有如果烏雲由黑色的塵埃造成,應跟雨水一起落下來,降下黑水,並將城市染成黑色,可溫哥華從未見下黑雨,誠市也未被染成黑色。在世界各地的夏天,往往會突然烏雲滾滾,發生龍捲風或暴風雨,大雨傾盆,用盆接到的雨水不是黑色的,而是無色透明的,可雨後烏雲便又即刻消失,天空又放晴朗,黑色的塵埃不會改變顏色,怎麼能瞬時消失呢?舉頭觀察天空特定的烏雲,你會發現,有時並不下雨,而烏黑的雲會瞬時原位變成白色或無色,黑色的塵埃不具備變色的性質,
塵埃難以解釋雲的這種運動變化。
烏雲形成於全球各種環境的大氣之中,包括城巿、鄉村、山嶺、森林和海洋。城巿上空的塵埃可以來源於人們的活動。鄉村的話土壤飛揚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會造成大量的塵埃。山嶺和森林在不發生火災的情況,應該相對潔凈。而浩翰的海洋上空形成的烏雲,其塵埃又從何而來?
如果烏雲僅由黑色的塵埃造成的話,大氣中的塵埃經過風雨聚集,應隨雨水降至地面,一方面烏雲應下黑雨(極少發生),另一方面應將地表染成黑色,經過數億年的降雨過程地表應覆蓋黑色的土壤,可事實上,一般情況下烏雲下的雨卻是透明的,並不將地表染成黑色,覆蓋地球的土壤多為壤土、沙土和紅土,只有5%的黑土。這些設想的形成烏雲的黑色塵埃去了何處?
綜上所析,在雲霧的運動變化中,客觀地存在著許多不能用塵埃解釋的現象,自然界中存在著別的物質,這些物質參與雲的形成,造成那些用塵埃解釋不了的雲霧現象。
這些物質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江河湖泊的綠水由綠色的蘭綠藻賦予無色的水以綠色而形成。大海的紅潮則由紅色的硅藻大量的富集而造成。天空的雲會不會也由微生物富集於積雨雲中的水中而形成呢?如若雲霧的顏色的確由微生物造成,這些微生物應具備以下的特點:(1),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可以攝取地表的營養;(2),有些物種還能自主地捕捉和食用空氣中的微生物;(3),具有變色的能力,能從黑色變成蘭色和無色透明狀態;(4),具有抗鹽菌株,能從海洋中攝取營養,並能從海洋中運動至大氣中,且海洋大氣還應存在以從海洋中飛入大氣中的微生物為餌料的菌種。為了尋找這樣的微生物,傅明華設計和完成了U-形管實驗(Fu MH ,1996, 2013)和S-形燒瓶實驗(Fu MH 2006, 2013),在世界上笫一個發現了會在空氣中自主飛行的微生物,並將它們集合命名為F's 微生物。並系統地科學地檢驗了法國微生物家路易斯•巴斯德的S-形燒瓶實驗和英國醫生約翰•廷德爾的無塵埃培養箱實驗(Fu MH 2013),發現這兩個實驗都未設立陰性對照,未設立防止會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微生物逃跑的對照,未使用顯微鏡,也未使用方法顯示可能是透明的微生物的方法,在使用了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檢驗方法以後,在S-形燒瓶中獲得了大量的微生物,rDNA 分析有三亇不同的菌種,與形態分析對應,確定有兩種細菌。這些細菌的確具有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能力,能改變顏色,可以呈無色透明狀態,也可以變成黑色,還存在有抗抗菌素的抗性菌株。在海洋環境中也尋找到了能抗高鹽的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微生物。
氣功是中國儒、釋、道三教遺留下來的修身方法,1990年本文作者傅明華,習練巜性命法訣明詣>>的功法,達至天目通和天耳通的程度,從而可以用神經感官感知到了魔鬼的存在,它們可以在空氣中快速飛行,能變幻組合形成各種造型,能發出人類的聲音,並能從人的皮膚自由進出人體,飛向高空的雲中。無論在西方的基督教神學中,還是東方的道教和佛教中,雲都被描述成阻礙人上天堂的魔鬼聚集處所或天魔。經過運用現代微生物學方法分析研究以後,傅明華髮現它們是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微生物。氣功方法直接感知,這些微生物能從皮膚鑽入人體,干擾和影響人的情緒、思維過程和社會行為,是抑鬱症、自殺和許多其精神疾病和行為疾病的根本原因。由於這些微生物具有致病的作用,故又命名為F's 病原體。
根據上述的研究,傅明華提出了雲霧形成的傅氏病原體參與說 (Fu MH,1992)。該學說認為,雲霧除了含有水份、塵埃和一些不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微生物以外,還含有大量的種類繁多的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微生物-傅氏(F's)微生物, 有致病的作用菌種集合命名為F's病原體。F's微生物能根據環境條件,如光照、溫度、濕度、水的物態和海拔高度,改變顏色的能力,伴隨氣侯變化而變化,呈現白色、蘭色、黑色和無色透明狀態,從而參與雲霧的形成和運動變化過程。白雲主要由白色的小水珠、雪花、冰雹組成,其中可能含有呈白色的傅氏微生物;蘭天和蘭色的雲塊主要因傅氏微生物呈現蘭色所致;烏雲因傅氏微生物呈黑色而造成;當不同顏色的傅氏微生物混合而居時便形成雜色或混合色的雲。在接近地表的低海拔空間中,F's微生物一般呈現無色透明狀態,而不易被人們覺知,在一定的濕度下它們可呈白色或黑色,參與霧的形成;在一定的條件下,針對某些人群,如抑鬱症患者,F's病原體會發聲、變幻顏色、組合造型,對患者進行攻擊,造成幻視幻聽癥狀。F's微生物的自主運動能力不但使它們可以從地表和海洋中攝取營養,而且使它們在降雨、降雪和冰雹的過程中可以懸於高空而不隨雨水一起降下來,這便可以解釋為什麼烏雲一般不下黑雨,而下無色透明的雨水。在雨水的下落過程中,F's微生物從黑色變成無色透明也可能是另一個原因。F's微生物在高空原位變色或在雨滴下落過程中變色的能力,可以解釋雨後烏雲的消失現象,降雨不造成地表變黑的現象,以及成雨時烏雲驟然而成的現象,因為在這些過程中大氣中的F's微生物數量並不發生變化,它們僅僅改變顏色。海洋上空的雲霧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由於風的作用,從陸地運動而來,而主要的部分則由適應海洋高鹽環境的菌株和以這些菌株為餌料的菌類構成,並且伴隨海洋氣候的變化,發生變化,參與海洋上空雲霧的形成和運動變化。 事實上現在己有報導雲中的硧存在著大量的不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微生物(Natasha Deleon-Rodriguez et al. 2013),為雲霧形成的F's微生物參與說提供了一些實驗證據,但還不能充分完全地解釋雲霧的形成和運動變化規律,只有進一步地運用主動捕獲能在空氣中自主運動的F's微生物的科學方法,直接從雲霧中捕捉到這些能改變顏色的微生物,才能全面徹底地真正揭開雲霧的秘密。
參考文獻
Fu MH (2013) Re-examination of Louis Pasteur』s S-shaped flask experiment.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trition Sciences 7 (9), 433-440. WASET Journal Issue 81, paper number 74 at: http://c.waset.org/Publications.
Natasha Deleon-Rodriguez et al.(2013) Microbiome of the upper troposhe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prevalence, effects of tropical storms and atmospheric implications.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212089110.
Fu MH (2006) Re-examination of Louis Pasteur』s S-shaped flask experiment. 56th Annual Conference, Canadian Society of Microbiologists, June 18-21, London, Ontario, Canada, abstract, P.95.
Fu MH (1996). F』s germ-a species of microbe which can be isolated from the air with an
empty u-shaped tub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 IUMS
CONGRESSES』96, Jerusalem, Israel, P.150.
Fu MH (1992). F』s germs – Microbes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move in the
air. The Peak,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