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是佛陀說的「世間」?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8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8 11:17 編輯

什麼是佛陀說的「世間」?「出離心」是否就是「厭離心」?

我們都在說要「出離世間」,不過背後有些問題往往容易忽視:什麼是佛陀說的「世間」?「出離心」是否就是「厭離心」?
雜阿含經中記錄了一則有趣的故事,赤馬天子回憶宿世曾是個外道仙人,神足無比。他想「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於是運起神通,疾行不止,努力要跨越世界之邊,可是命終失敗。他請教佛陀,於是我們看到以下經文: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舍、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赤馬!了知世間,斷世間: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無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已立。
以上經文中使用了「世界」、「世間」這樣的詞,很容易誤會成是我們生存的社會,空間世界等等身外的概念。然而佛陀用一尋(八尺)之身來解釋了「世間」——就是五受陰。經文明示:世間(世界)就是苦,注意經文說到「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這就是四聖諦。
所以不要想外求世界之邊,以期「至不生、不老、不死處」,我們要跨越的,就是自己的身心,這也就是「出離世間」。
因此「出離世間」應該是修證到的果位,那表示已經越過身心的河流,表示充滿了正念。那麼我們說要發起「出離心」,等於說要發起「成為聖者的願望」,我想許多人都願意的吧。
但是有時候,我們說「出離」,其實意思是「厭離」,如果「厭」是帶有感情色彩的話,那麼兩者就有明顯區別:前者是具足正念,而後者不是。
厭離是一種對治沉溺於五受陰享樂的方法,是用以平衡一種極端執念,使趨於中道的法門,就象不凈觀一樣,而如果過分厭離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確實有修不凈觀的人自殺了。如果說沉溺於享樂不是正念,那麼厭離也不是,兩者同樣是執取,最終都必須放下,才是中道,才能完成「出離」,這才是沒有執著的。
各人條件差異,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佛陀就是因人施教的。如果人們站成了一個圓圈,其奔向圓心的方向必然是不同,雖然最終的目的地一樣。
大多數人都沉於五欲不想出離,執念根深蒂固,其升起正念的力量非常薄弱,所以,多數人也許都需要厭離心來對治一下,以期撼動執念,但是如果你偏偏已經極度厭世了,那麼需要考慮一下方法,因為你已經站在另一個極端了,別走遠了。
關鍵是,這只是一個筏,過了河,就不需要了。

以上文章來自於一個佛教論壇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8 11: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8 11:26 編輯

葛印卡老師的解釋

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心(意)都是依身體而有,透過這六個根門,我們與外界產生接觸。只有當外界與任何一個根門實際接觸的時候,對我們來說世間才算是存在。比如一個可見物品,只有當它和眼睛接觸的時候才存在;否則,它對我們來說,就沒有真的存在。同樣地,對我們而言存在的是,聲音必須與耳朵有接觸、氣味和鼻子、味道和舌頭、可觸物和身體、念頭或幻想和心有接觸。否則,它們就沒有實際存在。整個世間透過身心架構內的這六個根門展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整個世間即存於這七尺之軀。
***
每個人都習慣性地認為,外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生活就是與外在實相接觸,向外尋求物質及精神的食糧。大多數人可能從未想過斷絕外在的接觸,以看清內在發生的事。若要你這麼做,聽來好像是你花好幾個小時,瞪著固定不變的電視檢驗圖。我們寧可去探索月球的背面,或者海洋的底層,也不願意去探尋我們的內在深處。
但是事實上,只有當我們每個人用身心去體驗時,宇宙才真正存在。宇宙從來不在別處,它一直就在當下。探索我們自身的當下,即是探索這個世界。除非我們仔細探究內在的世界,否則我們對它的了解,只止於信念,或是知性的概念而已,而永遠無法知道實相。
***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已習慣向外看,我們總是對外在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為、自身的實相。因為,我們對自己始終一無所知。我們不了解無明(avijja)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領悟真理,必須將這內在的黑暗驅走。我們必須洞察自身的本質,才能了解存在的本質。因為,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條向內觀照、自我覺察的道路。佛陀曾說:
就在這具有心識的六尺之軀,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滅、以及走向寂滅之道。
整個宇宙及其運作的自然法則,都必須在我們自身體驗。也唯有在自身內部,才能體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9-2 10: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9-2 11:08 編輯

修行人要做的是證涅槃斷生死輪迴之苦,貪嗔痴是修行解脫最大的障礙,有貪嗔痴是因為人們誤認為身心是常樂我,所以說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了悟身心無常苦無我的真相,這樣就能熄滅貪嗔痴,最終就能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是別人在心中製造苦樂,我們如何回應別人或如何對待別人是我們在心中製造苦樂,每個人都是在自造自受,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所造的世界里,所以永恆的安寧(涅槃)是要自己去修行體證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4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9-2 11:07 | 只看該作者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廣度十方眾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