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些短文和一些網站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2 2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2 23:24 編輯

一些短文和一些網站

摘自:四念處內觀智慧禪法 (捨棄我禪師)
當我們觀照「看到」時,要應用「看到」,「看到」此字為標名,仍是因為它有助習禪者觀注看的過程。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目標的顏色。習禪者所意識到的目標之形狀、大小,及較後生起的思維,都是心所造成的觀念。所以,每當看到強烈的目標時,我們立刻標名觀照「看到」,「看到」(只停留於目標之表色或觀照於目標的光線),這將「淡化」對目標所生起的形狀或思維觀念。在此過程里,我們也能覺察到「看到」的心識,那便是,只有看的心識存在,而不是有個「眾生」或「我」在此進行看的行動。聽與聲,嗅與味,嘗與食物,身與觸,知與被知物都是如此觀照。
***
在觀照六根門及它們的所緣(目標)時,習禪者必須鍛練醒覺的專註心及守護那些可能依止它們升起的觀念。這正是佛陀給予婆醯迦(Bahiya)的忠告里所強調的:「如是啊!婆醯迦!你應修習,在看時,只有看;在聽時,只有聽;在覺觸時(嗅、嘗)也只有覺到;有思時也只有想到。」 觀內外的六根門及觸塵有正念的觀照時,將有破除我見的能力。我們可察覺到,其實根本沒有一個眾生,或我或任何幕後主使的人,只有過程在進行著而已。這種觀注的修習,對日常生活中,培育無我的正智尤其有效。
***
由剛才看到目標,直到對目標生起種種觀念,需經過如下四個步驟:
(1)把剛才由眼門收集的情報,轉入意門,並聚焦於此。(Atitaghannavithi)
(2)綜合過程:即把已收集的情報組合起來。目標的形象已拼合起來。(Samuhaghanavithi)
(3)概念過程:由組合成果中(形象),生起有關它的概念,已知此形象所要意味的是什麼。(Atthaghanavithi)
(4)最後,在心中給予形象一個名稱,這是取名過程。(Namaghanavithi)
這些可進一步演變成更抽象性的思惟,特別是當他們和其他根門所生之概念互相交織起作用時。在此我們所謂不含思考的觀照「看到」,「看到」,可破除很多觀念。它也有助修行者不執著於形象。

至於聽的過程,如下:
(1)過去的過程
(2)聚集聲音的形式
(3)取名
(4)意義或概念
同樣的,單隻觀照「聽到」,「聽到」…我們亦可破除觀念。它也有助於不執著於「文字」的觀念。如此,我們能更快的把觀照心專註回到主要禪定目標上。
至於嗅、嘗和觸的過程:
(1)過去
(2)聚集
(3)取名
(4)意義或概念
同樣的觀照「聽到,聽到」…等,就可切除觀念。亦有助於不執著於所嗅到,所嘗到或所觸到的觀念。

由於這些過程迅速的一個連接一個的產生,則看來似乎所發生的現象是實有與具體性的。
有四種表面性的實相(Ghana Pannatti)
(1)相續相(Santati Ghana)
名與色的過程是迅速的一個接一個生滅,有如是一個連續不斷且不變的現象。
(2)聚集相(Samuha Ghana)
名與色的的過程是由很多特性或現象在複雜的因緣下,精細組成,它們看起來似是一個整體。
(3)作用相(Kicca Ghana)
「不同的意識」個別有其特別的作用,如看、聽等,非常的細和不易看見。因此,一個人可能誤以為它是一個整體工作單位。
(4)目標相(Arammana Ghana)
由於心識的活動過程生滅的非常快,其他的目標也一樣如此,則有如多種目標所構成形象同於一副畫上出現般。因此,錯誤的知覺和幻覺因而生起。
===================
摘自:阿毗達摩精要(瑪欣德尊者 講述)
如果一個人持戒越清凈,定力越強,猶如一顆樹,它扎的根越深,這棵樹生長就越穩一樣。如果一個人不持戒,一個人又沒有定力,那麼他好像蘆葦或者牆頭長的草一樣,風一吹,即使它長的樹榦很直,這棵植物的乾和葉子好像很茂盛一樣,但是它很脆弱,甚至越大越危險,因為根太淺。同樣的,我們修行也是,如果根扎得越深、越穩固,對我們修觀就越強、越有保障。
***
一切有情都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所造的是善或不善之業,都將是它的承受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業的主人,都是業的繼承者,自己造的業要自己繼承。以業為起源,例如我們之所以有生命,是由於業,我們造了業帶來的。以業為親屬,因為業一直都圍繞著我們,而我們所造的業,最終我們還得依靠我們的業去投生,無論我們所造的是善的或者惡的業,我們都將是它的承受者,就是是這些業的承受者。
***
以布施為例子,如果一個人在行布施的時候,在布施之前很歡喜,在布施的時候也很喜歡,在布施之後也感到很滿意,那麼他的這種布施行為,會因為他布施之前、布施的時候和布施之後很歡喜的心,使他的善果帶來更強、更大、更多的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擁有樂受、擁有悅、就是歡喜的心,這個時候,歡喜的心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充滿了殊勝的色法,心生色法。就好像我們很歡喜地去禪修,和我們沒有感覺地去禪修,你認為一樣嗎?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很歡喜地看一本書,和我們感受平平,沒感覺地去看一本書一樣嗎?還是不同的。同樣的,做善事也是這樣,造功德也是這樣,歡喜地造和感受平平地造是不同的,它們的果報不同。
***
從業果法則上來說、從因果法則上來說,無論你是所謂的主動或被動的,無論你是所謂的無辜或有辜的,只要你生起了瞋恨心就不對。只要你的心會恨一個人、討厭一個人,不論你是主動、你是被動的或者被人煽動,甚至被人欺騙的,你生起瞋恨心就不對。所以我們不應該對人、對事、對物生起瞋恨心。
***
當你見到他人有成就的時候,你的內心酸溜溜的、你不喜歡他人擁有成就,這種稱為妒嫉。而如果你見到他人的成就、見到他人的成果的時候,你內心感到歡喜,反而希望他不會失去成就,這是隨喜。
隨喜有兩種隨喜:一種是從因上來說的隨喜,一種是從果上來說的隨喜。從因上說的隨喜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做功德、在造善行、在造作福樂之因的時候,我們為之而感到歡喜,這種也稱為隨喜。而從果上來說,當別人在享受著福樂之果,例如:他擁有了成就,他獲得了財富,他現在獲得了地位、名聲,我們對此感到歡喜,這也是屬於一種隨喜。
***
我們做人要有慚愧心,有慚愧心我們才能夠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做一切善事的時候,慚和愧是伴隨著生起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什麼事情都可以做,那麼我們叫這個人,叫做衣冠禽獸,穿著衣服的禽獸。我們在講到無慚無愧的時候,提到了佛陀說過,慚愧這兩種白法可以保護世間。如果沒有慚愧這兩種法保護世間的話,這個世間將會混亂,道德、法律、秩序都會走向混亂。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他就和動物沒有差別。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慚愧心,動物沒有慚愧心。
***
用無怨恨的方法,無論你是用忍也好、用如理作意也好、你用慈愛也好、用悲也好、用舍也好、用思維業果法則也好。總之,就是當別人在生氣、別人對我們心懷不滿的時候,不能夠用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應該用無怨恨的方式來對待、來平息、來解開彼此之間的仇恨、怨結乃至委屈、不平等等。
***
瞋心一生起,無論我們有沒有傷害到他人,首先受害的是自己。瞋心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心或者說殺傷力很強的心。一旦這種心生起,這種心是很低劣的心,同時由這種心產生的心生色法也是很低劣的,這種心生色法可以破壞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所依身。如果用一般的話來說,就是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分泌液,這種分泌液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
====================
摘 自:佛 陀 的 啟 示
有一種發展心智的方法,是關係我們的一切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舉一個例子:比方你正經驗到一種不快樂而悲哀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頭腦模糊不清,情緒低落。有時候,你甚至於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快的情緒。第一,你得先訓練自己不為不快的情緒而不快,不要為了煩惱而益增煩惱。而須設法清楚的看到為什麼會有不快、煩惱或悲哀的情緒或感覺。設法審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去觀察審度它,不要有絲毫主觀的反應;須像科學家觀察事物一樣。在這裡,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覺」、「我的情緒」的主觀態度來看它,而只應客觀地視之為「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你又得忘掉「我」的虛妄觀念。你一旦看出它的本質,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對這情緒就漸漸的變得冷靜淡漠,無動於衷,而成為超脫自在。對於一切感受與情緒都是如此。
現在來談談有關心的修習。在你的情感熱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時候,心中充滿嗔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的時候,頭腦昏迷惶惑或是清楚明了的時候,凡此等等的時候,你對這種種情況都須完全有數。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常常不敢或羞於觀察自心;所以,我們寧願逃避它。我們應當勇敢誠懇的去正視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鏡中看自己的臉一樣。
這時,我們的態度,不是批評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惡,只是單純的觀察、偵視、審度。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學家。你觀察你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實性質時,你就不再會對它的情感、情緒與各種狀態產生意象。這一來你就變得超脫自在,而能夠如實了知萬物的本來面目了。
舉一個例來說:比方你真的生氣了。氣憤與憎恨心理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盾的是:一個生氣的人,並不真正的知道他在生氣。一旦他察覺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生氣,他的怒火就好像變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恥而開始平息。你應當審察它的性質,如何生起?如何消失?這時你又須切記:不可想「我在生氣」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須明白了知你生氣的心情,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它、審查它。對一切情緒、情感與心境,都應採取這一態度。
***
佛解說四種可以導致在家眾身後快樂的德行。(一)信:他應當堅通道德精神與理性的各種價值。(二)戒:他應當克制自己,不毀傷、殺害生物,不偷盜、欺詐,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三)施:他應當奉行慈惠,對於財富無所貪著。(四)慧:他應當發展能夠導致徹底滅苦、證入涅槃的智慧。
======================
選自: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禪修是心靈的訓練功夫,它教我們降伏、收攝和觀察內心。這種解開慣性制約的過程是把身心的步調放慢下來,觀察賓士不停的受、想、行、識之瀑流。我們通常都是被自己的慾望、偏見、習性和本能所牽引,禪修就是教我們保持清醒和警覺,使我們從慣性的制約中解脫出來,領悟到身心剎那變遷的過程。
佛教的禪修使人清楚地體驗到三件事情──無常、苦、無我。當心變得專註而觀察敏銳時,就可體會到所有身心的現象都是不停地在變化。凡是我們所知、所見、所聞、所嘗、所嗅、所想、所感覺的,甚至連「觀察者」,都是剎那在變化。這種不斷變化的現象一旦看得愈清楚,愈能明顯感受到,對它稍許的認同或執著都是禍患,因為它是痛苦的根源。禪修者看到整個身心的變化是個空的過程,它自己在發生,背後並沒有一個獨立實體,沒有一個「我」。雖然整個的發生過程是有秩序地遵循業力或因果的法則,然而我們無法從自己身上找到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能主宰的「我」或靈魂。身心的現象只是有秩序地展現,剎那生、剎那滅。
能清楚地見到這些,深刻地體驗到真正的空無自性,是極大的喜悅,此時心變得無所執取,並且清澈而明亮。「常」與「樂」,尤其是「自我狀態」等的迷惑,把我們束縛住了,使我們活在二元對立中,彼此疏離,也使我們漂流於法性之外。一旦透視到一切緣起現象的空性,想執取任何目標或心境,以之為常樂根源的慾望就會被斬除。最後,這種無所執取的和諧狀態產生了喜樂,遠離了所有的煩惱痛苦,使人寂靜、安詳。
=====================
選 自「佛 陀 的 古 道」
保護自己,不是自我主義,不是自私的個人安全,而是自我約束,自我訓練,二者都是道德和精神修養。在我們的精神堅強和信心的限度以內,我們能夠幫助他人。假若我們軟弱和困難,我們就既不能幫助自己,也不能幫助他人。利他主義,作為行動的一條準則,是以我們自己的品德和精神發展為基礎的。
「自護者護他,護他者自護」的說法,消除了長期以來對原始佛教信徒的錯誤看法──這種看法認為:他們是自私的,是厭世主義者。許多熱心的人想,真正努力訓練自己的修定者或者說除惡自護的人是以自我為中心,但這種想法是不公正的。一個人必須修持,必須自護,才能為他人服務。這種默不作聲的人,常常是看不見的幫助者。一個人可能是胸懷寬廣的,但是假若他的私生活成問題,不做好事,從佛陀的觀點看,他忽略了自己,很不好。不能真正為別人服務。他不是社會的真正幫助者。
我們也應當自護,反對剽竊這種說法的后一部份,並過分熱情地強調為別人服務。假若我們要保持平衡,這句話的前後兩部份應該統一起來都強調。
經中所說是明顯的,就是菩薩在證得無上菩提之前,先訓練自己,修波羅蜜,接著他悲智──這是他的教義中兩種主要的美德──雙運,在正確的道路上指導別人,成為人類的真正幫助者。在向別人伸出幫助之手的同時,作為菩薩,他沒有忘記幫助自己。我們應經常為別人服務,與此同時,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在正念中訓練我們自己。這是自他兩利的正確方法。
***
通過官能(根),人被外境所吸引,外境中有快樂,從中得到享受,這是事實。因為你可以體驗到,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不論快樂的外境,還是內在的享受,都不能持久,它們時刻在起變化。現在當一個人的享受和快樂不能持久或被剝奪,他總是悲傷和不愉快的。他不喜歡千篇一律,因為單調使他不愉快。如是他期待著新快樂,就象家畜尋找新的草原一樣。但是,這些新的快樂,像過眼雲煙,瞬息即去。因此,所有快樂,不管我們願意還是不願意,都是痛苦和厭惡的前奏。一切世間快樂,都是瞬息而過的,像包上糖衣的毒藥丸,欺騙我們,傷害我們。
***
必須注意,不要把悲心與悲哀的病態表現、精神痛苦的感覺和多愁善感混為一談。一個親人的損失,人哭,但那不是悲心。假如我們仔細分析這些感情,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感情,是我們內心私愛思想的表面化。我們為何感到悲傷?因為親愛的人死了,他是我們的親屬和朋友,他不存在了,我們感到失去了從他那裡得到的快樂和其他一切,所以我們悲傷。難道我們沒有看到所有這一切是圍繞「我」、「我所」在轉嗎?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自私自利要對這一切負責。我們能把這叫做悲心或憐憫嗎?不是我們的親屬和朋友在我們的眼前死了,我們為何不同樣感到悲傷呢?因為我們與他們沒有關係,他們不是我們的親友,他們的死,我們不損失任何東西,我們仍然享有已經有了的快樂和舒適。現在,這很清楚,就是親人死亡,我們的悲痛感情,是我們自私的結果。這是一種心理上敏感的事,所有世人都受這樣的弱點所支配。精神高度發展的人,他控制這類感情,盡量如實看情況。根據業力,如實看待事物,知道事物不是像它們所出現的那樣。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2 22: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3 10:08 編輯

摘自: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四念處的精神在如實的觀照,什麼是「如實」,就是「照它實際的面貌來認知」,這當中不是經由預設結論來認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這有什麼差別呢?如實的觀照是緊緊地貼近於具體的身、受、心、法的當下,不需要透過任何的媒介和解釋的純然體驗,唯有這樣,才可以當下看見真相,也才會真正放下內心的執取,有效地解除苦惱和不安。
身念處的修行就是如實地觀照身體的組成和運作狀態,身體是由各種物質所組成的,以各種蛋白質結合成生命的形式,從解剖學可以得知身體有五臟、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內分泌、神經等,仔細地觀察身體,我們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機器」而已,和任何其他東西一樣,有生起也有毀壞的時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們過份依恃它、濫用它,都會讓我們驕傲、自卑或傷心、害怕。
其次觀察身體的運作,觀察呼吸的全部過程,對於行住坐卧各種動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時,對於手拿碗、拿清潔劑、擠清潔劑、塗抹、開水龍頭、沖水等整個動作了了分明,這樣就是在身念處。然後任何的感覺:冷、熱、痛、癢、酸、麻的生起、持續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捲入其中。能這樣如實了知身體的狀態,就可以很踏實地活在當下,不再妄念紛飛,感受到少分的寧靜和安祥,真是受用無窮,可說是很好的修行下手處。如果修其他的法門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處熟習以後,可以加上受念處,包括對內心的苦、樂、舍三種受,推廣到各種情緒感受:歡喜、討厭、氣憤、擔心、恐懼、悲傷、鬱悶等情緒,當它生起時,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樣,不帶批判、不加解釋地看著它,辨識它的種類、強度和停留時間,這就是受念處的修行方法。
=================
摘自: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德寶法師)
我們經驗的本質就是變化。變化永不止息,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流逝,永遠不可能跟原來一樣。無盡的變動正是有知宇宙的本質。你的腦子才剛冒出一個念頭,半秒之後旋即消失,接下來了另一個,也一樣消失無蹤。一個聲音震動了你的耳膜,之後就恢復寧靜。張開你的雙眼,世界頓時湧現,一合眼,它又不見了。人們在你的生命中來了又去,朋友離開,親人消逝。你時來運轉,然後再走下坡。有時候你想贏,但是和平常一樣,你又輸了。它永不上息:變化、變化再變化,永遠沒有兩個時刻完全相同。
***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人類是活在一個非常奇特的生活樣式中。雖然身邊的每一件事都不斷在變化,我們卻仍將無常的事物看成恆常。變化的過程永遠持續發生,一如你現在在讀這些字句時,你的身體正在持續老化,然而你根本沒注意到;你手中的書正在衰敗,印刷正在褪色,書頁正在斑駁;你身邊的牆正在朽化,牆裡面的原子以極高的速率在振動。每件事都在變化、崩解與緩慢消失,這點你也沒注意到。然後,有一天你看著自己,你的皮膚髮皺,關節也在疼痛。你發現書本是一種會泛黃敗壞的東西,建築物也正在瓦解。因此,你為失去的歲月而感傷,為失去你所擁有的東西而哭泣。這種痛苦來自何處?它來自於你自己的不注意。你未能在生活中看清楚,當它經過時,未能觀察世界持續的變化之流。你創造了心靈構築的集合體:「我」、「書」和「建築」,並且認為那些都是堅固的實體,會一直持續存在——雖然它們永遠不可能如此。但是現在,你可以覺察到無常的腳步,你可以學習將生命視為不斷流動的過程,你可以學習看出一切因緣法的連續流動。你可以做到,只是肯不肯花時間與練與不練習的問題。
***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一切的認知都離不開「我」。我們將流動的思維、感覺與感受定型為一種心靈架構,然後貼上「我」的標籤。長此以往,我們遂認為它是靜止的實體,可以獨存於其它一切事物之外。我們將自己抽離宇宙永遠的變化過程,然後再感嘆自己是多麼孤單。我們忽略自己與其它事物根深蒂固的關聯性,堅持「我」的存在,然後再為人類的貪心與遲鈍感到驚訝;這個循環不斷地發生。每一個惡行,每一個世上殘酷的案例,都直接源自這個獨立實存的「我」的邪見。
==========================
五常念主題
我會經歷衰老,衰老不可避免。
我會經歷疾病,疾病不可避免。
我會經歷死亡,死亡不可避免。
我會變得與過去不同,與一切可親可愛的人事分離。
我是自己的業的主人、業的繼承人、因我的業而生、由我的業相聯、依我的業而活。
無論我做什麼,是善是惡,我自受業報。
我們應當常作此念。
http://www.theravadacn.org/
==============
隨他去
不要挑剔別人的過失,如果他們做錯了,也沒有必要自尋苦惱。如果你給他們指出什麼是對的,而他們並沒有依你說的去做,那就隨他去。
當佛陀跟各個老師學習時,他覺察到他們的方法都不圓滿,但是,他並沒有輕視他們。即使他覺察到他們的方法並不圓滿,他還是謙遜的、恭敬的學習,這使他在和他們之間的良好關係中獲益。他雖然還沒有覺悟,可是他還是沒有去批評或企圖教導他們。當他覺悟之後,他恭敬地憶起那些他曾向之學習過的老師,而且希望與他們分享他新發現的學問。
選自: 寧靜的森林水池(阿姜 查)
==============
選 自「生 活 的 藝 術」
每個人都習慣性地認為,外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生活就是與外在實相接觸,向外尋求物質及精神的食糧。大多數人可能從未想過斷絕外在的接觸,以看清內在發生的事。若要你這麼做,聽來好像是你花好幾個小時,瞪著固定不變的電視檢驗圖。我們寧可去探索月球的背面,或者海洋的底層,也不願意去探尋我們的內在深處。
但是事實上,只有當我們每個人用身心去體驗時,宇宙才真正存在。宇宙從來不在別處,它一直就在當下。探索我們自身的當下,即是探索這個世界。除非我們仔細探究內在的世界,否則我們對它的了解,只止於信念,或是知性的概念而已,而永遠無法知道實相。然而,藉著觀察自己,我們就能夠直接體悟到實相,並且學會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應對。
***
痛苦的原因存在於我們每個人之內 。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實相,就可以體認出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所有的智者都告訴我們:「認識自己」。我們必須從認識自身的本質著手,否則就永遠不可能解決自己的煩惱,或是這個世界的種種問題。
但是我們究竟對自己了解多少呢?我們每個人都深信自己很重要、很獨特,但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都只是表面的。在較深入的層次上,我們對自己一點都不了解。
佛陀透過對其自身本質的研究,來研究人的現象。他摒棄所有的成見,探討內在的實相,領悟到每個人都是五種運作過程的聚合體,其中四種是心理的,一種是身體的。
***
第一步是體認人是多麼自私和自我中心!除非明了這個真理,否則不可能會跳出那種對自我瘋狂的愛執。隨著修習的精進,你會體認到甚至自己對他人的愛,事實上也是出於愛自己。你會了解「我愛的是誰?我愛某人是因為我對某人有所期待,我希望他能盡如我意,當他一開始表現不一樣時,我對他的愛就沒了,那麼到底我愛的是他還是我自己?」要修習內觀,而非知性的理解,答案會很清楚。一旦你有了這種直接的體悟,自私即會慢慢消融,然後你會學習培養對他人的真愛,那是一種不自私,單向付出而不求回報的愛。
***
欲樂之路,就是放縱自己去追求一切感官得享樂。不論我們是否自知,欲樂正是一般世人所選擇的路。但是他清楚地看出,這個選擇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因為宇宙間沒有人能夠永遠事事如願,或是終其一生心想事成。走這條路的人,當他們無法如願時,就會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也就是說,他們因為失望和不滿足而痛苦。但是,即使事情如其所願,他們也同樣會痛苦;因為他們擔心所喜愛的東西會消失無蹤,他們害怕這滿足的一刻,瞬間即逝;而事實上,世事正是如此變幻無常。這樣的人,內心永遠不安,他們會不斷地追尋、得到、又失去。未成佛前的悉達多在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行之前,曾親身經歷過這條路,所以他知道欲樂絕不是通往安詳之路。
==============
心的運作是很複雜的。當我們看到一個對象時,也許對象本身只是這樣,然而,我們的內心會不斷地收集它的各種信息,並進行加工、整合、命名,從而知道這是什麼。然後,內心又根據過去的經驗或所接受的觀點,對所緣安立各種概念,判斷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於是產生各種分別、喜惡和執著。
心路的生滅是非常迅速的,一眨眼、一彈指之間,已經有無數億個心路生滅過去。即使一個人的反應再快,比如看書能一目十行,事實上還是由一個眼門心路看一段文字后,再由若干個意門心路進行加工,然後再看下一段文字,意門心路再進行一系列的加工——領會、下定義、安立概念,再進行分析、判斷等。於是好的就喜歡,不好的就厭惡。對於喜歡的,接下去的無數意門心路生起貪;對厭惡的,又在意門心路里生起嗔。心的運作就是這麼快速而微細。
摘自:阿毗達摩講要(中)
===============
一些中文南傳佛教網站
http://read.goodweb.cn/page04.asp
http://dhamma.sutta.org/
http://www.nibbana.cn/
-----------
一些英文南傳佛教網站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index.html
http://www.thisismyanmar.com/nibbana/#.Uu5KOHEo6ic
http://forestsanghapublications.org/viewBookCollection.php
----------
聽佛法(英語)
http://www.dharmaseed.org/talks/
http://www.audiodharma.org/
---------
美國的南傳佛教禪修中心和寺廟
http://www.buddhanet.info/wbd/se ... ion%5B%5D=theravada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9:23 | 只看該作者
快樂的不得了

捨棄王位出家修行的跋提梨迦比丘,無論在森林,或在樹下、空屋,常常自言自語地說:「快樂的不得了!快樂的不得了!」
多位比丘擔心跋提梨迦比丘還沈溺在過去王位的快樂記憶中,於是將這件事情向佛陀報告。佛陀就召請跋提梨迦比丘去詢問。佛陀問說:「你是否經常在森林、樹下、空屋,自言自語地說:快樂的不得了!快樂的不得了!」跋提梨迦比丘答說:「確實如此。」
佛陀再問:「你到底見到什麼呢?」
跋提梨迦比丘答說:「大德世尊!我過去雖享受王位的快樂,在宮殿、城池內外,都戒備森嚴,但是,我依然經常懷著不安全及恐懼、焦慮和戰慄。而現今我捨去王位,無人守衛保護,獨自往來,住在森林、樹下、空屋,卻沒有不安全感及恐懼、焦慮和戰慄。過著偷快,安逸、沒有驚恐的生活,有閑雲野鶴一般悠哉的心情,所以才經常自言自語地說:「快樂的不得了!快樂的不得了!」
佛陀了解之後,自說道:連諸天都不能沒有怖畏,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只有聖者才永離怖畏、憂悲苦惱。

(本文原文為《自說經》第二品第十迦利瞿陀經)(Udana 2.1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