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同的內觀禪修方法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7: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5 08:01 編輯

禪修是什麼 (威廉·哈特著)

1976年,我辭掉工作去印度一個小鎮學習禪修三年。當人們聽到我的經歷,常問我:「你禪坐時都在做什麼?」當然就某種意義來說,禪坐就是「什麼都不做」;我們必須停止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並開始做相反的事。
我所學習的禪修叫做「內觀」。這是字來自巴利語,那是佛陀時代印度的語言。它的意思是洞見,看到實相、真理;以自己內在體驗真相的方式來了解真相。
我們一生都忙著往外看。我們只對其他人在做什麼有興趣;卻對自己沒興趣。當我們禪修,我們必須改變這一切,並開始觀察我們自己。
坐下,停止動作,並闔上眼睛。沒有什麼可以聽或看的,沒有外在事物來吸引我們。因此我們往內看,然後我們發現,當下發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我們自己的呼吸。我們將注意力放在這個實相上:氣息進入和離開鼻孔。我們試著將心定在呼吸上,時間越長越好,並忽略其他任何念頭。
我們立刻就發現這有多困難。只要我們試著把心專註在呼吸上,馬上就開始擔心腿部的疼痛。只要我們試著停止所有的念頭,一千件事情就跳進腦海。只要我們試著忘掉過去和未來,並專註在當下出入鼻孔的呼吸上;某個過去愉快或不悅的回憶,或是對未來的希望或恐懼,立刻就跑出來。很快地,我們就忘了自己正在嘗試做什麼。
事實是,我們的心就像是個有著太多玩具,而被寵壞的小孩。他(她)開始玩一個玩具,覺得無聊;於是伸手去抓另一個,然後再一個。同樣地,我們的心不停地從一個念頭、一個注意的目標跳到另一個;就這樣,我們不停地逃離現實。
現在我們必須停止這種行為。不是試圖逃避,而是面對現實,不論現實如何。因此我們不斷耐心地把心帶回呼吸上。我們失敗而後再試一次、然後再一次。
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心在呼吸上停留的時間變得長一點。不論進步多微小,我們的確成功地改變了心的習性模式,訓練它保持專註在單一目標上。
利用這種強大的專註力,我們接著謹慎且有系統地改變專註的對象,去檢視身體的每個部位;而且因為心和身是如此緊密相連,我們同時也在檢視我們的心。
通常這種自我檢視會給禪修者許多驚奇。很多過去的心理情結從深深的無意識層浮現出來,各種回憶、遺忘的念頭和情緒。這些遺忘的記憶常常(尤其在剛開始的時候)會帶來很多生理和心理不適,甚至痛苦。
但是,我們不讓這些不適阻止我們。我們的工作是觀察自己的現實(真相),不論它為何,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觀察實驗一般。
通常我們會對任何在心裡形成的念頭、感覺和印象做出反應。如果它是愉悅的,我們就開始想要它,更多、更多;如果不愉悅,我們就開始厭惡它,怎麼避免或逃離。但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必須只是單純地知道我們內部所發生的事,並如實接受。我們不試圖改變或避免;我們只觀察而不反應。
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很快地就會領悟到我們的經驗不斷在改變。每個瞬間,我們身體的感覺都在改變。每個瞬間,心裡的念頭也在改變。這個實相,我自己的實相,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的,不論是最愉悅或最討厭的事。
因此藉由觀察自身,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中了解一個重要的事實:anicca(梵文為anitya)無常,改變的實相。我內在的一切,以及我之外的世界里的一切,時時刻刻都在改變。
我們當然一直都知道這點;而現代科學家也證明了這是真的,整個物質宇宙是由每秒生滅百萬次的微小粒子所組成的。但是我們不只是聽聞這個真相或在智性上理解它,而是透過禪修直接經驗它。
我們持續練習,然後很快領悟到:如果沒有任何東西能維持超過一瞬間,那麼我的內部也沒有東西可以被稱作自我、自己,沒有我、沒有我的。這個「我」其實只是一個現象,一個不停改變的過程。而每當我試圖抓取什麼,說「這是我、這是我的」;那我便讓自己不快樂,我讓自己受苦,因為那個什麼的遲早必會消逝,或也許「我」會消逝。
我之所以了解這些,不是因為某人告訴我,我是藉由觀察自己而親眼所見。
那麼如何才不會讓自己不快樂呢?很簡單:與其試圖保持某些經驗並逃離其他經驗,把這個拉過來、把那個推開,我只是觀察;我不反應。我以平等心、平衡的心來觀察。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我坐下來打算禪修一小時,十分鐘后膝蓋開始痛呢?我馬上就開始討厭那個疼痛;我要那個痛消失。但是它不消失,我越討厭它,它就變得越強烈。
如果我能夠有一瞬間只是觀察這個痛;如果我能暫時忘掉這是我的痛,我在感覺痛;如果我能像科學家一樣檢視這個感覺;那麼說不定我會看到疼痛本身也在改變。它不會永遠在這裡。時時刻刻它都在改變、逝去、重新出現、再次改變。
當我透過自己的經驗領悟到這點,我便從疼痛中解脫出來。它不再控制我。也許它會很快消失,也許不會,但對我來說這無所謂。我不再因疼痛而受苦,因為我可以觀察它。我開始將自己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我達到這一切的方法只是閉上眼睛坐著不動,試圖覺察發生在我內部的每件事。
因此,內觀禪修的目的是在凈化心靈,讓心靈免於痛苦和痛苦的因。通常我們不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在過去或未來里遊盪,被自己的慾望和厭惡所蒙蔽;而且我們總是激動不安,充滿緊張。
但是藉由禪修,我們學會面對此刻的現實,不去渴望或討厭它。我們帶著微笑;以平等心、平衡的心;觀察它。
這份覺知和平等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現在我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看清現實,而不是對實際上發生的事一無所知,盲目地跟隨潛意識的慾望、恐懼、憎恨。然後我們不再盲目地反應並製造更多緊張,而可以採取真實、自由、有創意的行動來幫助我們自己和其他人。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面對相同的問題:我們不想要的事情發生;我們想要的事情不發生。在這些狀況中,如果我盲目地反應,我會讓自己和其他人不快樂。如果我保持一顆平衡的心,那我可以讓自己快樂也可以幫助別人快樂。
當一個病人恢復健康,他自然會感到快樂。當一個盲人再度可以看見東西,他自然會感到快樂。同樣地,當我們學會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我們自然會感到快樂。以前我們強迫其他人分享我們的痛苦;現在我們希望其他人能分享我們的平靜和喜悅。
因此,一位真正的禪修者,是在改變了自己后,才會試著改變世界。也許他的行為只不過是用一個微笑代替皺眉,但那個微笑如果是打從心裡的真正微笑,它也許會產生深遠的迴響。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一個微笑只不過被用來掩飾內心的緊張,那它就毫無價值。
我們當然有道德義務去改善這個世界,而我們必須從手邊最近的材料開始:我們自己。如果做到這點,我們就能做到任何事。
這個,就是我所了解的禪修:生活的藝術。

一般相信,一個專註力強大且能隨心所欲維持心的完美平衡的人,比那些發展程度低的人更能達到好的結果。因此,一個受過成功的禪修訓練的人必然會獲得許多利益和優勢,不論他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位管理者、一位政治家、一位商人或學生。
─烏巴慶老師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7:57 | 只看該作者

靜坐 (Joseph Goldstein著 )  林武瑞.蔡心淑 譯

清楚地注意每一次呼吸的感受,把呼吸和身體當下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如腹部的起伏,胸肺的舒張,或者鼻端氣息的出入結合在一起。檢驗自己對整個出入息,或者胸腹起伏的感覺能持續和仔細觀察到什麼程度。
在每一次呼吸間心裡默念「起」、「伏」,以及「出」、「入」。呼吸間若有停頓時,要注意身體的一些觸覺,如屁股與坐墊的接觸,膝蓋和地板的接觸,或者兩片嘴唇的接合。對於這些特有的感覺要正確地去感受。若是中間停頓的時間較長,你可以在下一個吸氣或吐氣自然到來之前,感受到一連串的觸覺。不必急於觀察呼吸,只須在它下一次到來時,才把注意力轉移到它上面,而且儘可能仔細觀察。
對於每一次的呼吸、胸腹的起伏或者鼻端空氣的進出都要警覺分明。觀照時須柔和放鬆,保持原本的呼吸韻律。清晰地去感受每一次的呼吸,這不是刻意追尋什麼,而是正確地注意到當下的感受。呼吸有時明顯,有時模糊,有時剛強,有時柔弱,有時深長,有時短促,有時粗糙,有時細膩,不要去管它,看著它的變化。
當外界聲音太大,將你的注意力從呼吸上轉移時,這時候應該全神貫注到聲音上面,並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傾聽!傾聽!」;不用刻意去分辨這些音聲的來源,像是汽車或者風發出的,只須專註在聽的運作上。檢驗自己能否在「聲音的概念」和「直接體會」這兩者之間,辦別其不同之處。專註地聽,等聲音不再引起你的注意時,回到呼吸上面。
有時候,聲音在你的警覺範圍之內,但並沒有強到足以令你將注意力從呼吸上面移開,這時便無須刻意去傾聽,把注意停留在呼吸上,讓外面的聲音自然生滅。
內心的持續專註,可以增強覺察力和定力。因此,以放鬆的心情,儘可能努力去做到綿密不斷的專註。當心往外攀緣遊走,或者失念不察時,要清楚地知道此心正在攀緣,正在散亂,而於察覺之後,再回到呼吸上。
若身體某部份的感覺特彆強,而使你將專註力從呼吸上移開,這時應將所有的注意都集中到感覺上面。看自己能多麼仔細地觀察感覺的內容:是硬或軟、冷或熱、震動、刺痛、灼熱、膨脹、拉扯、或者繃緊?如實地感受它,並正確地知道當你開始觀察時,它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是轉強了或者變弱了?是消失了、擴大了或者縮小了?
有時要找到適當的字眼來描述這些感覺是有困難的,不要在這上面花太多時間。在當下不能憑直覺找到適當的字詞時,只憑內心清楚這種「感受」、「知覺」,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警覺才是最重要的。注意當下心態只是幫助引導心正確地去感受所觀察的目標,以及當這個目標開始被觀察時,所產生的變化。比如說,背部和膝蓋有劇痛。當心念抵達痛處,感覺如同灼熱。注意到它「痛如灼熱」。當你觀著它時,也許會發現它轉強或減弱,局部擴散或縮小。有時它就消失了。
當感覺不再引導注意力時,再回到呼吸的出入或胸腹的起伏。試著使心保持柔軟和放鬆,安住在當下,清醒而如實。時時刻刻仔細且柔軟地觀照任何身心的變化,若沒有明顯或引起注意的現象,則安住在呼吸上面。
此外,我們必須注意到心念對不同感覺的反應。若觀察疼痛的感受時,注意心念因此而引起的排拒、不安或害怕。仔細地觀察這時的心態,並注意它的變化。當你注意「害怕」、「排拒」或「不安」時,看看它是轉弱了或消失了。若觀察愉快的感受時,它所引起的怡悅或粘著,同樣可以讓你覺察到心念的變化。
無須尋求不同的境界。單純地保持警覺狀態,繫念於主要的目標——呼吸上面,然後在不同的現象自然生起時才去注意它們。靜坐訓練的宗旨,不是追尋特殊的境界,也不是使不尋常的現象發生,它是小心翼翼地注意當下的確發生的現象。
當念頭生起時,只要察覺到自己正在想,便輕輕地專註於「正在想」或「念頭正在遊走」的狀態。有時你可在念頭剛生起之初就察覺到,有時則生到一半才發覺,而有時候甚至等到全部出現了才知道。當你已經察覺自己正在想時,就注意著它,不要有任何善惡的分別。不論念頭生起到達什麼程度,在察覺到它的時候,注意自己「正在想」,然後輕輕地回到呼吸上。無須與念頭的生滅交戰、起衝突,不論它已生起到什麼程度,只須注意著它即可。
同樣的情形,心中若浮現影象,則注意自己「正在看」,若被外在聲音轉移專註力,則注意自己「正在聽」。以柔和、開放的心情安坐著,讓覺察力出自接納的心靈。當不同的身心狀況順其自然展現時,保持清醒,察覺每一種境界,並注意這些境界在被觀照時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有時會被眾多身心狀況迷惑了,不知該把焦點擺在那個目標時,應察覺到那「迷惑」的狀態,然後回到呼吸上面。把呼吸當作船錨固定住,以它作為首要的專註目標是很有用的,因為一般來說,呼吸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我們總是可以回到呼吸上,安住於其中,感受它、注意它。等到心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待不同的身心狀況出現時,再去觀察它。
若有不同的心態或情緒產生,應列為察覺的目標。假使沒有察覺的話,它們會在無意識中形成我們認知的過濾鏡片,而我們將帶著有色的過濾鏡片(情緒)去體驗每一件事物。這些情緒有時候跟所起的念頭、影像或身體的某些感覺結合,它也許是快樂或悲傷、挫折、生氣、憤怒、喜悅、興趣、興奮、不安或恐懼等情緒。很多不同的心境都有可能出現。
只要察覺到這些情緒或心境,就必須立刻注意它,才不會為之迷惑或與其認同。這些心境就像其他境界一樣,都是在生起和消失當中進行。它們不是「我」,也不是「主體上的我」(self),它們不屬於任何人的。注意所有的心境,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去體驗它,待其消失了,再回到呼吸或身體的感覺上面。
對於五蓋(貪、瞋、昏沉、掉舉、疑)的生起,尤其更應警覺不昧。它們對心的制約力很大,稍一不察很容易被它迷惑,認同合污。對於這些特殊的心態,要倍加努力地,去注意它們生起的開端,越早觀察到,其力道越微弱。除了注意身體的呼吸、感覺的變化、外界的聲音、內在的念頭、影像、情緒以及心境之外,還有另一項心法,在禪修訓練中提出來仔細觀察是很重要的,它對於打開更深一層的內觀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那就是注意各種的意志(行蘊)。意志是造成身體行為或動作的直接心理要素。
每一個身體動作之前必先有內心的動力。意志或動力相當的細膩。它並不像念頭或影像那樣地明確具體,片段不相續,能讓你清晰地看到它的生起、中間和結尾。首先要體驗到意志只是動作發生之前的暫停,一個你知道自己正準備要發出動作的片刻暫停。若是你能察覺到這個暫停,注意到它是「意志」,就符合禪修的目標。
基於兩點理由,開始去注意這些意志的生起是很重要的。首先,它彰顯出內心和身體動作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是契入深核體驗的基本法則。身心運作的過程是依法則在進行的,而描述這個過程的其中一條法則是因與果。我們借著「意志」的覺察而對身心之間的互動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於有了意志,身體才會牽動。意志是因,動作是果。能注意到這一點,對意志的了解就更加清楚。
對於「意志」的覺察和觀照,也能幫助我們去發現並領悟身心關係的無我本質。因為即使我們在觀察呼吸、感覺、念頭、影像以及情緒時,能夠透視它們都是生滅過程中的手段,但仍然會對「造作者」,一切的指揮者,以及一切行動之發號司令者的意識認同合一。
當我們注意到意志,看到它們也是生起和消逝的心理現象,既非「我」,亦非「我所」,且不屬於任何人時,就會開始減輕對它們的認同感。同時,也能體驗到一層又一層,逐漸深入的、無我的身心現象。
整個步驟從呼吸開始著手。接納每一次呼吸的感覺,每一次的起伏或出入,既不刻意調整成某個特定的呼吸法,也不期待應該產生什麼樣的感覺。那是以極大的專註性和精確度安住在當下,完完整整地去體驗每一個出入息。
這一次的生起或入息的感覺是什麼?感受如何?已是長的或是短的?是粗澀或順暢?深沉或淺短?是否有沉動、壓迫、或刺痛感?
無須刻意列表檢驗某些現象是否發生。只要開放地接納和專註,每一次呼吸的特質會自然展現出來。因此我們是以赤子之心安住和接受每一次的起伏、每一次的出入息。
呼吸之間若有停頓,要觀察身體的接觸點,並且去體會那種接觸的感覺。若身體某些明顯的感覺使你的注意力從呼吸轉移到它上面,這時便去注意那些感覺,接納它,感受它。注意它是什麼樣的感覺。是熱或冷、輕或重、震動或針刺、舒服或不舒服?
當你以接納和警醒的態度去面對每一種感覺時,它的特質會變得更明顯。讓你的心完完全全地接納這些感覺。當你開始觀察時,注意它們所起的變化,看看是轉強、減弱、消失、或者增加了?觀察所發生的一切,不去預設它是否會照某些固定的情況來進行,是什麼樣的狀態,就讓它如其本來,並與之同在。若感覺不再那麼明顯時,再回到呼吸上。
對於各種不同的心理現象要保持警覺,只要察覺到念頭或影像生起,就注意那「正在思考」或「正在看」的狀態。當你注意它時,觀察它所起的變化。是持續或消失了?若是消失了,是很快或很慢消失的?等念頭或影像不再明顯時,再回到呼吸上。整個觀照的過程要流暢,輕鬆自然而彷彿有節奏似的。無須刻意尋求特定的目標作為觀察的對象,相反地,只須保持開放和警覺,什麼樣的境界自然呈現,便去察覺它,讓身心的狀態自然地生起和消失。禪修的訓練只是安住於當下,注意每一時刻所發生的情形,不帶任何判斷、評價和闡釋。它只是直觀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
此外,對不同的心境或情緒,也要保持清醒。這是比較不容易捉摸得到的。它們雖沒有明顯的起頭、中間和結尾,但在禪修過程的體驗中卻扮演著影響大局的角色。因此,當心境或情緒轉強時——如憂傷、喜悅、生氣、貪慾、掉舉、興奮、興趣或著迷、怡悅或安祥──都要注意到,去感受它,並觀察它是如何浮現於消逝過程的片段中。它生起了,持續片刻,然後又消失了。
若無其他境界,則以呼吸為重心;或者當其他境界消失時,再回到呼吸上。還有,若覺得散亂或困惑,不知從何著手時,就集中注意於呼吸上,看出入息或胸腹的起伏。若覺心已收攝和安穩,再以開放的心去警覺整個過程中各種情況的變化──呼吸、聲音、感覺、念頭、影象、意志、心情——當它們生起時,一一去觀察。保持心靈的開放、接納、警醒,以便一每一個片刻都能夠正確無誤地去體驗所展現的境界。

(本文譯自 Seeing the Heart of Wisdom 中的一篇 Meditation Instructions.)
(1991.4.《新雨月刊》第44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9:21 | 只看該作者
實用調心法---入出息念

當您回到家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的雜事,可以抽一個時間段,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鐘或者一個小時都可以。在這個時間段里,不要看電視,不要開電腦,把手機、電話都關掉,找個安靜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間、書房坐下來。找一個舒適的坐墊坐著,墊大約高四指,或者更高一點,把臀部墊高一點,這樣的話可以保持身體重心平衡,容易坐得久。然後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綳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全身放鬆,讓身體處於輕鬆、自然、舒服、適合禪修的狀態。這個時候,應當暫時放下工作的事務,放下生活的煩擾,放下家庭的瑣事,把妄念紛飛的心收回來,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計劃未來,把所有跟禪修無關的東西、外緣都統統放下,決意回到當下,回到這一刻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當身心都處於自然、輕鬆、舒適的狀態之後,再把心念確立在鼻頭、人中或嘴唇上方這一帶區域,嘗試去覺知自己的呼吸。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軟、細滑、輕盈、流動、熱、冷、推動等感覺,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讓心覺知進出於鼻端、人中這一帶區域的呼吸就行了。
覺知呼吸其實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呼吸無時無刻都在,只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要覺知呼吸,無須造作,無須刻意,只須嘗試去知道、去關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這是通過專註呼吸來使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能經常學習關注呼吸,你將會發現:你的情緒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內心更容易平靜了。

以上摘自「您認識佛教嗎?」(瑪欣德尊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