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內觀智慧概述&剎那定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0 0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觀智慧概述
原作者: Venerable Sujiva,金如是 譯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內觀智慧來自對真實法的直接體驗。真實法是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概念,只把心意識放在當下進行的現象。心它發現,實際上發生的,是我們所稱的「身心過程」。
當你清楚地覺知道當下時,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如果你觀禪坐時,臀部附近的感受,那你實際上並不知道臀部,你並沒去觀照它的形狀,你只知道那裡有壓力,那是我們叫究竟(勝義)真實。究竟真實,指目標由直下經歷,不假思索或預想成見。這是身心過程的特性。
只有當安住深層、清楚的覺知,專註地觀照身心現象的真實法,才能有深切的經驗,真實理解心的過程。只有在深厚覺知的敏銳貫穿下,我們才會有對真實法的體驗。你把這些當自然現象觀照。那裡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你」,只不過是個自然現象。當你能清楚觀這現象時,你將發現,他們自己不是絕對的實體,只是依於跟相關因緣現象。我們說,我們覺知因緣條件的性質,明顯的就是過程。身心過程流動,依存於流動過程的是叫做「時間」的這個東西(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當你繼續下去時,就會看待宇宙內的全部事物,它們終究是我們說明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我們也說十六觀智,可以被歸類為無常、苦、無我三類。
■ 洞察三共相的特性
在這個項目,有必要對內觀在這三共相的特性,交代清楚。為了更好的理解,教法上給了些定義。它們是為無常(anicca,impermanence)、無常相(aniccalakkhana)、無常隨觀(anicca-nupassana)。教法上定義無常:關於五蘊的無常。這些身心過程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無常。
表示五蘊的真實性質,這些身心過程都可以概括為無常。這無常是什麼?我們討論的是無常的特性。特性指的是相。他們不是無常本身,只是那個「相」。就好像有一個指示牌標示往 Katoomba 的方向,標示牌本身是並非 Katoomba。當你跟隨標示牌走,你會到達 Katoomba 這個地方。另一個例子是:當你用手指向月亮,手指不是月亮。同理,這個無常相只是指向無常。
那無常的相是什麼?無常相,只持續一剎那間,它生起后又消逝去。我們通常稱變化的,就是無常相。它會有一個開始和結束。
那這無常是什麼?無常是那個,當它一出現,然後就消失了。有一位比丘定義它為:「當你能經驗出現和消失,到某種程度,出現和消失之間沒有差別。那當下你就經歷了無常。」這個也是我們叫剎那剎那,變變遷遷。如果,例如,當你觀照「上升、下降」,首先你默念「上、下,上、下」。如我所說,話是一個概念,但是它是帶你去經驗移動的概念,經驗腹部移動過程的感覺。你可能會想出,腹部像一個大的氣球,擴大並且縮洩。氣球的想法是一個概念,它跟著觀照來的。不過,當你繼續著,更明顯的是,伴隨著它前來的變化。它有時快,有時慢,有時以這種方式,有時以那種方式出現(譬如旋轉)。這種模式是一個概念,可是它就在那裡,這沒有幫助。你要做的是,持續拉著心,觀真實的感受。當你能感受到它時,那麼那裡只有覺知到的一個「點」在。好像「上」是由很多點組成,這些點不能一起出現,只有一次一個點、一個點地出現、消失,出現、消失。你能更專註在那純然的覺知,非常清楚,通常會發生的是當你開始觀見「上」,如同一連串的移動,以及一連串的覺知。它經常能被認為像是一條直線,雖然它不一定是條直線,因為直線也是個概念。當你觀照時,它變得更接近,接近於一連串的覺知,你的結論是:它只是流動過程在那裡。
另一個例子,起初你能觀照「上」成兩節,好像在中間有短暫中斷休止。如果你更進一步地觀照,好像停止三或者四次,好像中斷成三、四節。那麼如果你更仔細觀照,它好像中斷成十節,然後成一百節,當然你不能去數它。所以最後,有那麼的一刻,只出現「上」,接著「上」也消失了。當這種狀況發生時,你就不能再思考了。感覺,緊繃(硬),和移動本身就不再明顯了。明顯的是剎那相續的變動和過程。它正如你看電影的螢幕。在這個底片一格一格地打上,一格一格打下去。當這個變得越來越迅速,那會怎麼樣?打上打下,接上、關下,開、關、開、關,直到你看見不到個別的單張底片,你只知道它快速翻動。沒有時間看清楚單張底片的內容,因為它只持續很短時間。換句話說,首先心專註在覺知上,當你以純然正念,覺知到感受的特性,以當下純然的注意力去觀照,你只照見過程。當你只照見過程時,你就照見無常。因此,不管它是什麼,是四大的物質質量,或者是感覺,或者它是意識覺知,或者它是一種心行,當一切被縮簡到流動過程,那就沒有什麼差別了。當你達到那過程,或者見到剎那相續的變動,你觀見無常。那是為什麼你可以說,它不只是物質,它是無常;但是五蘊的身心過程也是無常。
■ 究竟法的真實的本性
無常可以被描述成:究竟法的真實性,現象法的真實性。無常是一個字,表達的意思是真實,但是我們首先要能觀察這些現象。你不能停留在表相上。你要貫穿、滲透入它們,進去真實法。你觀照身心剎那剎那的變化,觀照毗婆舍那目標,但是你不攀緣依附於它們。你直接引導心觀察這些事物,但是你需要一個清明和沒有偏見的心。然後對事物你沒有任何先入之見,當你推動心、引導它,讓它沉進那些流程,進入過程本身。你不應該存有任何偏見,像是很多的泡沫,出現又消失,很多微細粒子,出現又消失等等。你一點也不存有任何想法,它將會如何或者應該怎樣。你應該把心保持在一種自由、適合於你自己的的獨特的狀態,因為內觀出現的形式,會因環境及個人習性而異。有一種共同的模式,都是非常迅速地出現和消逝,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有先入之見,那你的心的自由度就被束縛住,自由才能開展內觀。以前有禪修經驗的人,會努力找回他們的過去經驗,不過我們並不建議你這麼做。如果你有正確的方法,你照著練習,那些內觀觀智與禪修經驗自己就會出現。如果你努力地去相符特定的模式,以及禪修經驗是應該怎樣,那你實際上是延遲、限制你自己的進展。它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沒有強加限制住自我,它甚至會容易些、快一些出現。那就是當我們說,「你要把心導向無常相」的意思。你不能預想無常的經驗將會是怎樣。你必需有一真正清明和開放的心來讓它出現。不要有任何期望是很重要的。透過經常不斷的觀照無常,入無常相,最後就會證無常性。
■ 苦
在巴利文,苦的單字是 dukkha。當你說苦時,它指的是五蘊,就像無常一樣,它指的是五蘊身心過程。苦相是壓迫。最明顯的,是來自我們稱為 dukkhadukkha 苦苦,或者是疼痛的苦。這指身心的痛。譬如當我們牙痛或者頭痛,背痛或者腿疼,感到難過。這些全部都是苦的相貌。那很明顯的是(苦)壓迫。不過,當我們談論五蘊苦,那表示五蘊身心正受到苦迫,因為它們是無常。苦跟無常是一樣的。所以,實際上它們是有著相同意思的兩個字彙,但是對還沒有經歷過它們的人,只能觀照見那個相,而不是究竟法。就三共相而言,如果你想要貫穿苦的真正意義,那你就必須觀照無常。一個人必須反覆觀照的變化的跡象。當一個能夠反覆觀照的無常的變化相,然後他就能更清楚的觀照苦相。最後,你清楚的見到無常,你也將能清楚的見到苦。換句話說,他最後把心帶到觀照見剎那相續的變化,儘可能地觀照身心真實的過程。然後,你將意識到心本身剎那剎那的變遷,它是苦,這個經驗,像是強烈的痛。這種苦是心苦,比身苦的成份大些。然後心能意識到,在中所佛經中所提到:凡是無常皆是苦。
苦倒不是因為你執著財產、身體,或者當你有變動、變老或得病。那是較為世俗型態的說法,合理化的說明。在實修,因為你觀照過程中剎那相續的變化,這是真正的無常,非常清楚地,苦是很明顯的。這個苦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形成不穩定、不安寧的經驗。它是一個真實的體驗,有點像痛和精神折磨。它正是有情生起苦的基礎。
這一切的目的,要記住,是出離:放下所有無常的事物,捨離所有的生起和滅去。除非你能親身體證,否則心將無法不執著它的因緣性,對任何有生滅現象性質的事物不起執著。當你不能用那種全然不起執著的方式,心仍然攀緣到某些因緣事物上,某些攸關生死的事。儘管你可以在非常平和、微細的某些事物里,尋找安穩的庇護。不過,當一個人能照見所有因緣事物都是不滿意的、苦的,那心將不起執著。另外,當心能不起執著,心就不攀緣因緣法。當這個發生了,心實際上轉向無為法了,轉頭朝向我們稱為涅槃的了,因為無為法是恆常不變的現象。與因緣法身心受苦的狀態相比,這是絕對永久的寂靜。然後你也會理解了為什麼我們說毗婆舍那禪修,是通向無為法的唯一的道途。
好像很多人不認為,毗婆舍那禪修,是通向無為法的唯一的路徑。不過,如果你重視無常和苦這個重點,只有內觀禪修能帶你的心,觀照無常和因緣條件所生諸苦的性質。只有當你觀照這個時,你才會把全部的因緣法棄置一旁。除非你的能心開展出真正強而有力的智慧,那些根深柢固,對世俗五欲和存在體的攀緣執著,會把你擋在那裡。你就不能自由,因為你的心不想要自由。心看不見自由的需要,因為它沒觀照到苦,以及因緣性出現的遽苦,出現在任何生滅的事物現象里。
這表示我們對的無常的覺知的開展必須非常的敏銳。照見某些具有著特性的東西是較容易入手的,例如,熱、跳動、緊繃等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觀照痛覺的生起出現和消失是容易的,但是觀照意識是較難的,譬如的愉悅和不苦不樂的感覺,那種一般人通常不能清清楚楚地去體驗它。只有你能觀照這個為無常,你才能照見苦在無常背後的真正意義,當你的禪修和定力深化,這將變得越來越微細。感覺變得更微細。所緣和心理目標都會變得更微細。如果你不能時時刻刻的觀察這些生滅遷流,你將不能觀照到它們的苦,因為你見不到它們的變異,你把他們視是絕妙的、令人驚嘆的。因此,除非你能觀照時時刻刻的改變(無常)和苦,苦是無常變動的結果,那你是無法超脫離欲的。
在剛開始的時候,雖然你見不到剎那生滅,你可以見到一些明顯的變化,能更清楚的觀照到變化的出現,然後超脫,厭離才會發生。起初,你不能覺知到無我,因為心的仍然攀緣於自我的想法。當你觀照身心變化,對自我的執著就慢慢地放下,然後身心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楚,無我的特性就會出現。你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身體感官,實際上那不是你;觀照的心,只不過是的觀照的心;以及那種感受和整個大量苦,它們不屬於「我。」「我」並不是痛;心如此清楚的觀苦,它也不是「我」,它只是觀照的心。這種經歷只出現在,當你能觀照變化,和由變化而生起的苦。當無常相變得更清楚了,無我相也會變得更明顯。只有當無我相變得明顯,無我才會變得明顯。這無我跟五蘊是相等的,只是用不同話來描述真實法,無常與苦也是一樣。
簡而言之,那些相只是指標,指出你的心必須觀照的方向,當你實際上經歷了過程,你並不去期望他們怎麼個樣。實際上無常,苦和無我是實相法本身,可是你觀察的那些事相,像是變化和苦迫,它們實際上只是引導你去體驗真實法。
■ 不同層次的內觀觀智
所以一切無常、苦和無我,這是真實以及因緣條件性的,依據五根強度的不同,有不同層次的體驗。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當念力,定力,和慧力變得強大,你將會在更深的層次經歷三共相。層次更深,內觀智慧就更深。
觀察的一般的趨勢,是從粗的變化和苦迫開始。然後,當現象性質,被清楚觀照成無我,無常、無常相也都變得更清楚。苦相、無我相跟隨著來。當這三種相都變得清楚時,無常、苦、無我的經驗(不只是相),變得更清楚。換句話說,對真實法的體驗變得更清楚。
請記住,當我們說對真實法的體驗變得更清楚,我們意指著經驗,指的真實法總是相同的。去經驗它,使它變得清楚,或者像是不太清楚。因此,這些不同層次的經驗,可以被認為是不同層次的內觀智慧。例如,十六觀智中第一觀智名色辨別智,其為很明顯的無我內觀智慧。不過,第二觀智是緣覺智,第三觀智法印智,涵概三法印智慧,那是清楚理解的智慧,能與三共相中任一種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在你的實修經驗里,三共相中任一種相會變的更清楚。當你到第四觀智時,生滅的內觀智慧,無常相變得清楚。當你進入恐怖、危險境界時,厭惡和願出離,這第四內觀觀智,苦的特性變得清楚。當你談論內觀關於平等捨,無我的的智慧就變得清楚。所以,你能明了,雖然全部的三共相都涉及真實法,在某一時期,其中的一種特性會顯然更清楚。當你觀照見更多無常,你經驗更多的苦。當你經驗更多的苦,出離心就會出現,你會經驗更多的無我,這樣地循環繼續。
■ 主要的目的是清凈
在這裡,這些經驗主要目的是清凈解脫。清凈來自觀照諸法無我。那表示,你不再攀緣這些身心過程。不只是粗的執取,連同非常微細、根深柢固的執著心都要捨離。當內心深處的執著都被放下了,那麼所剩的就是本體實相(Nature)了。另外,因為你觀照苦,你就遠離無常諸行;心就能釋放自己,在無為涅槃境里找到寂靜依怙。
這是內觀禪修理論的概要。

http://www.buddhason.org/books/Mahasi_Vipassana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0 09: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10 11:11 編輯

剎那定

在這裡,我們適切的討論純內觀行者所發展的一種定。內觀行者使用剎那定,它來自專註於內觀目標,就是注意發生在心與身的各種精神與生理現象。被稱做「剎那定」是因為它僅發生在內觀中剎那間的注意力,不是像奢摩他那樣固定住目標,而是專註伴隨心與身所產生的改變目標或現象,一旦當內觀行者達到強大且精細的注意時,產生一系列綿密不間斷的剎那定,這種定,剎那剎那沒有中斷時,會變得非常有力,它能克服五蓋從而帶來心的清凈,這清凈的心能給行者有能力去達成所有的內觀智,直到阿羅漢的水準。
純內觀行者能夠激賞並了解剎那定力,當他們觀察的注意力變成一種慣性,他們自己能看到那注意力,綿密不中斷,這注意力似乎自發地連續形成的,如水蒸氣網,行者不需做任何協調或刻意的努力。因此,它通常能讓行者坐上一個鐘頭,甚至好幾個鐘頭,全神貫注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間,特別是平衡的「行舍智」時,心只安置於它的目標上,而絕不會散亂,即使行者想讓心散亂,也辦不到,且退回到它所注意的內觀目標,有些行者能夠一口氣坐上六、七個小時,甚至更久。
由此可知,剎那定必然被強化,否則行者如何能夠全神貫注的坐上如此長的時間因此,行者或准行者不要誤會剎那定是弱的、無效用的。誠然,在它尚未全發展,它是弱的,但是一旦瞬間崛起它會變得非常強大,得以能夠克服諸蓋障。事實上,在《清凈道論注》(Paramatthamanjusa)里,強調剎那定強大的潛能,說明可以隨著目標產生綿密不間斷的剎那定,「住心不動就像是入定一樣」,完全克服五蓋,這就是內觀必需培養的定力。
當五蓋被克服,清凈心取代了它,用這清凈的心,行者能夠修習而獲得全部的內觀智,提升到阿羅漢輩,如同《中部》《七車經》(譯按:略等於《中阿含》《七車經》)顯示的。就像這樣,行者可以選擇透過三種定修內觀:一、剎那定。二、近行定。三、安止定。行者使用禪定初獲禪定力,而後抽離禪境,去修內觀,觀察禪定精神成份(禪支)或發生的任何其他的精神狀態或生理現象。
近行定是接近或鄰近禪定,這種定的形成,是當注意力固定住一個奢摩他目標,而達到定境,因此,這定力會得到禪定。然而,行者可用近行定去修內觀,不必等待達成或發展禪定。一旦他達到近行定的水準時,他就可以開始觀察內觀的目標,不用到達定境。純內觀行者,當剎那定形成時,相當於近行定的強度,但是技術上稱為近行定並不恰當,因為近行定是取一固定住的奢摩他目標,是為了入禪那的基礎。另一方面,剎那定是內觀行者取內觀目標,不是為了入禪那的基礎。這就是為何有不同的用詞。然而,在論注里,內觀行者的剎那定,有時候也解釋成近行定,在這種情形,算是應用名詞,就是說,名義上近行定,而不是相等的近行定,因為技術上,近行定是取一個固定不動的奢摩他目標。

摘自"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主題

634

帖子

281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11
3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2 13: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rznith 於 2014-2-12 13:51 編輯

這文章有些意思,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4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2-13 15:42 | 只看該作者
看破了、看清楚了,你自自然然會放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