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民國的N個「謠言」是如何流傳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3-9-27 1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13-09-27

  「課本騙了我們70年」,「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你也許看過以此為標題的網帖。

  「民國時期京滬鐵路全程僅需8小時」,「淞滬會戰國軍炸沉日艦『出雲號』」,「張學良晚年後悔發動『西安事變』」……你也許看過類似的微博。

  它們大多以「重述歷史」的方式,對20世紀前半葉的知名事件進行「再演繹」,得出的往往是與公眾既往認知截然相反的結論。對它們,你該相信幾分?

  「在我日常接觸的歷史類網帖或微博中,民國時期佔了一大部分。其中20%~30%是不準確的,也包括一定比例的謠言,有的還曾被一些『加V賬號』不經求證地轉發。」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民國史專家張鳴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

  一些關於民國的「謠言」是怎麼流傳的?

  當常識「遭遇」情緒,誰勝出

   李坤睿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經常關注歷史類網路信息。在他看來,「最容易傳播的歷史類段子,往往最能夠迎合網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或情緒。」

  一則曾紅遍網路的民國傳言,令他記憶猶新。

   「修高鐵有何用!難怪鐵道部長被雙規,民國時期京滬鐵路全程僅需8小時!不服氣請去查當年歷史檔案和列車時刻表。」溫甬動車事故期間,一條這樣的微博迅速吸引了網民眼球。

   單從字面上看,京滬鐵路指的是北京與上海,鐵路距離約1300公里。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發現,即使在今天,乘坐京滬高鐵須歷時5個小時,動車則需要約12個小時。微博中展現的強烈今昔對比,令不少網民驚愕,繼而點燃了對鐵道部門「不作為」、「腐敗」等問題的口誅筆伐。

  直到有人指出,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京」,是指南京,起點與終點間的距離僅約300公里。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閱國民政府時期舊報刊等史料發現,其時「京滬鐵路」的確指南京-上海北站之間的鐵路,全長311.04公里,途經45站。《京滬鐵路行車時刻表》顯示,1930年前後,從上海北站到南京站,快車可以達到7~8個小時,慢車是11個小時。

   在這種歷史類謠言中,「常識敗給情緒」的例子並不鮮見。

   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溯發現,「京滬高鐵」信息2011年2月就曾出現在某知名論壇上,當時已有質疑之聲。有網民留言分析,北京至上海若8小時達到,平均時速要超過160公里,而上世紀30年代,最先進的蒸汽機車也才剛超過時速120公里,「因此在1928年,北京至上海列車8小時可達,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但今年2月,同樣的信息又被一些知名賬號轉帖。

  「其實,這類多憑常識就能看出謬誤的網路信息,又叫『釣魚帖』。它們的編髮者主觀上大多不是為了造謠,因此會有意留幾處破綻,讓大家來發現和反駁,以此『提高大眾對謠言的免疫力』。有時,釣魚者也以被『大V』轉發為榮,希望以此破除網民對意見領袖的盲目迷信。」人人網闢謠領軍人物趙皓陽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但在微博時代,「釣魚帖」往往與謠言僅「一線之隔」,「釣魚者很難控制其傳播範圍,更難以控制其公眾影響。」

  記者梳理看到,與「京滬高鐵」信息類似,另一則著名的「釣魚帖」,也曾在網路上掀起不小的波瀾。

  「剛在飛機上看雜誌,一篇文章說,朝鮮戰爭時,美國曾打算用原子彈轟炸北京。蔣介石馬上派張自忠飛赴紐約,與美國交涉,要其放棄轟炸北京,無果。蔣於是緊急調動第五艦隊駛向夏威夷威懾美國太平洋艦隊,並派戰鬥機攔截美軍轟炸機,最終逼迫美國放棄轟炸北京。」

  一時間,數百網民多留言高度讚揚蔣介石的「民族立場」。

  但不久后,就有網民根據史料反駁,朝鮮戰爭始於1950年,而張自忠早在1940年,就於棗宜抗戰中殉國。

  辛苦考證與「輕點滑鼠」,誰會贏

  新浪微博官方闢謠小組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總結,微博上較有「市場」的謠言,往往信息要素模糊、配有不實圖片,內容卻迎合了某種情緒或認知誤區。但近日,有研究人員發現,網路謠言也在「進化」,一些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無中生有」或「破綻百出」,而是進化成了「有根有據」、「真假參半」。

  「對一些史實錯誤不明顯的歷史類段子,即使有人願意花功夫去考證,考證之後,也往往面臨困局——這邊『輕點滑鼠』傳播熱鬧,那邊,闢謠帖卻關注者寥寥。」李坤睿說。

  去年9月,一則「帶頭火燒趙家樓者後來當『漢奸』」的微博瘋傳。內容是:「梅思平,五四運動領頭學生之一,火燒趙家樓第一把火就是他放的。日寇侵華后,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並未接受正式偽職。倒是當年的愛國者梅思平搖身一變,成為汪精衛投敵的策劃人,鐵杆正牌漢奸。高喊愛國的人,往往最容易變成漢奸。」

上述信息在不同時期,曾得到多名「大V」轉發,轉發者多留言稱「又被教科書騙了」,或者慨嘆「民族劣根性」。

  但中國青年報記者查閱多種史料發現,在趙家樓放第一把火的並非梅思平,據檔案資料和口述回憶錄一致指向,此人是北京高等師範學院學生匡互生:在趙家樓曹汝霖公館,「匡互生首先破窗而入,打開曹宅大門,是他第一個點燃焚燒曹宅之火」,但匡於1933年即病逝於上海。

  《上海文史資料存稿彙編》還明確記載,梅思平當時也參與了五四運動,但作用並不明確,連他是否在火燒趙家樓當天參與了遊行,都缺乏考證。

  耐人尋味的是,加V作家「寶中堂」在某歌手發出微博後半小時,即發布求證微博稱,梅思平只是當時參與五四運動的一名青年而已,並非放火焚燒趙家樓者,但轉發數僅9條。

  傳播學理論顯示,公眾對自己缺乏直接經驗的事實進行判斷時,主要依據先入為主的立場和既有的情感體驗。「換句話說,人們選擇相信那些他們願意相信的信息。當發帖者是為了『迎合』某種大眾口味或『佐證』某種顛覆性觀點,而發布歷史類信息時,史實真相反而容易淪為配角。」趙皓陽說。

  「淞滬會戰國軍炸沉日艦『出雲號』」,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蔣介石動用70萬國軍發動了淞滬會戰。在會戰中,國軍空軍炸毀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炸沉日本海軍第3艦隊旗艦……改變了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戰略部署。」

  上述信息,隨著「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的網帖而廣為傳播。但記者查閱多種抗戰史料后發現,當時位於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確曾被中國軍隊進攻。中國官兵浴血奮戰,但並未能炸毀司令部,該司令部建築直至抗戰勝利后依然存在。日本海軍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在當時的空戰中被擊傷尾部,直至1944年中途島海空大戰,「出雲號」被美軍擊沉於菲律賓南。

  「顛覆傳統」的歷史帖都是謠言嗎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歷史類傳言通過網路大肆傳播,影響自不待言。但一個關鍵問題是:與既往認知不一致的歷史網帖,是否都算謠言?誰來把握其間的界線?

  「流行於網路的歷史信息中,不乏細節上添油加醋或者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的。但這些不準確乃至錯誤的信息,除非能證明發帖者的確是毫無依據地惡意詆毀,否則,絕大部分都很難和『故意造謠』畫上等號。」瀋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教授、民國新聞史專家劉憲閣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教師徐進看來,一些顛覆傳統的歷史信息層出不窮,成因複雜。

  「有的歷史事件,會因為新史料的出現或研究方法的更新,而出現另一種解讀,這是正常的學術爭鳴;有的事件,會被後人根據一定史實進行文學演繹,這也難算造謠。」徐進認為,「還有部分歷史事件存在多個側面,發帖者出於自身立場,『只說其一,不說其二』,這需要網民有較強的分辨力;只有極少部分『水軍』或者造謠賬號,出於營銷或其他目的,對一些歷史事件、人物進行無中生有的『抹黑』,構成謠言。」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類似「有一定根據的」不準確歷史網帖,並不鮮見。

  比如,近年一則「比狼牙山五壯士悲壯百倍!抗日期間800國軍壯士投黃河」的帖子,流傳甚廣。它源自1939年「六六戰役」,但據媒體實地和查閱史料考證,「800壯士」等數字最早出自新千年後的紀實文學作品《立馬中條》,沒有史料能直接證明上述具體事實存在。

  「談歷史是一種現實關懷。」張鳴認為,這提示:網民樂於「買賬」的土壤,或許更值得反思。

  「人們在現實中有了不滿或困惑,容易投射到『想象的過去』;而我們傳統歷史教育的刻板化、臉譜化,也容易催生逆反心理,使網民願意接受一些新鮮刺激的說法。」劉憲閣分析,這就是為什麼目前網上較有市場的歷史類網帖,多少會對史實進行一些剪切、修改乃至編造,最終呈現出的,基本都是顛覆傳統、褒貶鮮明的樣貌,並迅速得到傳播。

  對疑似謠言「宜疏不宜堵」

  「歷史是一門見仁見智的學科,理性思考、尊重事實的『再演繹』應該被允許,但標準有一條:『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徐進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8月27日,有網民發布微博稱:「狼牙山五壯士實際上是幾個土八路,當年逃到狼牙山一帶后,用手中的槍欺壓當地村民,致當地村民不滿。後來村民將這5個人的行蹤告訴日軍,又引導這5個人向絕路方向逃跑。」文後並未列舉證據。

  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溯發現,更早的網帖出現在2006年4月,這則名為「藝術的真實與生活的真實:我所知道的『狼牙山』和『五壯士』的故事」網帖稱,據當年的老游擊組長冉元同描述,五壯士跑上絕崖是因為「迷了路」,最後因打不過敵人而掉落懸崖。網帖還提到了「五壯士欺壓村民」等說法,但無其他佐證。

  數年來,上述網帖幾經「變臉」,在各個論壇和微博平台上露過面。但相反的證據一直未被撼動:比如「五壯士」中的倖存者葛振林,在回憶錄中,記述了全班主動請戰到迎敵的全過程;另據《北京青年報》報道,當年「五壯士」所在的7連6班至今存續,其事迹在部隊的連史館、團史館中均有相關記錄;事件當時的3位目擊者余葯夫、李海忠、邱蔚,也曾在不同場合回憶證實過此事;至於網帖中提到的冉元同,在公開出版的史料上,他的回憶與傳統觀點並沒有任何不同。

  「質疑要有理有據。對一些歷史事件或人物,如果因為過去『貶得太低』,現在就『拔得太高』,或者相反,也違背了歷史真實。」徐進說,「尤其在無法給出充分證據的情況下。」

  面對層出不窮的疑似謠言,有什麼好辦法?受訪學者多認為,宜疏不宜堵。

  「國人有談史的傳統習慣,但因為知識普及程度有別,不可能苛求每個網民面對紛紜複雜的歷史類信息時,都有專業的鑒別力。」劉憲閣說。

  在他看來,若一味採用「堵字訣」,謠言有時防不勝防、辟不勝辟。「不如倒過來告訴公眾哪些是對的,給網民提供更多選擇。」他說,「畢竟,網民有自己的判斷力。不實消息可能重複出現,但只要大家『見多識廣』並存在『觀點對沖』,久而久之,也會判斷出真偽虛實。」

  徐進進一步分析,這也需要學者、網民、意見領袖和政府部門的「合力」。

  「一些不實歷史網帖泛濫,某種程度上也因『歷史離大眾太遠』。」徐進表示,當前嚴肅的歷史研究普遍高深枯燥,向社會大眾進行推廣和普及做得不夠。「至少得有一批學者做這樣的工作,面對疑似謠言帖時,提供專業意見;平時,把研究成果講得娓娓道來,讓大眾樂於接受,也能形成歷史的判斷力。」劉憲閣說。

  意見領袖的作用亦不可忽視。張鳴提示,面對真假莫辨的歷史類信息,意見領袖與普通網民,均需要動用情理、常識和邏輯。「尤其是意見領袖,他們掌握著話語權,但『隔行如隔山』,轉發自己並不熟悉又沒有確鑿史料證據的歷史類信息時,要慎之又慎。」劉憲閣說。

  在此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能做什麼?

  劉憲閣認為,政府最好的角色是以法治與規範,為公眾提供一個相對開放的網上討論環境。「稀釋歷史類謠言的最好辦法,是疏導,也就是與不實說法『唱對台戲』。看誰唱得好聽,唱得更令網民信服。」

  在新媒體的情境下,管理者怎麼唱好這台戲,需要各方面的嘗試和探索。「真理越辯越明,而管理者掌握著豐富的史料資源。」劉憲閣說,「當準確、翔實的歷史類資訊不再是某種『稀缺物品』時,網上泛濫的不實歷史信息甚至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9-27 10:33 | 只看該作者
這些謠言只能欺騙70后,80后。就象文革怎麼好一樣。現在的生活不如50年代一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