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柔性外交:夫人們的朋友圈時代

[複製鏈接]

70

主題

93

帖子

2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涯客1 發表於 2014-3-24 16: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國家主席夫人彭麗媛與來訪的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故宮合影

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之邀,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攜母親女兒訪華,開啟了史無前例的特別行程,這也是美國第一夫人首次單獨正式訪華。
第一夫人不再是隨行家屬,而是單獨訪問一個國家的「第一人物」,而邀請方也不再是機構或政黨組織,而是另一位第一夫人,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新風景。
此前,彭麗媛已隨習近平出訪過美國,「麗媛style」令公眾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歷史上,政治因「夫人」元素而顯得柔軟親民,已不是新鮮事,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夫人們日益獨立的人格魅力,彰顯了全球範圍內女性地位不斷崛起的當代格局。
米歇爾從哈佛大學法學院取得法律博士學位,當過律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知職業女性,獨立而強悍,對奧巴馬當選總統可謂助有一臂之力,是總統先生智識上的伴侶。而彭麗媛更是在年輕時就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知名歌唱家了,她擁有自己獨立而出色的事業。這樣傑出的女性擔當第一夫人的角色,自然是遊刃有餘,開拓出別樣的新局面。
關於此次行程的議題,根據媒體透露,並無涉及政治方面的敏感問題,而是圍繞教育、文化交流等柔性議題,今天的行程便有參訪北京的中學這樣的環節,彭麗媛更是執筆揮毫「厚德載物」中國字以贈米歇爾。
一些對女性地位敏感的女權主義者可能會對「夫人」角色被框定在非政治議題而感到憂慮,認為這樣強化了女性的家庭角色,而美國媒體則以勞拉和希拉里為對比,認為米歇爾缺乏「政治抱負」,在政治敏感問題上不夠強硬,興趣偏向教育等軟議題。
這裡值得釐清的問題是,第一夫人角色之所以不怎麼直接觸碰政治議題,原因在於她們不是決策者,而不是由於她們是女性。試想這樣一個局面,當元首和總理角色越來越有可能是女性時,她們的男性伴侶是否適宜就政治立場發表過多意見呢?是否一點不擔心伴侶身份的表態在政治的正式商談中造成的混淆和不便?用中國的話來說,這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用美國的制度慣例來說,是「利害關係的避嫌規則」。
政治家們的伴侶參與外交活動,用今天最時髦的話來說,她/他們是來自「朋友圈」的「星星」,是政治家帶出的社會關係,特別像今天的社交網路的延伸關係。我們總是在朋友圈認識更多的第三人,他們成為我們社交生活中的增量,發揮著豐富我們的關係網路的積極作用,有時候,你還常常看見「朋友的朋友」成為了朋友。
正是因為當代社會社會關係的豐富性和多維可能性,才有了彭麗媛邀請米歇爾這樣有趣的外交創意,它的社會基礎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以社交網路為紐帶的信息化地球村。
在這樣一個緊密關聯的信息社會,政治因全球協作與價值融合而不再那麼生硬,從而生長出制度渠道之外的彈性空間。這表現為「柔性外交」有了它新鮮的政治劇碼:夫人、女兒、丈母娘這些生活化日常化的角色也就有了她們的識別通道,通過一種類似於「朋友圈」的社交網路邏輯,得以參與政治生活中最可愛最柔軟的那一面:觀光與交流。
隨著個體化進程的擴展,以及生活倫理的演進,我們還可以看到總統先生的女朋友陪同訪問活動,甚至是女總理的同性戀人出現在外交活動中。在政治倫理與生活倫理之間,人類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在化解政治價值和生活價值等方面的分歧的能力也可就越來越高明和從容。因而,不僅擱置政治敏感議題的「夫人朋友圈」是可能的,全球共同協作,以人道主義立場共同搜尋失聯航班也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生活中的現實。
在全球溝通無界限的社交網路時代,在政治成為公民的日常生活的今天,公私領域的絕對劃分其實已經模糊,個人與政治的關聯成為政治內生的訴求。也就是說,當政治人物對公眾主張「家風」或「familyvalues」(家庭價值觀)時,他所訴求的,就是一種政治價值。
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應對中美關係方面,政治家和外交家們正在嘗試一種更為容易被公眾接納的模式:剛性議題的制度協商與軟性議題的文化交流同步推進,當政治人物的家庭成員以更為輕鬆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時,或許正是政治剛性議題需要被擱置和重新考量的時候,用社會學家吉登斯的說法,就是我們需要從「解放政治」的束手無策當中,認識「生活政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放政治」焦灼地面對消除剝削、不公正等等壓抑性議題,意圖實現人的自由,是宏觀政治;而「生活政治」關切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擱置的倫理和道德問題,發展問題,是微觀政治。在後傳統社會,生活政治逐漸取代解放政治而佔據政治的主流地位。看過《紙牌屋》的人可能對開篇展示的政論議題不陌生,政客們爭論的,恰恰就是教育問題。
或許可以這樣評價,米歇爾訪華,與彭麗媛共同關注教育問題,一點也不是家庭議題、女性議題,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高度關切的政治議題。只不過,在這個夫人們的「朋友圈時代」,她們的確帶來了生活政治,讓中美民眾暫時擱置解放政治的沉重,這不失為中美關係的一種有益補充和創新嘗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1: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