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評對PISA結果的質疑 —兼論東西方教育應互相取長補短

[複製鏈接]

12

主題

13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qshen 發表於 2013-12-18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評對PISA結果的質疑

兼論東西方教育應互相取長補短


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中國上海再一次在數學、閱讀和科學全部三個領域拔得頭籌,而且成績遠遠高於參與評估的其他國家與地區。不但如此,名列前茅的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等等,都屬於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即使此前世界公認的教育模範芬蘭,也落在東亞之後。優異的成績,巨大的反差,理所當然地激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及對本國教育的不滿與批評,更引起國際教育專家及各國教育高層的深度思考與探究。
然而,在獲得國際間肯定和讚許的同時,上海的測試結果也招來無數的懷疑與非難。這些聲音不但出自西方老百姓,亦出自大陸國人和海外華人。國內外某些教育專家甚至說,「在PISA測試中拿高分,恰恰反映了中國教育體制的缺陷。」「造成奇迹般成功的上海和東亞模式是非常有害的。」 西方數百年的先進不可避免地造成其國民的自大心理,這可以理解。然而,在中國與東方一步步崛起,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優勢的一面,而且得到西方認可的情況下;許多華人和華人教育家卻如此妄自菲薄,令人不勝唏噓。


對PISA結果的質疑與非難集中在幾個方面:
其一,「中國作弊,上海參加考試的肯定都是精英學生」
對中國在PISA評估中作弊的懷疑,完全出於某些人的主觀臆測,沒有任何事實根據。這類懷疑自中國參加測評時起就存在,但早已被主辦方否定。事實上,PISA 嚴格的隨機抽樣與操作程序使作弊全無可能。據報道, 上海「參加2012年測試的學生,分佈在初中、高中、完中、中職校等多門類學校,比例與實際人口比例基本吻合。」   關於農民工子弟的參與,「參加抽測的學生父母都出生在中國大陸其他省市的比例為25.4%,這個比例與目前在滬就讀的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佔全市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總量的比例基本一致。」
中國社會的腐敗惡名招致作弊的懷疑。其實人們實在不了解中國教育的水平。參加了測試的上海學生都反映題目『超簡單』。應付PISA這樣的評估,中國哪裡有必要作弊?
其二,「上海不能代表中國」
首先,PISA公布的結果明明白白寫著『上海—中國』,並沒有用上海的成績來代表中國。第二,比之500萬人口的芬蘭等小國,將近二千四百萬人口的上海獨立參與評估,在統計學上站得住腳。第三,可以用美國教育領先的州與上海比較。據報道,馬薩諸塞州的成績落後上海2.5年。第四,儘管上海的成績不等於中國的成績,以之為根據對中國的成績作一推測總是可以的。請讀者注意以下事實:
•        浙江參加了2012PISA評估,總成績僅次於上海,為全球第二。 而且參與測評的為普通中學,省重點中學均未參加測評;
•        2009年,中國有十二省市參加了PISA試測。成績雖未公布,但PISA總負責人施萊克爾博士透露:「即使在(中國)偏遠地區或者環境不好的地方,學生的表現也很出色」;
•        與中國教育體制及文化傳統類似的東亞,成績均遠低於上海但高於其他國家與地區;
•        在中國大陸接受了早期教育的學生在海外大都有優異表現;
•        從全國高考成績來看,上海在中國各省市,中小學教育並不屬於上等水平;
綜合以上信息,若中國以國家名義參加評估,結果難道會差麽?
其三,「上海學生的成績是拼時間換來的,不值得學習」:
我們承認,中國中、小學生負擔過重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其根源既有教育本身的因素,更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所以儘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減負』始終不見大的成效,甚至愈演愈烈。逃離國內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競爭,正是眾多華人移民海外的一項考慮。
問題在於,上海學生的成績只是拼時間換來的?試讓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學習同樣長的時間,能夠取得上海的成績麽?
上海的數據表明,15歲學生每周作業11小時為佳。時間過長非但幫助不大,甚至起副作用。
筆者本人五、六十年代在國內讀小學、中學,當時的課業負擔並不重。由於校舍有限,小學實行二部制:同一間教室,上午一個班,下午另一個班。對學生來說,即半天上學,半天玩耍。然而當年培養出的學生質量有目共睹。學業負擔的逐年加重是文革之後形成的局面。這說明,沉重的課業負擔並非成績好的必要條件,將上海的優異成績全歸功於學習時間長也不科學。
什麽是上海乃至中國和東亞成功的秘訣?比西方學生更長的學習時間固然是因素之一;而其背後更根本的,則是嚴格的標準與辛勤的付出:
1.教師的質量與責任心。有海外經歷的中國人都清楚,國內教師們課堂上對知識的詳盡講解,課後作業一題題、一步步的認真批改,考試前後的複習總結和分析,同事間的教學觀摩與切磋,等等;是國外教師無法相比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陸學生的學業基本功,正是教師們心血與汗水的結晶。西方已經看到,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師資水準,是其努力方向之一。
2. 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質量和教師的嚴格規範,考察和監管。
3. 對學生嚴格要求,而不是放任自流。
4. 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其他國家是難於與中國相比的。
以上四個方面,在西方國家中,名列前茅的加拿大都遠為薄弱;其他國家的情況更可想而知。故西方巨大的成績落差毫不奇怪。

其四,「中國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他們考試得高分,但缺少分析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這是人們聽到最多的對中國學生的評價。然而用於討論PISA,卻牛頭不對馬嘴。PISA不是學科內容的考試,而是學業素養的評估。PISA測試的正是分析思維能力,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在當今高科技時代的生存能力。上海學生對測評過程的反應是:簡單而貼近生活,有趣、愉快、輕鬆。死記硬背的教條在PISA測試中派不上用場,死記硬背的學生更考不出好成績。
2009年上海奪冠后,施萊克爾博士如此評價:「……這些結果駁倒了中國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的說法。很大比例的學生展示出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推理的能力,並將學到的知識創造性地應用於新的問題。」PISA結果與世俗輿論竟如此南轅北轍,令人深思。
筆者在國內讀完碩士,曾在大學、中學執教;在加拿大拿到博士學位后,又在卑詩省教授數學、物理近二十年。兩種不同教育體系下既讀書又教書的經歷,給了筆者切切實實的第一手資料,尤其對東、西方理科教學水平之差距更有著切膚的了解。本人授課經常提問,不同背景學生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來的學生動腦筋,有思路;而本地學生卻在等,等老師自問自答,並視為天經地義。
  可見,「中國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的說法是不客觀,不公允的。受部分教師與學生的資質所限,任何一種體制下死記硬背的現象都難以避免。在中國的學校里,教師們對學科知識詳盡的講解,公式原理的推導分析,學生自己課內課外的努力;使他/她們得以切實掌握知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分析與思維能力正是這樣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
人們無法否認中國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的優勢,卻斷言他們沒有分析思維能力。這是什麽邏輯?二者實際上緊密關聯,相輔相成。對知識的切實掌握要求一定的分析思維能力,而後者的培養也離不了相應的知識結構作為基礎。
當然,展示出較高的分析思維能力的同時,PISA結果也暴露出中國學生其它方面的欠缺。中國教育偏重書本知識,忽視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課堂講解之外,其他環節如信息搜集、實驗動手、課題研究及設計等等,有相當的差距。PISA測試為中國教育提供了絕佳的學習機會與改進提高的參照標準,國內教育界有識之士也正在這樣做。
其五,「數學、閱讀和科學的成績不是教育的全部」
完全正確。不過PISA並未宣稱是基礎教育的全方位測試,而只是學業評估;而這正是中國和東方教育的強項。
由於數學、閱讀和科學等方面的素養決定了一個人在高科技社會中的生存能力與職業檔次,決定了管理與科技人員和勞動大軍的水準,從而可以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競爭力;所以PISA評估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各國政府以PISA的研究結果為依據,對本國的教育體制和政策做出調整,以期提高本國的教育水平。
應當指出,人們之所以提出上述質疑,是由於中國過於偏重學業教育即智育;而對品德、健康、藝術修養、公民意識、人際交往、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等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忽視。因此,學業上的一枝獨秀難免令人不服。
中國偏重智育,其根源是『培養建設人才』的偏向實用主義的教育價值觀。而西方教育的著眼點是人的個性成長,潛能發揮;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其必然結果。筆者特別注意到小學階段,學生的體魄與健康,繪畫手工,生活自理,情緒控制,禮貌與人際關係,等等,與算術和讀寫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從而為學生的人格養成打下基礎。


懷疑論者最常問的是:如果教育先進,為什麽中國拿不到諾貝爾獎?這既取決於基礎教育,亦取決於高等教育,而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差距很大。同時,既取決於教育本身,又取決於制度與社會大環境。總的來說,教育制度的模式化與過度強制性;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教學方式上的啟發不足,灌輸有餘,等等;加之中國數十年來鉗制自由,壓抑個性的體制;令學生不得不循規蹈矩,很難標新立異;偏才、怪才更沒有施展空間。因此,儘管培養出了大量初、中、高級人才,卻難以產生尖端人才和大師級人物。
        反觀西方,則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教育的自由與多樣化,給精英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條件與空間;使得西方創造發明層出不窮,幾乎包攬諾貝爾各個獎項。然而同時,社會中、下階層的培養教育卻發生了危機,美國社會更日趨兩極分化。 精英成才可以靠自身與家庭,多數普通人的成才卻必須倚賴學校,倚賴公立教育。 故施萊克爾說:「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出培養精英的教育系統,然而真正的挑戰是讓整個群體都走向進步。」這正是中國與東亞教育成功的核心價值。
前面提到,師資水平和教學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西方的教育結果。除此之外,中國與東亞國家中學實行班級制,而西方實行學分制;這一體制上的不同,也是造成中學教育巨大落差的重要原因。這一點筆者多次指出,但尚未見國際專家學者論及。
對於多數學生的學業和成長而言,班級制是一種建制上的保證。班級集體生活,班主任負責任的管理,對十幾歲的孩子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有益的。然而學分制之下,學生無法組成固定班級。如果家長不抓緊,西方學生一上中學基本上就沒人管了!又如何指望大多數孩子嚴格自律,認真讀書呢?
學分制的目的在於培養多樣化的人才。但它帶來的管理鬆散,長期積累下來的對青少年教育及社會成員文化素質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應當引起各國政府與民間及國際教育界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全方位的學分制適用於大學,中學不宜。筆者相信,中學,尤其是初中,採取班級制是改變西方教育局面的必要一步。
質疑PISA結果的人們若非帶了有色眼鏡,就是對東西方教育缺乏全面深入了解。事實上,上海奪冠、東亞領先有它的必然。不要忘記,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文化積澱,未曾斷代的文明古國,而且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世界歷史中曾長時期處於領先地位,只是近兩、三百年落後了。延續一千多年選拔官吏的制度——『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在中國形成了深厚的尊師重教傳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如果說封建時代的教育還只惠及少數國民;那麽一百多年來,吸收先進的西方國家和前蘇聯的經驗,中國的教育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和發展。事實上,八十年代起中國經濟的騰飛,除改革開放的國策以外,若非長期培養造就的大批人才儲備,是不可想象的。 近幾十年來東亞各國與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得益於扎紮實實的教育。
PISA測試起到了為中國和東方基礎教育正名的作用,讓西方看到另一種文化、另一種教育的優勢與生命力。應當說,東西方教育各有其優勢,亦有嚴重弊端;事實上處於兩個極端。兩種教育體系需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盲目否定自己,照搬他人的做法,不論對東方還是西方,都是有害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融合中西教育,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是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

作者: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會長。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碩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博士。具有中國大陸和加拿大近三十年大、中學教學及辦學經驗。604-430-1150 sharon_q_shen@yahoo.com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12-18 03:52 | 只看該作者
好文,分享透徹,深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
shanren 發表於 2013-12-19 01: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hanren 於 2013-12-18 12:39 編輯

LZ 還是絲毫沒有解釋為什麼明明中國好幾個省市參加了2012 PISA考試,明明有一個全國成績,卻隱藏不報,偏偏只公布上海一個地方的成績?甚至準確地說,應該是「上海本地戶口孩子+少數得以進入上海『正統』教育體系的外地孩子」的成績。 眾所周知,能進入上海「正統學校」(公立學校+有錢人的私立學校)的外地戶口學生,大多數都是高級白領、企業主等的孩子。而絕大多數的沒有上海戶口的孩子(多為家境較差的務工人員的子弟),要進「正統」學校卻受到很多很多限制。他們雖然人在上海,卻往往被剔除在任何「受教育人口」的統計之外。
而除中國之外的其它國家公布的,是真正的PISA「全國」成績 ----- 因為在美國等國家,即便是非法移民的孩子,也都可以與本國國民一樣就近免費入學的。
拿上述上海成績與芬蘭的國家成績相比,更是毫無道理:芬蘭公布的是全國「無論高矮胖瘦、貧富、成績高低、聰明+笨的。。。。。」的參賽成績。上海敢說這句話嗎?
老美就很坦誠:這次有4個成績:全國成績 + 麻省、康州、佛羅里達3 州各自的州成績。
PISA 不該成為中國教育部「田忌賽馬」的遊戲。事實是怎樣,就怎樣。既然2009年「中國好幾個其他地方的成績都很好」,那就更沒有理由不公布全國成績了,拿出來晒晒怕什麼??? 全國成績好,就要好得理直氣壯,讓誰都沒話說;全國成績不理想,也理當公諸於眾,象老美一樣,讓大家來罵娘,罵完娘好好討論該怎麼辦,這才是正道。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12-20 23:47 |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中國人的面子觀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93

帖子

6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62
5
金剛KK 發表於 2013-12-29 04:32 | 只看該作者
我有一個問題,就是既然中國的教育水平這麼高,為什麼大量中國學生都湧向教育水
平PISA測試平平的歐美國家留學,甚至很多中國富人將還在中學的孩子送到國
外上中學?而外國有錢人怎麼不把孩子送到中國來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