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國火車票一票難求:天天都是「春運」(圖)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3-10-3 16: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滬寧鐵路上海北站
  在民國買火車票的場景一般是這樣的:低矮的售票窗口,窗戶是木頭的,底下一個小孔,像一堵牆上挖了個洞。售票口外圍著一道木柵欄。柵欄外是焦急等待的旅客,一個個伸長著脖子盯著那個小孔。突然,小孔打開了,售票時間到了,大夥一擁而上,你推我擠,爭著把錢往孔里塞,亂作一團。

  大多數民國人對於買票的描寫,都離不開這些關鍵詞:混亂、擁擠、無序。有人感嘆道:「上了火車站,若是時間匆促了些,你想擠上去買一張票,至少要抱了頭破血流的大決心,方能買得到。假使你是一個孕婦,或者抱了一個襁褓嬰兒,除了求哪一位仗義的好漢代你買,別無他法。」梁實秋說得更直接:「買票的時候,氣力稍微虛弱一點的人,就許有性命之虞。」翻看民國報紙,售票處確實有擠傷老嫗的事件。

  為什麼買票這麼混亂無序呢?

  客觀原因是人多、售票時間緊,車票只在開車前兩小時內發售,不預售車票,售票窗口少。其實民國大火車站售票窗口的數目並不少,如上海北站有22個售票口,但實行的是分開售票,規定某窗口只出售某幾站之間的票,某窗口只出售三等票。有的旅客不識字,有的旅客不知道自己到達的車站處於哪些車站之間,他們只能穿梭於各個窗口,來回打聽,導致車站售票無序。

  主觀原因是買票不排隊。實際上,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漢語里似乎根本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排隊」這個詞。1929年,大名鼎鼎的《生活》周刊曾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倡國人樹立「排隊」的意識。文章寫道:「『Lineup』為關於西方社會秩序中一種美談,我國之人自海外歸者常樂道之。」在這句話的後面,編輯加了句按語:「此二字似可譯為『排隊』,即人多之處,依先後排成一隊,魚貫而行,或立者等候。」但從這篇文章來看,「排隊」在當時不算常用詞,當時的人也許不知道啥叫排隊。

  1929年,還有人也在《生活》周刊發表文章,專門針對火車站買票擁擠的情況提出了建議,作者提出的解決措施也是「Lineup」。他建議各個車站找一個巡警,站在售票窗口前,「指導買票人依來到的先後次序,逐個買票,輪流上前,英語所謂『Lineup』」。梁實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北京被日寇佔領期間,正陽門火車站長年駐守著日本兵,看見有人不排隊立即狠狠抽一鞭子。

  可見,管理不善、缺乏現代排隊意識是民國前期購票難的主要原因。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民國大力改革售票辦法,規定各車站增加售票窗口,並24小時開放,使旅客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到任何等級、任何車次的車票。還在售票窗口增加了只容一人進出的「自動轉架」,以引導排隊。這些措施都取得了實際效果。

  可惜,抗戰爆發,這些改革的努力也化為烏有。抗戰勝利以後,鐵路受損嚴重,機車車輛非常缺乏,買票變得比以往更加困難。抗戰後坐火車幾乎天天經歷「春運」。這種狀況直接催生了兩個新生事物,一是假火車票,二是黃牛黨。假火車票這時候剛剛出現,數目不多,影響有限。黃牛黨問題卻已經相當嚴重。當時的大城市火車站周圍天天都有黃牛黨。有人統計,光廣九火車站就有近三百黃牛黨。政府出動了大量憲兵、警察、便衣打擊倒票;粵漢鐵路局還出台獎勵措施,規定舉報一個黃牛黨獎勵10萬元。然而,無論如何打擊,黃牛黨依然絡繹不絕。(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