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仁——禮樂實踐的理想境界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3-10-22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儒家,以禮樂文化為中心思想,孔子為「克己復禮」奮鬥終生。孔子貴「仁」,一部論語,涉及仁字多達109次。仁,是儒家的人文理想,是儒家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顏淵問仁,孔子答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只有恢復周禮,掌控私慾,穩定社會,和諧人間,天下才會進入一個美好的仁愛境界。仁是禮的文化靈魂,禮是仁的存在形式。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的伴隨,禮樂將徒具形式。仁是人性最光輝的亮點,以「仁」為核心的禮樂文化,將帶來主客觀世界的同步優化。仁,是儒家追求的實踐禮樂文化的理想境界;天下歸仁,則包括天地境界、政治境界、道德境界和生活境界的完美。

    仁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德、生生不息之理。仁學主張人心和天道合一,從「仁者愛人」發展到「泛愛眾」,擴大愛心惠及的範圍,愛惜一切生命,尊重所有生靈生生不息的權利。儒學大師周敦頤,相傳他家「窗前草不除」。人問其故,周敦頤答:「與自家意思一般。」周敦頤親切輕鬆的回答,表達了萬物一體的崇高理想,主張要以愛人之心,泛愛世間萬物。程頤任宋哲宗帝師時,見哲宗隨意攀折樹枝,不避冒犯,告其「不可」。這些日常的生活細節,恰恰深蘊其對草木蟲魚的仁愛之情,為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營造生命興旺的蔥蘢景色。只有這樣,人與自然的持久和諧,方能實現。

    仁的禮樂實踐,還表現在仁政惠民的追求之中。《周易·繫辭下》讚頌「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黃帝堯舜的社會管理、閑情適意、輕鬆自如,恰能給百姓帶來幸福,這是為什麼呢?《周易》的回答十分簡潔:「何以守位?曰『仁』。」只有仁政的實現,方能帶來社會的穩定,為從政者提出德行的要求。實行仁政,是儒家權力管理的不移信念。孔子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一位賢明的君主,要與百姓好惡同情,取捨一致。官員從政,應努力做到德政、勤政、簡政,遠離嚴刑峻法,造就《論語·為政》中所描繪的政治境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仁最廣大的實踐目標,則是對每一位社會成員的愛心教導和培養。《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認為:「仁者,人也,親戚為大。」孟子說得更具體:「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儒學以仁存心、以人為本的思想,並非以我為本,而是以他人為本,向他人奉獻愛心。普天之下,愛心迎逢,互動互惠。「克己」「毋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直至到達「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最高境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人人都應履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仁愛精神就是為了建立心靈秩序。《論語》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處世的根本。助人以立身之地,助人以幸福之源。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人生在世,要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要換位思考。對自身的完善,孔子更進而提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仁、勇,是儒家傳統的「三達德」。努力學習,知識化為素質,走進智者的境界;身體力行,愛心奉獻社會,追隨仁者的情懷,棄惡向善,涵養自律精神,學習勇者的品質。「知恥近乎勇」,是把敗德有過的自我,打倒在地,然後站起來,依然是一個鐵骨錚錚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孟子·告子上》曰:「羞惡之心,義也。」「義者宜也」,有羞惡之心,行為方能正當合宜,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人不能無羞惡之心,「無恥之恥,無恥也」。孟子把無羞惡之心,看成是道德淪喪的最大災難。

    人際關係的道德定位,按照仁的原則,儒家不贊成「以怨報怨」。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暴力對峙,何日是了?對人要有寬容的態度,一個「恕」字,表達了儒家仁愛的胸懷。「恕」是仁愛實踐的起點,也是仁愛落實的終點。子貢以「溫良恭儉讓」來形容老師孔子的氣度,其實,「溫良恭儉讓」也正是儒家長期倡導的,要努力養成的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氣質。「以怨報怨」為儒家所反對,「以德報怨」也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因為「以德報怨」不符合道德倡導的本意。面對具體的人與事,「以德報怨」有時也能化解矛盾,甚至翩翩昭示寬容美德的風光。但是,籠統提倡「以德報怨」,將敗壞倫理道德的秩序和平衡。從而,做好事與做壞事,得到的結果竟是一樣的,這將造成對好人的打擊、對壞人的慫恿。孔子提出了「以直報怨」,是堅持道德原則的公正態度。面對損人利己的敗德惡行,要直面相對,是非分明,善惡分明,不過分報復,也不放任縱容。不泄憤,不縱惡,罪有應得,方能防止不仁者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這才是仁者襟懷的本意。

    仁愛心理秩序的建立,更有待於對邪惡的防範。孔子告訴顏淵,以禮為屏障,仁心方始永固不移:「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視聽言動等各種感應外部世界的行動中,處處以禮設防。「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由己,不由人,內心的自覺,是道德完善的關鍵。我想按仁的精神做人,仁就能來到我心中。禮,雖有許多典章制度,但是,究其根本,禮是自律的道德精神。對外部世界,要常懷同情惻隱之心,《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孟子還舉例說,看到一個孩子落井,人人都會救援,這是人心向善的本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泛愛之心的自然流露。只有充滿仁愛精神,生活方始充滿情趣樂趣,世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得到敬重、備受關愛的彬彬有禮的環境中。只有仁的實現,方能帶來這樣美好的生活境界。

    仁,更是崇高的人格理想,《論語·衛靈公》云:「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臨刑陳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殺身成仁,已成志士仁人最偉大的人生目標,理應備受敬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