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人民日報:江蘇崑山用文化產業打造城市軟實力 [列印本頁]

作者: 華盛頓人    時間: 2014-5-13 11:23
標題: 人民日報:江蘇崑山用文化產業打造城市軟實力
2014年05月08日08:33

  

  《 人民日報 》2014年05月08日19版 版面截圖

  原題:城鎮化,開啟文化產業新機遇(文化脈動·城鎮化中的文化建設③)

  文化產業堪稱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展現出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究其原因,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為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2014年3月,《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先導產業作用更加強化……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融合發展城市、集聚區和新型城鎮。」文化產業在我國新型城鎮化中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正在成為人們關注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電影票房爆發,彰顯美好前景

  城鎮化推動文化產業進入黃金期

  城市與鄉村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富集文化設施與文化空間,是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的中心。城鎮數量的增多和非農人口的增長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從世界經驗看,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期往往正是城市化加速推進期。美國出版、影視業在19、20世紀的大發展正是伴隨著西進運動和二戰後新一輪城市化而發生的。同樣的歷史正在今天的中國上演,電影業是典型代表。

  從2010年起,業界便驚呼:中國電影產業進入了黃金時代。2010年,全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隨後一路狂奔,130億元、170億元、200億元,接連突破。截至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已達到217.67億元,其中國產影片佔據了近六成。城鎮化所帶來的二、三線城市影院建設熱潮是中國電影井噴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地處中部的湖北省,2009年之前76個縣只有兩個縣有電影院,武漢一地的電影票房佔全省的86%,其他地區微乎其微。但隨著城鎮化加速,到2012年底,湖北已有42個縣建成50家影院。全省票房隨之一路走高。湖北銀興院線開發的潛江銀興影城2011年票房只有70萬元,2012年猛增至404萬元,到2013年全年超過700萬元。湖北省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總經理陳敦亮說,長期以來,因為沒有影院,縣城居民的電影消費實際是被壓抑的,但現在縣城人口不斷增長,觀影需求非常強烈。

  據統計,2013年我國銀幕總數達1.5萬塊,其中1/3是近兩年新建的。全國縣級城市新建影院已超過1000座,銀幕數超過3000塊。按照原國家廣電總局的縣級電影院建設計劃,2013年實現中、東部地區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2015年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我國現有1580個縣級行政區劃,中小城市數量已達2160 個,隨著城鎮化政策的推進,這個數量將會進一步增加。可以預計,在城鎮數量增多、觀影人口擴大的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的表現將更加驚艷。

  中國電影研究中心主任饒曙光說,城鎮化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現在「估計得還不足,研究得還不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我們能跟上高科技,有效抓住中國城鎮化,中國電影的市場能量和創作能量都是無限的。」

  增加就業,優化經濟結構

  文化產業助力城鎮化健康發展

  城鎮化能否健康發展,關鍵是進城農民能否順利就業。但隨著每年進城農民數量高達850萬人,我國城鎮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實際在下降。據統計,近幾年,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卻只能得到70萬到80萬個就業崗位。新興城鎮急需找到新的產業增長點。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劉濤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成為我國農村城鎮化道路的一種現實選擇。」劉濤說:「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實現城鎮規模的擴大,經濟收入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維護和發展了文化多樣性,使作為主體的人能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進而使整個社會結構實現轉變。」

  相較於工業和農業,文化產業主要依賴的不是礦產資源,而是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無污染、低投入、可持續的突出特點。在城鎮化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不但可以擴大就業,提升收入,更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以發展文化產業促進城鎮化方面,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世界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不在美國好萊塢而在中國橫店。從上世紀90年代導演謝晉拍攝電影《鴉片戰爭》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橫店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共拍攝影視劇25000多部,佔全國影視劇數量的1/3以上,2011年的影視收入達到33.7億元。橫店人均年收入由1975年的75元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元。從一個交通不便、資源短缺的山區小鎮發展成每年拍攝上千部影視劇、為10多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的「影視之都」,橫店傳奇般的變化,生動地詮釋著文化產業對城鎮化的意義。

  山東省濰坊市歷史上就以手工業聞名遐邇,嵌銀漆器、風箏、核雕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濰坊市已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全市從事工藝美術產業的人員達到2萬多人,帶動農村加工隊伍10萬多人。2011年,僅全市74家規模以上工藝美術企業就實現銷售收入86.7億元。

  雲南麗江、浙江烏鎮、上海周庄、山西平遙……這些傳統農村小鎮如今已是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源源不斷的遊客在欣賞特色鮮明的文化風情的同時,也為地方居民帶來滾滾財源。2011年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已經佔到雲南省GDP的40%以上。「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個好處就是方便農民就地轉移就業,不用離土離鄉就能就業增收。」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說,產業興,則城鎮興,各地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防止城鎮化中的「產業空洞化」。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