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姜放: 覺知之心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8: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5 08:16 編輯

阿姜放: 覺知之心——增訂版 (部分內容)
[編輯,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Awareness Itself——Teachings of Ajaan Fuang Jotiko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開口說話前,問自己,是否有必要。沒有必要,就不說。這是修心的第一步——因為,如果你對自己的口也不能有所調御,怎麼能指望對自己的心有所調御?」
§「你的禪定過程中無論發生什麼,除了你的導師外,不要告訴任何人。如果你去告訴別人,那是自吹。它難道不是雜染么?」
§「當人們宣傳自己多好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宣傳自己多笨。」
§阿姜放的一個弟子告訴他,自己想在生日那天作一件特別的福德。他答: 「為什麼非得在你生日那天? 其它日子做那件事難道福德會少些么? 假如你想做福德,就在想到的那一天去做。不要等你的生日,因為你的死日也許先到。」
阿姜放時常告訴弟子,每次禪定後作類似的迴向,不過他所建議的迴向因人而異。有時他建議用阿育王臨終時的祈願: 「願我在來世得以主宰我的心。」
有時他又會說: 「沒必要作冗長的迴向了。告訴你自己: 假如我必須重生,願我常聞佛陀的教導。」
§「如果你想判斷他人,要根據他們的動機來判斷。」
§「如果你想教別人為善,必須看他們的善能夠達到多遠。如果你硬要使他們的善,超過他們能夠達到的程度,你才是愚人。 」
§「專註他人的過錯,是得不到什麼益處的。不如查看自己的過錯,那樣會得到更多。」
§「他人有多好多壞,是他們的事。你要專註自己的事。」
§「如果他們說你不好,要記得,那些話僅止於唇。它們根本沒有伸出來觸及你。」
§「別人批評我們,過後全忘了,可我們卻拿著它不停地想。這就好比他們吐出些食物,我們把它撿起來喫。那種情形下,誰是愚人?」
「如果你喜歡聽別人說他人壞話,即使你沒有參與他們所造的惡業,你還是收集了一些惡臭。」
§「行動之前先想一想。不要做那種先行動、再思考的人。」
§「小心所謂的落井之人: 你想幫助別人,結果沒有把他們拉上來,他們卻把你拉了下去。」
§「當人們說某件東西好時,那是他們想象中的好。不過,它是否真的總是對你也好?」
§「外在貧窮沒有一點錯,但是要確定你的內在不貧窮。要確定你在布施、戒德、禪修上富有——那是心的財富。」
§他還告訴她:「結婚不是脫離苦的辦法。實際上,你所做的,是堆積起更多的苦。佛陀教導說,五蘊是重擔,但是如果你結了婚,突然就有了十個(蘊)得關照,接著十五個、接著二十個……」
§「你必須作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是那種必須依止別人的人,那麼你就得和別人的看法一致,那就意味著,你必須和他們一樣地愚笨。因此,把自己從那一切中拉出來,好好看一看自己,直到心裡對這些事清楚起來。」
§「也許你會想:『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可他真是你的么? 即使你的身體也不真正屬於你。」
§有一位禪修者注意到自己的禪修在阿姜放的指導下進步迅速,於是便問下一步是什麼。阿姜放答: 「我不會告訴你。否則你會變成那種奇人——自己還沒有見過,就知道一切,自己還沒有試過,就掌握一切——你繼續修,自己會知道。」
§「修行的路子是不能計劃的。心有它自己的步伐與階段,你得讓禪修跟它們保持一致。只有那樣,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果報。否則你會變成一個夾生的阿羅漢。」
§有些人禪修不敢太認真,怕走火入魔,不過正如阿姜放有一次說: 「你若想善修禪定,必須得熱衷禪定。至於出現什麼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真正可怕的是,你修得不夠,那些問題根本沒有顯露出來。」
§「別人只能教你外在的表面,至於內在更深的層次,只有你能給自己定下規矩。你必須劃定界限,隨時保持念住,記得自己在做什麼。就好比有一位導師無論大庭廣眾下,還是私密場合中,到處跟著你、監護你,告訴你做什麼、不做什麼,確保你走正道。如果你的內在沒有這種導師,這個心必然偏離正道,惹事生非、滿城行竊。」
§「堅持來自確信,明辨來自念住。」
§「修行的堅持是心的問題,不是姿勢的問題。換句話說,不管你做什麼,要使你的念住持恆,不讓它出空檔。不管做什麼活動,要確保心繼續做它的禪定工作。」
§「你要知道,禪定不是一個使心虛空的問題。這個心必須得做工作。如果你使它空著,那麼任何事——好的壞的——都可以闖進去。這就好比讓你家前門大開著。什麼都可以信步走進來。」
§「禪修順利時,不要興奮。不順利時,不要抑鬱。只要留意去看,為什麼好,為什麼壞。如果你能這樣善於觀察,要不了多久你的禪定就會修成一門技能。」
§「萬事有賴你觀察的功力。如果它們粗糙草率,你只能得到粗糙草率的果報。你的禪定沒有進步的指望。」
§「慈與悲,如果沒有舍作為後盾,會導致你受苦。那就是為什麼需要有禪那的舍支才能圓滿。」
§「你的定,必須是正定: 在任何時候都處於恰好、平衡。無論你作什麼——坐、立、行、卧——不要讓它有任何上下起伏。」
§「一旦你抓住這個心,它將住於當下,不滑落到過去未來。那時,你就能夠使它按你的意願做任何事。」
「不要怕死。每一次出入息你都在死。」
§「當心真正就位時,你可以放開呼吸,它哪也不會去遊盪。就好比灌水泥: 如果水泥還沒有凝固,你不能把板模拿走,不過一旦凝固了,它就會呆在那裡,不需要任何模子了。」
§「對看見視相的人,不要有什麼神奇感。視相不是別的,只是些夢境。它們有真有假。你實在不能信任它們。」
§她繼續照阿姜放的教法去做,直到有一天,她想到:「如果繼續這樣施予、施予、施予,我自己會不會一無所存?」當她把自己的疑問告訴阿姜放時,他板著臉看了她一眼說:「唉,你的心胸狹窄起來,真夠可以啊。」接著他解釋說:「慈心不是一件東西,像錢那樣越施予、剩下越少。它更像是你手裡一根燃著的蠟燭。這個人請求用你的蠟燭點亮他的,那個人請求點亮她的。你點燃的蠟燭越多,人人都會增添光明——包括你自己。」
§「視相有真有假。因此任何時候你看見一個視相,要穩坐不動,觀察它。不要被它拖走。」
§「你要像看電視那樣,只是看著,不要給拽進光屏里去。」
§阿姜放的一些弟子有時在禪定中看見自己或友人的前世,對此十分興奮。當他們向阿姜放講述自己的視相時,他警告說: 「你不會還糾纏在過去吧? 假如還那樣,就太愚蠢了。你已經重生無數次了。要是把你過去的白骨堆起來,比須彌山還高。把你過去為了那些大苦小苦所流的淚加起來,比海水還多。你以真正的明辨這樣觀想,就不會對重生有什麼喜樂感。你的心會瞄準涅磐。」
§「多數人不記得他們的前世,是件好事。否則事情會比現在還要複雜得多。」
§要知道,即使你是自己的視相,也不應當相信,那麼,為什麼還要去相信別人的視相?
§「假如你不能放開你的視相,永遠不能獲得解脫。」
§ 有個弟子問阿姜放: 「在視相中看見什麼東西時,怎麼知道它是真是假?」
他答: 「即使是真的,也只是常規意義上的真。你必須使心同時超越真與假。」
§「禪修的目的是使心清凈。其它這些東西只不過是遊戲與娛樂。」
§「不管你體驗到什麼,只要對它有覺知。你不必模擬它。原始的心是無相的。它是對一切的覺知。但是一旦與內在,外在的事物作了接觸,它們就使念住出一段空檔,使我們放開覺知、忘記覺知本身、而呈現出隨後而來的事物的所有特徵。接著,我們隨之相應地動起來——變得快樂、悲傷,等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拿著俗定真理,緊抓不放。如果我們不想受它們的影響,必須一直守著原始覺知。這需要有強大的念住。」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感到世界待自己不公平,於是去見他,希望尋求慰藉。他告訴她:「有什麼可以感到不公平的? 你是那個被衝擊你的事件影響到的人,就是這麼回事。想一想發生的事,你會看見,心是一件分開的東西。各種事件來來去去,為什麼受它們的影響? 使你的心,只守著那個單純的覺知,這些事物來就來,不久它們會離去,因此為什麼跟著它們?」
§「到底有什麼真正是你的? 死時,這些東西一樣也帶不走,為什麼浪費時間想要任何東西? 沒有什麼是你必須想要的。使你的心靜止。使它合一。沒有必要關心自己或別人的成就。只要保持覺知,就足夠了。」
§「無論什麼擊中你,只讓它走到『覺知』這一步。不要讓它一直進入心。」
§「你需要的,只是使你那個單純的覺知保持堅實、有力,那樣就沒有什麼能夠壓倒你。」
§「隨時守著你的覺知本身——除了睡覺時。一醒過來,立即住於覺知,要不了多久,明辨就會生起。」
§「正確的覺知必須與呼吸成對存在。」
§「有覺知,意思是指雜染一升起就覺察到,指明見雜染,不隨之行動。」
§「這裡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沒有男人、沒有女人、沒有任何記號。什麼也沒有,甚至自我也沒有。所謂自我,只是一個俗定的感覺而已。」
§「一旦覺知堅實起來,你必須超越它。」
§「對你發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原因。你善巧觀想,懂得它的因之後,就能夠超越它。」
§「有兩種人: 一種愛思考,一種不愛思考。不愛思考的人開始禪修時,你必須迫使他們觀想事物。不迫使,他們只會像樹樁一樣卡在定境里,什麼進步也沒有。至於那些愛思考的人,他們實在必須強迫自己把心靜止下來。不過一旦把握了止,就不必迫使自己觀了。不管什麼觸擊心,他們必然會立即觀。」
§能夠把雜染放開的明辨,是一種特別的明辨,不是普通的明辨。如果要放開,它需要以定力作為基礎。
§「為了使洞見生起,你必須用自己的策略。不能用別人的策略,期望得到同樣的果報。」
§「洞見生起時,不要試圖記憶。如果是真的洞見,它們會跟你在一起。如果你試圖把它們記住,就會變成標籤與概念,妨礙新的洞見生起。」
§一位新加坡的禪修者一次給阿姜放寫信,描述他如何把佛陀的教導應用於日常生活: 不論他的心專註什麼,總是試圖把它看成是無常、苦、非我。阿姜放讓我寫一封回信說:「事物是否說過它們是苦、無常、非我? 從來沒有,因此不要那樣怪罪它們。專註那個給它們貼標籤的東西,因為那裡才是錯誤發生之處。」
§「即便你的見也許是正確的,如果執取它們,就錯了。」
§一位高中生有一次說,在禪修中,如果他的心想到好的念頭時,他會讓它們通過,但如果想到壞的念頭時,就馬上終止它們。阿姜放告訴他:「只要觀察它們。看是誰在想好念頭、壞念頭。好壞念頭自己會消失,因為它們受無常、苦、非我三特徵的支配。」
§「如果心要想,讓它想,但不要受它的想法支配。」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告訴他,自己已經修到這個地步,對遭遇的一切事都不在意了。他提醒她:「只要你沒有碰上直中內在要害的事物,當然可以不在意。」
§「人人生活中都帶著苦、苦、苦,但他們不理解苦,因此不能從苦中解脫。」
§「懂得苦的人不苦。不懂的人,是那些受苦的人。每一個生命都有苦——只要有五蘊,就得有苦——但是,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就可以活得自在。」
§「生病時,你有一個好機會。你可以觀察病中生起的痛。不要只躺在那裡,而是要一邊禪修。隨著痛的生起,觀察它。不要讓心跟著一起痛。」
他告訴她:「你可以用定力抵擋痛感,不過它浪費精力。你必須用明辨[慧]對付它,看清它不是你。它不是你的。你的覺知是一回事,痛是另外一回事。你能夠這樣看時,情況會好起來。」
§「佛陀沒有教我們治癒各種疼痛,他教我們全知它們。」
§「疾病的確能夠妨礙你的禪定,不過如果你足夠聰明,把疾病作為你的老師,你會看見,身體是病的巢穴,你不應該執取它,把它當成自己的。那樣你就能拔除對身體的執取——因為它裡面沒有什麼屬於你。它只是一件工具,讓你用來造善業,盡量償還舊時的惡業。」
§「告訴你自己: 我還感受到痛苦的原因是,我仍然有一個『我』。」
§「總有一天,死亡會對你降臨,迫使你放開所有的一切。因此,你應當早早練習放開,把它練熟了。否則——我告訴你——到那時就難了。」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8:06 | 只看該作者
經文中說: Cago patinissaggo mutti analayo——舍離、棄絕、解脫、放開。你從呼吸[氣]中搬出。你撤走對它的關注。你不再把它當作你的家——因為它不是你的。你如實把它放開。你把它交還。不管它有什麼,你把它還給自然。所有的元素——地、水、風、火、空間——你還給自然。你讓它們回到來處。當你觀察所有這五件東西時,會發現,它們不是一個生靈、不是一個人,不是我們、不是他們。你讓它們全部徹底回歸原來的屬性。
因此,我們的修行路,就是仔細觀察、探索事物。不停地用心觀察,直到你達到某個關鍵點。當心達到這個地步時,它自己就放開了。之所以這樣,是它達到了圓滿——內在的佛法達到圓滿——它就放開了。一旦放開,果報立即顯現。
這裡的意思是,你必須與呼吸親近、與它在一起、逐漸了解它。隨著心對它越來越熟悉,它將能夠解開它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取。它的身見[自我觀念]——會褪去。這就是通往自由之道。這個出世明辨一升起,你就自由了。你將能夠把自己從那些所謂『人』、『我』、『男人』、『女人』、『我們』、『他們』等等一切世間的俗定真理當中脫離出來。
你必須連續對心——也就是知性本身——仔細觀察。它的本性是覺知。你就看著它。它是對一切的覺知——它覺知,但還放不開它執持為真的那些俗定認知。因此,你必須把觀察集中在它上面。朝內專註,直到心與它的所緣相互分離。只要繼續觀。你這樣堅持下去,不鬆懈,疑會逐漸消褪、消褪,最後你將在內心達到真正的歸依,稱為「佛陀」的、明察洞穿一切的基本覺知。這就是作為你的終極歸依,在內心顯現出來的佛、法、僧。
這個時候,你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內在、什麼是真正的外在、什麼是真正的停靠處、什麼是你的真正依止。你將能夠把這些事物區分開來。
外在的事物只是停靠處。好比色身: 它是一個停靠處。在地、水、風、火平衡彙集的短暫時間裡,你可以在色身停歇。至於真正的歸依,你已經看見了。它就是心的內部、這個基本的覺知本身。你對呼吸的覺知,是一個層次的歸依。當它與呼吸分離時,它是另一個層次的歸依。至於你的真正歸依——「佛陀」——那是位於內部更深處的覺知。一旦你達到這一步,就是這麼多了。它就是至高主宰。它的覺知明察、真實、全方位。那就是你內在的真正依止。
至於外在的事物,它們只是暫時的支撐,好比一根拐杖,你可以靠一陣。只要還有呼吸[氣]使它們繼續活著,你可以利用它們。呼吸不復存在時,就結束了。物質元素分離開來,不再相互依靠,於是心回到它的真正依止。那是在哪裡? 那個「佛陀」覺知到底在哪裡? 當我們修練心,使它自作依止,那時在禪定之心中,將無憂無慮。
佛陀自己的探索正是為了這個依止。他教導所有的弟子以自己為依止,因為我們依靠他人只能是短暫的。別人只是對我們指出這條道。但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正真實、良善的東西,你必須依靠自己——教導自己、訓練自己、在各方面依靠自己。你的苦終究來自你。你的幸福終究來自你。好比吃東西: 你不吃,怎麼能飽? 讓別人來吃,你是不可能飽起來的。要想得到飽,你必須自己吃。修行也一樣。
現在,停下來看看自己: 你是走在正道上么? 凡是錯的,不要執持。放開它。過去、未來、別的,放開它,只剩當下。使心隨時在當下保持開放、自在,接下來,開始觀。
你已經知道,外在的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但你的內在,還有許多層次你必須審視。許多層次你必須審視。即使心也不真正是你的。它的內部還有無常、苦的事物。有時它想做這、有時想做那,它並不真正是你的。因此不要太執取它。
行[行蘊,思維構造蘊]是個大問題。有時它形成善念,有時形成惡念,哪怕你知道那是不對的。你不要想那些事,儘管如此,它們卻繼續在心裡出現。因此,你必須把它們當成不是你的。審視它們。它們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它們不長久。它們是非我的事件,因此放開它們,讓它們隨順自己的本性。
不過,即使這個領悟也是無常、苦、非我。 Sabbe dhamma anatta: 諸法非我。佛陀說,升起的一切,都是無常、非我。即使心裡升起的那些領悟也不恆常。有時它們升起、有時不升起。因此,不要太執持。在它們升起時,留意它們,接著把它們放開。讓你的見變成正見: 恰好、不過頭。如果你的見過了頭,對它們緊抓不放,那時它們就對你轉成了錯,因為你已經忽視了自己正在做的事。
總而言之,你的修行中越有念住越好。隨著你的念住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圓滿,它就變成一件出世的東西。我們前面提到的出世明辨,就是從你的越來越圓滿的念力當中升起的。
因此,繼續訓練你的念住,直到它成為大念住。
§「修行的進階……實際上不同的進階不會自報名稱的。是我們給它們造起名字來。只要你還卡在這些造作的名字上,永遠不會得到自由。」
§「涅槃是精細的,需要許多明辨。它不是靠願力就能達到的。如果我們藉著願力能達到,世界上人人早就達到了。」
§「有些人談論『暫時涅槃,暫時涅槃』,涅槃怎麼可能是暫時的? 如果它是涅槃,必須是恆常的。如果它無常,就不是涅槃。」
§「他們說涅槃是空性時,意思是,空無雜染。」
§「解脫時的心,好比空中的火元素。當火熄滅時,它並沒有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仍然瀰漫在虛空,只不過它不攀附任何火引,因此不顯現出來。」
§「當心從雜染中『熄滅』時,它仍然在那裡,但是當新的火引來時,不再抓取火,不再附著——甚至它自己。那就是所謂的解脫。」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Talk/FuangAwareness2.htm (中文)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thai/fuang/itself.html (英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3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2-7 16:10 | 只看該作者
我今天離開了執著的煩惱,本來面目終於現前。所以現在的我是本來面目,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