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2 08:57 來源:蘇州日報
吳棟材常說,「自己是一個農民」,作為在長江荒灘上打造「華夏第一鋼村」奇迹的締造者,他無愧於一個大寫的農民。

——記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下)
吳棟材常說,「自己是一個農民」,作為在長江荒灘上打造「華夏第一鋼村」奇迹的締造者,他無愧於一個大寫的農民。
吳棟材還常說,「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這信念,深深融化在永聯村的創新實踐中。永聯村由窮到富的蛻變進程,以不足千人的一個小村先後兼并周邊5個窮村成為一個萬人大村的過程,就是一個帶領更多人共同富裕、共享文明的過程,也成就著一個大寫農民的「共富夢」。
讓出股份,栽下永久「搖錢樹」
96%的村民實現集中居住,96%的耕地實現規模化經營,96%的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96%的村民享受到比城裡人更優越的福利保障。「四個96%」,是永聯村領跑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閃亮實踐。永聯何以成為領跑者?關鍵的一點就是有強大的村級集體經濟支撐。永聯村集體經濟的源泉,則是永聯村持有永鋼集團的25%股份,永聯人更是親切地稱之為共產黨栽下的永久「搖錢樹」。 這25%的股份,是吳棟材頂著巨大壓力,硬著頭皮,帶頭「讓」出來的。1998年,永鋼集團首次改制時,吳棟材堅決不同意把企業的股份全部轉給私人,「永鋼使用永聯村的土地,永鋼的發展離不開永聯村的支持。企業全部轉給私人後,百姓就不能得到實惠,這樣的事情我不能幹。」最終在吳棟材的堅持下,永聯村保留了永鋼集團75%的股份。
2002年,永鋼集團再次改制時,吳棟材仍舊堅持要給村裡留下股份。面對爭議和壓力,吳棟材說,「我不僅僅是永鋼集團的董事長,更是永聯村的黨委書記。」他決定把自己應得的股份讓出一半。在他的影響下,公司管理層也都拿出股份留給集體,最終為永聯村保留了25%的股份。「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企業改制時堅持留下的這25%股份,創新了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留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永聯。」吳棟材說。一方面,通過改制,讓企業真正成為了市場主體,激發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同時,永聯村在以土地為紐帶的基礎上,建立了以資本為紐帶的共建共享實現形式,即把全村的集體資源和集體資產轉化為集體資本,再把集體資本轉化為企業的集體股份。「永聯村民和永鋼股民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如今,這25%的股份每年保證了村集體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萬元,成為村民利益的「搖錢樹」和黨群之間的「連心橋」。「村裡目前共有老年人養老金、尊老金、助殘金、獎學金和助學金、文明家庭獎等11項福利待遇,去年,村民人均獲益6000多元。」永聯村委會辦公室主任陸芳說。
科學設計制度,公平正義落到實處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這句話,吳棟材經常掛在嘴邊。在永聯村的發展歷程中,吳棟材結合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分別設計了「獎農補副」、「並隊擴村」和「按戶分房」等制度,確保公平正義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農民,在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吳棟材始終沒有忘記農業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軋鋼廠一有盈利,吳棟材就通過工業反哺農業,讓務農的村民同步享受工業經濟發展成果。對於有些村民提出把錢一分了之的想法,吳棟材斬釘截鐵地否決,「共富絕對不是人均,也不是平均。二次分配,要通過獎勵、補助的形式實現。」為此,他出台了「獎農補副」的政策。其中,鼓勵村民種養蘑菇的獎勵措施是,每種一平方尺蘑菇,村裡獎勵2元。村民戴相平一口氣種植了17萬平方尺的蘑菇地,年底拿到了34.9萬元獎勵。掘到「第一桶金」的戴相平在蘑菇種養上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已經是蘇南地區有名的「養菇大王」。
永聯村從張家港的「最窮村」到蘇州「首富村」的發展過程,還是一個先富帶后富、富村幫窮村的過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永聯村先後5次併入周邊村莊,面積從0.54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村民從800人增加到10400人。「一家人的飯分給幾家人吃,太吃虧了,」並村之初,老永聯的村民們不理解,吳棟材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永聯並進這些村,不是背上包袱,而是拓展了發展空間,可以互利共贏。」吳棟材通過「發給老村民1萬元現金,一次性買斷老永聯資產」的辦法,讓老村民感受到公平,新村民實現了平等。「進了永聯門就是永聯人,凡是永聯人待遇都平等。」吳棟材說,在永聯,一萬多名村民不分新老,享受的是同等福利待遇。
在新農村建設中,吳棟材創新實施了「拆歸拆、分歸分,一戶一套房,老年人住老年房」的拆遷安置辦法。拆遷時,對村民房屋及輔助設施進行估價,一次性補償到位;分配時,按一戶一套(一張結婚證對應一戶),將永聯小鎮房屋以每平方米500元的均價出售給村民,子女長大成家還可以同等價格購買一套房,達到退休年齡的老人交2.4萬元押金后,就可以入住8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公寓。「由於是可交易的大產權房,本質就是把貨幣形態的集體資產,通過拆遷安置,均等地轉化為村民的家庭資產,縮小了貧富差距。」永聯村黨委副書記吳惠芳說。
實踐理想信念,心中始終裝滿群眾
吳棟材傷殘的右手,是他參加抗美援朝時留下的印記。「作為倖存者,我更應該繼承戰友的遺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幸福、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從戰場上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就以此作為了人生的宗旨、做人的根本。」吳棟材說。
吳棟材始終認為,發展經濟是手段,讓村民實現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為此,他把共建共享作為凝聚人心的旗幟和加快發展的力量源泉,讓群眾充分享受到集體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從挖魚塘到辦鋼廠,從「工業反哺農業」到「富村幫窮村」,從「讓股份」到「福利分房」,正是吳棟材這一理想信念落到了實處。
紮根永聯30多年,吳棟材放棄了巨額的財富,也放棄了多次的「陞官」機會。1986年,上級領導想讓他到鎮里當領導,但想到永聯的集體經濟才剛有起色,自己一走,鄉親們的未來怎麼辦,於是他留了下來,懷揣「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的夢想,歷經艱難和挫折,如今讓農民過上了比城裡人還要好的日子。
為了夢想,為了事業,為了鄉親們,吳棟材不僅把自己留在了農村,還把3個大有前途的子女也拉回了「農門」。1986年,軋鋼廠創辦之初急需人才,他將27歲的大兒子吳耀芳召回來搞供銷、拓市場,那時他已跳出「農門」併當上南豐供銷社的副主任;1997年,因新品開發需要,吳棟材又將化工專業畢業、在張家港市環保局當公務員的女兒吳惠英叫了回來;2005年,他又將在部隊擔任副師職幹部、正處於「上升」階段的二兒子吳惠芳從杭州「拽」了回來。「他們回來,是作出一定犧牲的,」吳棟材說,「我希望他們有更好的發展,可永聯新農村建設水平需要提升和突破,老二見識廣,有這個素質和能力。」
作為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吳棟材正是以這樣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做事原則,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無不對他滿懷感激和敬重,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吳書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吳棟材雖已年近八旬,但仍然不遺餘力地奉獻在自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事業上,仍然對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所求牽腸掛肚。「我們距離真正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永聯,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做得更好一些。」吳棟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