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陀法語及其它教導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4 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14 10:41 編輯

選自:佛陀法語

摩訶利(Mahali)問世尊:「世尊,造惡業的原因是甚麼?」
「貪、嗔、痴、不專註和邪念,這些都是造惡業的原因。」
「世尊,造善業的原因又是甚麼?」
「慷慨、慈愛、智慧、專註和正念,這些都是造善業的原因。」
***
修行的目的不在取得名利帶來的好處、德行帶來的好處、禪定帶來的好處、知識與眼光帶來的好處,而在取得心靈上真正的解脫,這才是聖潔生活的真正目標與終點。
***
智者不與心懷惡念和妒意者為友,亦不與幸災樂禍者為伍,真的,與惡者交往是罪惡的。
智者,應與滿懷信心、和藹、聰慧者為友,亦與知識淵博者為伍,真的,與善者交往是幸福的。
***
一個人雖通過眼睛看到形象、鼻子嗅到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感到觸覺、心靈識別念頭,卻並不執著於這些事物的外表或細節。如果放縱這五個感官,誘惑、厭惡、惡念等思維就會興起。有鑒於此,人應致力於控制這些感官。能把感官控制好便能體驗到不被牽引、激怒之樂。
***
人若不斷地追憶、思想過去、現在、未來所渴望的事物,慾念便因此滋生。有了慾念,人就會被所渴望的事物束縛。一個充滿慾念的心,就是我所說的『束縛』。
***
有三種念頭會導致盲目、無知、使智慧消失,使煩惱滋生,對證悟涅槃沒有助益。那三種?貪念、嗔念與傷害念。
有三種念頭會擴大視野與見聞、使智慧增加、會促進和諧,對證悟涅槃有助益。那三種?舍離念、慈悲念、施助念。
***
有四件事可以增進智慧,對在人道中的眾生有很大助益。那四件事呢?即結交善人,聽聞佛法,明智留意,依法修行。
***
誰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誰又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言語、思想不純凈的人,即使聲明說:「我們愛惜自己。」他們依然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為甚麼呢?因為他們以對待敵人的身體、言語、思想對待自己。身體、言語、思想純凈的人,即使聲明說:「我們不愛惜自己。」他們依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為甚麼呢?因為他們以對待朋友的身體、言語、思想對待自己。
***
在嗔念升起時,人應即刻加以克制。剋制的方法共有五個。哪五個?即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培育慈愛心。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培育悲憫心。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培育舍心(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在任何嗔念升起時,他應轉移注意力,將它忘卻。在任何嗔念升起,他應把它當成是由自己引起,應如此想:「這是自己造的業,是自己造業自己受,一切行為舉動是業的本質、親屬與基礎。一個人造了善業或惡業,都會成為那善業或惡業的繼承人。
***
慈心的特質是促進他人的幸福。它的作用是追求幸福。它所顯露出來的是煩惱的解除。激發它的原因是看見眾生的可愛處。能把惡念去除是它的成功;引發了自私的愛欲則是它的失敗。
悲心的特質是促使他人解除痛苦。它的作用是不忍心他人痛苦。它所顯露出來的是仁慈與憐憫。激發它的原因是看見眾生受苦時的無助樣子。剋制了殘忍是它的成功;引起傷感則是它的失敗。
喜心的特質是能為他人的成功感到快樂。它的作用是去除妒忌心。它所顯露出來的是厭噁心的解除。激發它的原因是看到了眾生的成功。剋制了厭惡是它的成功,引起作樂笑鬧是它的失敗。
舍心的特質是促使自己對眾生一視同仁。它的作用是能看見眾生的平等素質。它所顯露出來的是平息了喜好感與厭惡感。激發它的原因是看到眾生的業,了解眾生是他們所造的業的繼承者;是他們自己選擇要不要快樂、要不要脫離痛苦及要不要從他們所取得的成功中墮落下來。摒除厭惡感與喜好感是它的成功;在生活中引發了對無知的毫不在乎是它的失敗。
***
人若有所不滿,苦惱便隨之而來,使你不論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不會感到快樂或喜悅,不論你去到森林裡、樹根下、孤獨處、曠野中或僧眾之中,也找不到快樂或喜悅。
人若能知足,不論你在行走、站立、坐著或躺著,都會感到快樂與喜悅;不論你去到森林裡、樹根下、孤獨處、曠野中或僧眾之中,都能找到快樂與喜悅。
***
何謂與善人結交?即經常跟隨、結交、接觸那些秉持正念、有德行、有學識、慷慨、有智慧的人,向他們求教、和他為伍、真誠對待他們、敬佩他們、和他們團結在一起。
***
別害怕行善,它是快樂的別名。我清楚知道行善會帶來開花、成熟的果報,那是長久的喜悅與快樂。
***
有德行的人能得到五種利益。那五種?有德者由於誠懇,所以得到巨大的財富。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而獲得好名譽。又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不論與誰為伍,或聖者,或婆羅門,或居士,或沙門,他都有信心,不會惶惑。再者,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死時並不迷惑。最後,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來世能往生天界。
***
我並不是說精深知識的獲得是直接的。相反的,它是隨著循序漸進的訓練、實踐、修習而來的。
***
一個人在走路時,深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不動時,深知:「我正在站立不動。」在坐下時,深知:「我坐下了。」在躺下時,深知:「我正在躺著。」這樣,不論他的身體如何擺動,他都能清楚知道。
再者,當他前去或回來時,他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當他往前看、彎曲或伸直手臂、提著外套、法衣或托著乞缽時,他都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
當他吃、喝、咀嚼、品嘗、解手、走路、站立、坐下、入睡、清醒、講話與沉默時,他都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
當他這樣地勤奮、熱衷與堅決時,一切世間的記憶與計劃都自然斷除,內心因而平靜、安適、集中與入定。你應如此發展對身體的專註力。
***
舍利弗尊者說:『一個導師在教導他人之前,自己必須先建立五個條件。那五種?他應想:「我只在妥當的時刻講說,不在不妥當的時刻講說。我只講說真實的,不講說不真實的。我以溫和的語氣講說,不以粗言暴語講說,我講說的是那目標,不說與那目標無關之事,我懷抱著慈愛心來講說,不懷抱惡念來講說。」當一個人在教導他人之前讓他建立這五個條件。』
***
凡人和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同樣體驗到愉快、痛苦與不樂不苦的感受。他們兩間有何分別處與相異處呢?
當凡人體驗到痛苦時,他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的肉體與精神都有如此感受。這有如一個人被一枚飛鏢射中后,又遭到另一枚飛鏢的攻擊。他會感受到被兩枚飛鏢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怨恨、抗拒,結果產生了一股強烈的怨恨與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尋求感官之樂。為甚麼呢?因為凡人除了尋求感官享樂之外,並不知道其他脫離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樂時,享樂的貪念逐漸加強。他不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不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危險性,也不知道如何脫離它們。由於缺乏這種知識,所以對不苦不樂的感受無知。無論是苦、樂或不苦不樂,他都認為是束縛。他被生、老、死、悲傷、慟哭、疼痛與絕望所束縛。我說他是被痛苦所束縛。
當經受訓的聖潔弟子體驗到痛苦時,他不會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只體驗到肉體的感受。這有如一個人只被一枚飛標射中,不再遭受隨後的飛鏢攻擊。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並不抗拒、怨恨,也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並不尋找感官享樂。為甚麼呢?因為他知道脫離疼痛的其他方法。由於不去享受感官之樂,他便不會對享樂產生任何貪念。他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了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與危險性,也知道如何脫離它們。有了這種知識,對不苦不樂的感受不會無知。無論他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時,他不會被這些感受所束縛。他脫離了生、老、死、悲傷、慟哭、疼痛與絕望。我說他脫離了痛苦。
***
我將教導你何謂執著與憂慮,也將教導你如何放棄和脫離執著與憂慮。何謂執著與憂慮?凡人有如此看法:『這個身體是我的,我是這個,這個就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與感受。
何謂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受過良好教導的聖潔弟子有以下看法:『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個不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不會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想、行、識,他也有如此觀感。這就是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
***
你應像孤島一樣,把自己當做自己的避難所,不再另尋其他的歸依處。讓佛法做為你的孤島與歸依處。這如何進行呢?你應放下世間一切引誘人與令人厭惡之物,積極地、清醒地和專註地凝視著在身體中的物質因素,在受的感覺作用,在想中的認識作用,在行中的意志作用,在識中的意識作用。在現在或我入滅后,能如此修持並且積極向學的人,必定能證得至上的。
***
德行凈化了智慧,智慧凈化了德行。其中一個存在時,另外一個也必定存在。有德者必定有智慧,有智慧者必定有德行,德行與智慧的組合,是世間至高至上的。
***
不應窮追過去,不應渴望將來,過去的已消失過去,將來的還有待來臨。
凡洞察此時此地所升起之物,了解其真相,不為之動搖與遷移者,讓他培養那洞察力。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4 10:37 | 只看該作者
選自「佛法真實的面貌」
人終日忙忙碌碌,只為了解決生活上所必遭遇到的問題。可是即使生活的基本問題解決了,人還是會不滿足,會彷徨、會覺得空虛。為什麼呢?既然身已有了安頓處,為何心卻不能安頓下來呢?那浮沉不定的心,該往何處歸依呢?
佛陀為安頓人那顆彷徨不安、忽喜忽悲的無明心,找到了一個落實之處。他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眾生的問題,尋求擺脫痛苦之妙方,終於覺悟了宇宙世間的真理,而為自己解除苦的束縛,但因發起悲心,不忍見眾生受苦,因而開始說法濟度眾生。
佛教是一種以智慧、科學理性等知識為根據的宗教,它的最終目的,是消滅痛苦和煩惱的根源。
***
佛陀是一位提倡正見,即正確知見的導師。他反對迷信,使人認清世間萬有之實相,認清整個世界或宇宙不偏不斜之真面目。他揭發萬象本來如此的現實意義,為迷失的人指示正途,引導他們歸正,不必依賴迷信或外來的力量,只憑自己的正確心意去明白宇宙之真相,自己努力變化改革,以跨入醒悟及解脫的正軌,而得涅槃之樂。因此,人如想獲得那出世解脫的涅槃之樂,先必須認清萬物存在的事實真相和本質,也就是洞察諸法實相,看透人生的無常、無我、苦和空性,進而革除種種的執著,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素質更加健全。
***
人一生下來,就開始領受這六種感官上愉快和舒服的感覺,並且不遲疑的緊執著它們。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執持愈久愈堅,好像深入土壤的樹根,越久越難除掉。人對感官上種種快感之妄執,相等於初學吸毒而開始上癮的人一般,日夜離不了那毒品所激發的快感。這的確是一項大問題,它能徹底的毀滅我們。人會情不自禁的妄執著他們所謂的『快樂』,但最後所得到的並不是快樂,而是無窮的苦惱,或甚至自己的毀滅。因此,我們必須對激發感官上種種感覺之物體,做進一步的了解,以便能採取適當之態度對治。事實上,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感官上的感受為其根底。無論是愛、怒、憎、妒、謀殺和自殺,這些感情上的激變和行為上的舉動,都免不了以刺激感官的物體,為其基本激變的原因。如果我們深索推動人類努力工作或辦任何事情的力量,我們將發現那是慾望的推動——想獲得某一種事物的慾望。因此人們儘力奮鬥、儘力讀書和拚命的賺錢,賺到了錢,卻又盡量用錢去買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樂—以五顏六色的事物、悅身的聲音、芬芳的香氣、可口的食物、以及能觸發舒服感的東西為追求的目標。甚至,為了想上天堂而行善,也是因為行善者以為天堂有消耗不盡的五欲享受。總之,世間的苦惱,是以『欲』為主要根據的。
***
諸法因緣生,這是永久不變的定律。大至世界小至微生菌,都須依著因緣的互相關係作用,才能夠生起。人也有依賴種種因緣和合的必要,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離群而生存,就是隱士也還必須別人或別的事物的助力才能活著。他可能在隱居之處自耕自食,可是他所種的谷和菜,是要依賴著陽光、水和土壤種種因緣的和合才能滋長,而成為他的糧食。由此可見,隱士必須依靠五穀菜類這些因緣才能生存,而五穀菜類卻又一定要靠著陽光、水、土等因緣才能滋長,因緣又要依靠因緣,這般的互相依靠再推廣開去,就不難看出是會牽涉到另外更多的因緣,而世間萬有,都是如此直接或間接的相依共存。但緣起萬物既然有生的開始,也必有滅的結局,因為大地萬物皆無永恆性質,並且一直不停地演變。
***
人的慾望,是早在兒童時代就已存在的一種天性,那慾望會隨著人的成長而擴展。慾望被實現之際,會有短暫的快樂和滿意,但不久那滿足的心理狀況,會被更強烈的慾望所取代,如未能如願以償的話,人會掙扎和嘗試,直至達到目的。但不久新的慾望又會產生,心又開始動蕩及不滿現狀,而整個掙扎和嘗試爭取的過程又會重複,就像一個因果循環的輪子,正在不停的轉動著:業—果—業—果。這是因緣與果報的輪迴,不是生命流轉於生死輪迴之道的輪迴。首先是慾望的產生,然後是推動慾望的業力,最後是業之果報;緊跟著又是另一個新的慾望之產生和再次的造業,最後又是另一個報果,然後又有另外一個新的慾望......佛陀把這慾望的生生滅滅,稱為旋轉的生死輪迴之輪子,因為它就是那樣的被人無止無息地推動著、轉動著;而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以及種種的痛苦,也隨著輪子一圈又一圈地轉,生生滅滅,滅滅生生。
***
佛陀和眾阿羅漢是已熄滅慾望的人,他們並不對『吃』這一件事有任何染著,但是他們明白吃喝是維時生命的重要因素,所以他們只做適當的吃喝,而依然能和常人一樣的作事,其至比常人作得更好、更多。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們如此呢?其實,並無別的外來力量,他們只是憑洞察能力所激發的智慧而作事,而我們常人卻是以慾望為主要動機而作事,當然所得的成績或結果,也和他們的有別。我們會不斷的受到痛苦和煩惱的主宰,他們卻自由自在,毫無束縛。他們根本沒有任何的染著,因此別人能從他們的善行中受惠得益,是那無私的悲心,致使他們傳授真理給愚痴的世人。
***
妥當的行為,將使我們從開始到結尾都能離險避難。例如我們擁有地產和財物,並不需要為它們極度的傷腦筋,因為社會上的法律會保證我們的擁有權,它們不會從我們的指縫中溜走或失去。就算有人把它們搶去,我們還可以憑法律進行抗拒,用不著怒火衝天,做出一些愚蠢的事。當然我們有責任看管我們的財產,但是如果那財產真的不幸被別人佔有了,我們也用不著悲憤,因為悲哀和憤怒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幫不了什麼忙。盡量保持內心的平靜,時常反省萬物的無常性和無我性,提醒自己對萬有妄執的徒然,並省悟到我們根本不能永遠佔有著它們的事實。
***
為何我們不能覺察五蘊之實狀呢?當我們一出世,我們對事物毫無所知,我們所獲取的知識,那是別人所教給的。他們的教法,只有使我們以為世間萬物都有一個『自我』(分別執)。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有一部份是出於天性的(俱生執),出世不久,人就開始懂得執著一個『我』,或是『我的......』,隨著光陰的流逝,這執著越變越強烈。在語言方面,我們採用『我』、『你』、『他』這些字,這些代名詞只有更加的穩定了『自我』的觀念。我們說:『這位是X先生,那位是Y先生。他是A先生的兒子和B先生的孫子。這位是某某人的丈夫,那位是某某人的妻子......。』這種講話的方式,只助於鑒定別人為一個個的『自我』。結果,我們沒有一個覺察到自己已經執持著那個『自我』,這執著一天又一天的增強著。妄執『自我』是自私自利的根源。如果我們有洞見的能力,我們會發現,『自我性』實在是一種虛有的幻想,而且對『A先生、B先生、高等、下等、畜生、人類、窮人、富人』妄執也會失去作用。我們會發現這些名詞,只不過是人所創出來為方便表達心意的一種語文上的『工具』罷了。
***
『洞察諸法實相』這句話的意義,就是洞見宇宙人生是本來如此的事實。換句話說,所謂『洞見諸法實相』,就是看見宇宙的真面目。洞見的結果是醒悟,而醒悟到的是什麼呢?即了解妄執一切事物的枉然。世間萬有都是無永恆性、無自我性,並能激起無窮無盡的痛苦,因此,為了避免跌入遺憾、懊悔、失望和痛苦之網,我們必須捨棄我、法之妄執,過著清心寡欲,不爭不執的生活。但無論如何,還是必須依靠物質來維持生命,人還是有『尋求』和『成為』的必要,例如尋求食物、衣服、住宿和藥品等,以及成為人父、人母、兒女、醫生等。主要的問題,是出於人永不知足的心,對五欲往往過份的追求,終於導致沮喪、煩擾、憂慮、失望和悲憤種種痛苦的感覺。因此,我們必須時常警覺的護衛自己的心境,以避免它被妄執佔有。一個有相當洞察能力的人,是不會被錢財、地位、身份和名望沖昏了頭。他不會自高自大,也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自我可憐。他會盡責的做事,對任何事物都毫無染者,也不自尋煩惱。如果他無意的發了一筆大財,也不會興奮到難於入眼或得意忘形。反過來說,如果他突然破產了,陷於困境,他既不會沮喪消沉,也不會借酒消愁,更不會痛不欲生。他會很清醒的負起責任,重新努力的改造逆境。
佛陀和眾阿羅漢是徹底地擺脫了慾望,雖然沒有了慾望,他們還是能夠很熱心工作,並且比我們任何一位還要作得多。他們並不需要以慾望為工作的推動力。沒有了慾望,不是等於什麼都放棄了嗎?不是的。事實上,證道得正果的人,還是和常人一樣的要吃飯,要睡覺,要有穿的和住的,以及其餘生活上的需要。但他們懂得以智慧了別、分析或鑒別什麼是值得和應該做的事,什麼是不應該或不值得做的事,他們也能明白,什麼是他們應擁有的東西,什麼是他們不該擁有的東西。再者,他們還有一樣多數人缺乏的大慈大悲之心。由這了解別人的能力和慈悲推動他們,使他們四處宣揚佛門善法,救苦救難,也使他們毫無怨言的擔起日常任務,例如早上出去托缽,如果化到一些食物,那是極好的事,如果化不到,也無所謂。當他們發生熱病時,他們自己懂得如何處理和治療。但是如果那高熱不退,病勢轉危的話,他們會提醒自己,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沒有什麼可畏的。在他們的眼裡,生和死是同樣的意義。他們不為生而欣喜,也不為死而悲哀。如果一個人想擺脫生死之苦,這就是他應該嘗試抱有的心態和觀法。
須知身體根本不需要有一個為『我』的主人。了別的功能本身,就致使身體依著原有的天然之基本生存能力,而維持著生命的延長,直到根身毀壞之時。佛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以無上智慧了別世間萬有,並以大慈大悲的心救渡眾生,他本身卻過著最樸素和毫無染著的生活。那些阿羅漢們,也是同樣的以純凈和無私的心濟世。
***
人是依著智慧才能進步和發展的。在經典內曾經提到,人是能夠從洞見諸法而凈化自己的,除了這個方法之外,再也沒有別的途徑。通往自由解脫之大道的關鍵,在於是否擁有洞察能力。在世俗語言之慣用法,我們依著自己的性別、職業和身份,口稱自己為某君或女士,或依著身份而自稱自身為主人、僕人、上等人、下等人......。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種假設罷了,或是一種方便的了別之法,千萬不可執著那假設的身份。
***
佛陀把涅槃譯為『一種從洞見世間萬有實相而斬斷妄執,以及擺脫了束縛、折磨和痛苦的情況中,而生出來的自由』。換句話說,涅槃就是擺脫了妄執和一切痛苦,而獲得真正的大解脫之情況。佛說世人誤以世法為樂,而世法皆無永恆性,無時不演變有何可樂?唯有修集世間善因,省悟萬有之無常、無我性,認清宇宙實況,面對現實,努力凈化身心,排除煩惱雜念,證入涅槃妙境,方可算是真正的解脫之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4 10:37 | 只看該作者
摘自:阿含經故事選
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不曾聽聞正法的愚痴凡夫,對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不能如實知;不如實知的緣故,對色身產生了貪愛樂著,以致於以為這是生命主體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執著它。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就隨著受到牽動,而生起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舍、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自己的感受、想象、意志、識別等也一樣,一旦以為其中哪一個是生命主體的『我』,或者為『我』所擁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為生命中有一個不變的『我』為生命的主體,其結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時,心也跟著苦。
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多聽聞正法的聖者弟子,對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如實了知;如實了知的緣故,對色身不會貪愛樂著,不會以為這色身是我生命的主體『我』,也不會以為生命中另有主體,色身是屬於那個主體『我』的,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不會隨著受到牽動,就不會有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舍、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感受、想象、意志、識別等生命的其它組成也一樣,不認為其中有生命不變的主體『我』,所以,當色身有苦時,心不會跟著苦。」
***
佛陀從他的證悟中,指出「我」的想法,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錯誤,執著這種錯誤,成為眾生流轉生死,煩惱痛苦的關鍵。所以,破除「我」,就成了佛陀所教導的核心修行科目了。而從五蘊中,觀察、體證其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我」,是破除「我」的修行方法之一。
心理的苦,主要是源於「我」的錯誤見解與執著。例如:希望「我所擁有的」周遭一切,包括肉體與精神,自身與他人,都要依著我的意思來運作,十足展現了貪愛的特性。這是可以經由修學來止息與超越的,一旦超越了,就做得到「身苦心不苦」了。
***
今日,業力的觀念說來是蠻普遍的,但卻多淪於神秘與渾沌,即使有神通能力的修行者,也不一定有足夠的神通力看得清楚,看得完整,更何況是一般人呢!業報的大原則,雖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實際上的作用與展現,通常是錯綜複雜、動態變化,不是單純一對一反應,也不一定能立即因緣具足而反應展現的,所以,實際上很難只用做什麼事,就得什麼報,那樣簡單的、僵硬的方式解說,否則或未得其利,先蒙其弊,成為迷信的附和者。修學正見增上的佛弟子,應當把握緣起理則,從經典中多方理解,再從日常生活中修學體證。
============================
選自「別輕視煩惱,你將會被取笑」----西亞多 烏 德加尼亞 著

覺知的持續
從早上起床到入寢睡覺為止,不管你是在任何姿勢中,你都必須不斷的覺知自己的心。不要讓你的心處予懶散中,或者四處遊盪。讓這心不停的工作,這是很重要的,那即是說讓你的心一直處在覺知中。不管你做什麼,能覺知才是最重要的。能持續的覺知需要正精進。在我們的詮義中,正精進是一直的提醒自己去覺知。正精進是一種毫不中止的努力。它並不是用精力去專註在某一事情中。它只是用在把心帶回覺知中。這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
你並不需要知道你經驗中的每一個細節。你只需要覺知,以及知道你所覺的對象。問你自己,「我正在覺知些什麼? 」,「我是真正的了知或者只是表面上的覺知? 」,這樣將有助你持續不斷的保持正念。記住,覺知並不難,難的是要怎樣去持之以恆。繼續的努力是很重要的,它讓你更有力去修習。我們必須繼續保持正念才能增進自己的修行。如果我們繼續的正精進,我們的正念會有進展,並且愈來愈強。當我們的正念有持繼力時,我們的心會更壯。一顆強壯的心是充滿了正念、正定與智慧。你必須持續不斷的努力,一直要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這樣做時,你的正念就會愈來愈有持繼性。
***
如果你只是一直在逃避困難的情況,你是不能學到什麼,也不會成長。特別是當你面對煩惱時,你更不能逃避。學習去面對煩惱讓你有機會去探討它,理解它的性質。當你這樣做時,它會幫助你超越煩惱。
***
你不需把感覺作了符號,把它們分門別類為喜歡的,不喜歡的或者中性的。提醒自己,感覺就是感覺,它本來就是如此,接受它而已。
***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使智慧增長。智慧的增長有賴於我們是否有能力去認知煩惱,理解它並且超越它。為了要看看自己的程度如何,為了要成長,你必須給自己機會去面對煩惱。一顆不能面對生命中種種挑戰的心是永遠微弱的。
***
擁有覺知與正念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去保持它,讓它持續不斷,這你就必需擁有正精進,那就是說不停的努力。
***
每次如果你一坐下就昏沉,這是一種不良的習氣。所以只要一開始覺知到昏沉時,請把眼睛張開。如果他還繼續昏沉,即刻站起來,走動一下。無論你是站著,或者坐著,都沒有關係;重點只要能讓心處於清醒的狀況就得了。
***
要知道,煩惱就只是煩惱,他們並不是「你的」煩惱。每一次,當你與煩惱認同時,或者抵制他們時,你只是加強這煩惱的力量。
***
你必須很勇敢才能認知真實性。如果你要知道真相,你必須開始禪修,覺知自己。第一件你必須知道的事是你的心中有煩惱。這是基本知識。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好人,所以我們都只看到自己善的一面,所表達出來的也是善的一面。如果我們不願面對煩惱,我們是在欺騙自己以及他人。如果你希望有所改變,你必須知道自己不好的一面。當你能開始真實的看到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與不善的本質時,你是有了進步。
***
如果你認為重複的觀看同一件事物是很厭倦的。然而如果你仔細的觀察自己的體驗,你會理解到沒有兩個時刻你會有同樣感覺。讓你感到厭倦的是那顆妄心,它認為你是在看同樣的東西。其實,沒有一樣東西是從來不變的,每一個時刻都是新的。如果你能真的看到這一點,你的心會很有興趣的去觀察它所看的一切。沒有一刻會是厭倦的,因為你的體驗會清晰的讓你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直在轉變的。
***
想法會影響你的感覺。你是以怎樣的態度看待你所做的事,這一點非常重要。
***
你須要時間去學習覺知。在開始的階段,你必須一直提醒自己去覺知。但是當覺知有連續性時,你會自然的覺知。你是不能強迫把覺知變得有連續性。你只須不斷的覺知,它將會有連續性。
***
在開始的階段,你只是專註。當你已能時時的善巧的把心帶回當下時,你可以開始觀察或者探討你所覺知的目標。
***
如果你對禪修失去興趣,或者感覺到不知如何去禪修,不要感到恐慌,你不須試著去禪修,你只須提醒自己去放鬆自己。過了一些時候,那想禪修的心又會自然的回來。太過於強迫自己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
當某種抗拒心在心中升起時,學習直接的去感受它。
***
有一件你必須記得以及理解的事,那就是不要讓你的心單獨的存在。你必須不停的觀察它。如果你不照顧你的花園,它就會野草叢生。如果你不觀看你的心,煩惱會增長,並且加倍繁殖。這顆心並不屬於你,但是你有責任看顧它。
***
當期望在心中升起時,學習看著它的本質。每次當你對某人生氣,或者感到失望時,每當你對事情的發生有抗拒心時,你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還是有所期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