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554)上帝愛中國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4-4-11 0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554): 上帝愛中國

怎樣知道上帝愛中國?中國5000年歷史中,上帝一直都在關懷中國。上帝派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到人世,為了拯救人類,但是,由於人類的自私和犯罪,拒絕了耶穌基督作為自己的救主。在舊約聖經約拿書中,上帝派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城叫他們悔改,尼尼微人悔改了,上帝寬恕了他們。但是三百年後,尼尼微城裡的人有開始墮落,於是上帝就毀了這個城市。中國人近二千年都沒有悔改,上帝對中國是多麼仁慈。

——第一次沒有悔改:景教在中國
基督教第一次傳入中國是在唐朝,當時叫景教。景教在中國只有二百餘年,為什麼?當權者心硬,沒有認罪悔改!當時的景教在中國不準講罪性,傳教士只能逢迎王室,依附權貴,討人喜悅,得以建許多教堂,但是缺少真正的信仰,最後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在佛道鬥爭中,武宗下令滅佛,禍及景教,景教徒被驅散,景教在中國內地漸趨滅絕。

——第二次沒有悔改:康熙最後拒絕基督

有人說,康熙皇帝是一個基督徒,但是這種說法是偏頗的。雖然從康熙皇帝所作的詩詞中看出,康熙皇帝對基督文化有所了解:

《基督死》
功成十架血半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徒方叄背兩番雞。
五千鞭撻寸膚裂, 六尺懸垂二盜齊。
慘慟八垓驚九品, 七言一畢萬靈啼。

康熙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心意在他的另一首詩生命之寶里,似乎得到更為明確的印證:
  天上寶日月星辰,地上寶五穀金銀。
  國需寶正直忠臣,家需寶孝子賢孫。
  黃金白玉非為寶,祇有生命一世閑。
  百歲三萬六千日,若無生命最可憐。
  來時胡塗去時亡,空度人間夢一場。
  口中吃盡百和味,身上穿成朝服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如何落在帝王家。
  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也枉然。
  淡飯清粥充一飢,錦衣那著幾千年。
  天門久為初人開,福路全是聖子通。
  我願接受神聖子,兒子名份得永生。
  從這首詩的最後四句中,我們看到康熙皇帝確實有接受基督為救主的心愿。但由於聖經反對拜偶像,而康熙堅持認為應該尊重中國的風俗,由於禮儀之爭導致到康熙皇帝最終沒有選擇天主教,最後把這些傳教士趕回去。這樣的結果究竟是羅馬教廷對中國傳統禮儀的態度所造成的呢,還是康熙自身的內心狀況所造成的?學者們認為是後者,因為他無論對天主教信仰有多少寬容,有多少期待,對聖經和天主教教義有多少了解,他仍然是一位儒、薩滿、藏密教徒的異族君主。當西方宗教文化傷害到這個所謂的「道統」時,他仍然毫不猶豫他選擇本國的宗教文化傳統,而放棄外來的所謂「道德文明」。

——第三次沒有悔改:太平天國變了味

名落孫山的洪秀全回家得了一場大病,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此後,從一本《勸世良言》的書認識基督信仰,並創立拜上帝會。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於金田村起義,有眾萬人,不二月佔據永安,擁洪氏為天王,不久攻陷湖南,水陸並進,不到八個月功夫,居然攻進南京,並建立太平天國,信徒有七千多萬人。但是為什麼太平天國僅僅短短十三年後就被鎮壓?難道是上帝的無能?太平天國是不是真正的基督教運動,曾經拒絕他洗禮又在他身邊工作過的美國牧師羅孝全著的《洪秀全革命真相》認為,是一群強盜藉助上帝之名攻打另一群強盜,打完勝仗的目的不過為了分贓和享樂。也有觀點認為,西方國家吹毛求疵,最後不僅不同情反而圍剿,這是歷史的遺憾。我們無法評價哪一種觀點的對錯,但是從洪秀全在南京11年腐化生活的歷史事實可以看出,在天平天國統治者的心靈深處,依然是中國人享受君王之命的心態,企圖通過宗教手段實現自己過上君王的富貴生活,在內心的深處並沒有真正的悔改。

——第四次沒有悔改:中國人拒絕孫中山

如果說,基督信仰沒有在中國得到普及,是因為最高首腦的從根本上沒有接受耶穌基督的原因,那麼,上帝又給中國人一個恩賜,給中國人賜給一位基督徒總統。我們知道,國父孫中山是一位基督徒,基督教伴隨孫中山走過了一生,十八歲時受洗為基督徒,從1897年至1892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所受十四年學校教育中,除中央書院外,均屬於教會主辦的學校,充滿宗教色彩。孫中山在意奧蘭尼學校就讀時除了正常的功課外,還積極地參加各種宗教的聚會和課程,唱詩班,早晚在學校教堂的祈祝祝禱,星期日在聖安得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的禮拜,他都參加。 1896年10月10日倫敦蒙難時,孫中山走投無路,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一意祈禱,聊以自慰」。「一連六七日,日夜不絕祈禱,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在,自雲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終於奇迹的獲得了拯救。他深感這是上帝施恩的結果。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在美國。有一次會見牧師盧祺沃博士之父親,主人慾為這位革命領袖設宴慶祝,孫中山謙辭再三,說不必盛宴鋪張,只需吃一碗面即可,並首先祈禱,「向神感恩」,說「革命之成功,乃在仰賴上帝之恩助」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回國,眾望所歸地被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在北京基督教歡迎會上,念念不忘教會之功。他說:「兄弟數年前,提倡革命,奔走呼號,始終如一,而知革命之真理者,大半由教會所得來。今日中華民國成立,非兄弟之力,乃教會之功。」 他在法教堂歡迎會上也指出:「吾人排萬難冒萬死而行革命,今日幸得光復祖國。推其遠因,皆由外國之觀感,漸染歐美文明,輸入世界新理,以至風氣日開,民智日闕,遂以推倒惡劣異族之政府,蓋無不由此觀感來也。而此觀感得力於教會,西教士傳教者多矣。」 直到病危,他還深情地強調:「予深信予之革命精神,得力於基督徒者實多。」 晚年,孫中山十分重視「心理建設」,提出了「人格救國」的口號,主張進行「心理上的革命」,強調提高人格,進行自我的道德鍛煉和培養,所謂「心理上的革命」,就是要通過刻苦的磨鍊,「把自己從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情,像獸性,罪惡性和一切不仁不義的性情,都一概革除。」 他把高尚的情操,「頂好的人格」看成是「人類天職」。認為人類進步的極點,在於不斷進行人格的自我完善,使人格洗鍊到神聖地步。強調「欲成人格,必當消滅獸性,發生神性,那麼才算是人類進化到了極點。」 其次,孫中山從基督教「上帝就是愛」出發,提出了「仁愛是革命道德的基礎」。他認為在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行為準則,應堅持「互助的原則」。在他看來,「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仁義道德者,互助之用也」 。他歌頌堯、舜、禹、湯、文、武的所謂「仁民愛物」、「愛民若子」是「仁慈的好道德」 。他認為外國固有道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精神」 。這裡所說的仁愛,就是博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7: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