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學習西方才能超越西方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3-8-25 0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開盛

西方一直是中國近代以來外交最重要的一個參考系。自晚清以來,西方列強既是最重要的野蠻侵略者,也是最關鍵的文明輸入者。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古老的中國在近代文明競爭中逐漸趨於停滯,並被西方迅速超越。其結果就是在經歷了西方槍炮的重重摧殘之後,不得不低下對「蠻夷」充滿不屑的頭顱,承認西方文明已經處在領先地位,並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開始向西方的學習之旅。



這種「技」,首先只是在器物層面,即洋務運動中造洋槍洋炮,學習西方開礦山、辦工廠、修鐵路。後來甲午戰爭一役,以先進的武力卻敗於當時武力還不那麼先進的日本,使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還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於是這種「技」又開始包括制度觀念層面,體現在當時就是要求君主立憲,從維新變法乃至鎮壓了維新變法的慈禧政府,立憲道路輾轉沉浮,但終究是當時的「主旋律」。後來共產黨人利用從俄羅斯學來的馬克思主義,終於鼎定乾坤。而馬克思主義,又是不折不扣的西方產品。


然後,到了今天,有一部分中國人卻似乎對西方及其文明有一種更甚於前人的排斥感與恐懼感。應該承認,前人在學習西方過程中,始終抱著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之所以愛,是因為西方文明要更先進。之所以恨,是因為西方總是在欺負中國。但凡理智一點,都知道要以愛為主,以學習為主。如果因為恨就不去學,那麼其結果就永遠落後挨打。那麼,到了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否可以到了不去愛與學習、而只有恨與排斥的地步呢?



個人的結論是大大的不然。



其一,我們現在仍然沒有不去學習西方的資本。儘管中國的經濟總量迅速上升,但更重要的技術與知識創新力、社會凝聚與團結力、教育與文化的軟實力等方面,我們還遠落人後。我們儘管已經走出並應該堅持一條自己的道路,但這種道路正是建立在學習西方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之上的。西方文明仍在不斷地吐故納新,未來的中國道路還要繼續學習西方文明中的先進養分。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未來的中國文明,如果要重新回到歷史上的高度,要超越西方,就必須站在西方的肩膀上。



當然,西方也有種種缺點。從美國的金融危機,到歐洲仍然存在的種族社會問題,你隨時都可以從西方社會中抓出一大把小辮子。甚至,西方文明也有需要從東方文明中吸取很多的營養。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西方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我們也不能總以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如果那樣的話,你可能會像田忌賽馬中拿自己的優馬對別人的劣馬一樣,雖然最終贏得形式上的勝利,但實際上你的馬還是遜人一籌。



其二,我們現在沒有必要像歷史上那樣去恨西方。歷史上,西方侵略了中國,使國人倍嘗喪權辱國之痛。但當前,西方卻沒有再侵略中國的行為與可能。當前中西之間存在的是國家博弈、競爭,甚至你也可以說彼此之間存在敵視。但畢竟我們沒有被再割地賠款,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當然,這不但是國際政治的時勢變遷,更是中國自強努力的結果。但畢竟已無以前那樣被加害的事實,再繼續保持像以前那樣的仇恨當也無必要。



國人中有一種很不健康的情緒是,因西方的外交而貶其內政,因西方的霸權與兩面性而貶其國內的自由、民主。在西方國家,對內行民主、對外行霸道,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既有西方文明特質的原因,也是自助式國際社會中的一種邏輯必然。但不管如何,內政與外交、霸道與民主畢竟是兩個領域的事物,如因恨霸道而恨民主,甚至從根本上排斥西方,就有點類似於「恨烏及屋」,像一個不成熟的小孩在意氣用事。



既然學習的必要性仍然在,而仇恨的必要性反不如以前高,中國人則必須繼續公開承認自己的不足並誠懇地學習西方。有人可能擔心這樣會損害國人的自信,但實際上,害怕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敢向先進的對手學習,才是最大的不自信。

西方一直是中國近代以來外交最重要的一個參考系。自晚清以來,西方列強既是最重要的野蠻侵略者,也是最關鍵的文明輸入者。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古老的中國在近代文明競爭中逐漸趨於停滯,並被西方迅速超越。其結果就是在經歷了西方槍炮的重重摧殘之後,不得不低下對「蠻夷」充滿不屑的頭顱,承認西方文明已經處在領先地位,並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開始向西方的學習之旅。



這種「技」,首先只是在器物層面,即洋務運動中造洋槍洋炮,學習西方開礦山、辦工廠、修鐵路。後來甲午戰爭一役,以先進的武力卻敗於當時武力還不那麼先進的日本,使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還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於是這種「技」又開始包括制度觀念層面,體現在當時就是要求君主立憲,從維新變法乃至鎮壓了維新變法的慈禧政府,立憲道路輾轉沉浮,但終究是當時的「主旋律」。後來共產黨人利用從俄羅斯學來的馬克思主義,終於鼎定乾坤。而馬克思主義,又是不折不扣的西方產品。



然後,到了今天,有一部分中國人卻似乎對西方及其文明有一種更甚於前人的排斥感與恐懼感。應該承認,前人在學習西方過程中,始終抱著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之所以愛,是因為西方文明要更先進。之所以恨,是因為西方總是在欺負中國。但凡理智一點,都知道要以愛為主,以學習為主。如果因為恨就不去學,那麼其結果就永遠落後挨打。那麼,到了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否可以到了不去愛與學習、而只有恨與排斥的地步呢?



個人的結論是大大的不然。



其一,我們現在仍然沒有不去學習西方的資本。儘管中國的經濟總量迅速上升,但更重要的技術與知識創新力、社會凝聚與團結力、教育與文化的軟實力等方面,我們還遠落人後。我們儘管已經走出並應該堅持一條自己的道路,但這種道路正是建立在學習西方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之上的。西方文明仍在不斷地吐故納新,未來的中國道路還要繼續學習西方文明中的先進養分。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未來的中國文明,如果要重新回到歷史上的高度,要超越西方,就必須站在西方的肩膀上。



當然,西方也有種種缺點。從美國的金融危機,到歐洲仍然存在的種族社會問題,你隨時都可以從西方社會中抓出一大把小辮子。甚至,西方文明也有需要從東方文明中吸取很多的營養。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西方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我們也不能總以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如果那樣的話,你可能會像田忌賽馬中拿自己的優馬對別人的劣馬一樣,雖然最終贏得形式上的勝利,但實際上你的馬還是遜人一籌。



其二,我們現在沒有必要像歷史上那樣去恨西方。歷史上,西方侵略了中國,使國人倍嘗喪權辱國之痛。但當前,西方卻沒有再侵略中國的行為與可能。當前中西之間存在的是國家博弈、競爭,甚至你也可以說彼此之間存在敵視。但畢竟我們沒有被再割地賠款,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當然,這不但是國際政治的時勢變遷,更是中國自強努力的結果。但畢竟已無以前那樣被加害的事實,再繼續保持像以前那樣的仇恨當也無必要。



國人中有一種很不健康的情緒是,因西方的外交而貶其內政,因西方的霸權與兩面性而貶其國內的自由、民主。在西方國家,對內行民主、對外行霸道,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既有西方文明特質的原因,也是自助式國際社會中的一種邏輯必然。但不管如何,內政與外交、霸道與民主畢竟是兩個領域的事物,如因恨霸道而恨民主,甚至從根本上排斥西方,就有點類似於「恨烏及屋」,像一個不成熟的小孩在意氣用事。



既然學習的必要性仍然在,而仇恨的必要性反不如以前高,中國人則必須繼續公開承認自己的不足並誠懇地學習西方。有人可能擔心這樣會損害國人的自信,但實際上,害怕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敢向先進的對手學習,才是最大的不自信。

10

主題

442

帖子

56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1
沙發
想不出名a 發表於 2013-8-25 20:03 | 只看該作者
這文章顯出作者的苦心。不過樓主似乎沒有明白一件事,即他文中所說的東西全中國人都知道,都知道這是對的。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如果這種文章在國內的論壇上得以發表的話,下面的評論會相當多,而且基本都是支持。
反而是在海外的中文論壇上,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但要清楚的是,反對者大都是生活的需要,是一種工作而已。
每個人的工作都要尊重,只要他不偷不搶。國人並沒有文中所說的不健康的情緒,反而是只在這種論壇上逛的人,因為被那些大量的反對所謂民主憲證,向西方學習等等觀點的文章或是跟貼誤導,而陷入一種迷茫。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控制手段相當厲害,知道這一點就可以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289

帖子

3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1
3
puyong 發表於 2013-8-25 20:35 | 只看該作者
文章所述不錯,事實上國人絕大多數都是這樣想的,中國一直在真心實意地向西方學習,當然強調要結合國情,所謂洋為中用是也。當然由於中國人的思路越來越成熟,對西方的審視也越來越細,有批判地吸收是理所當然,這才能避免犯教條主義的錯。需要警惕的到是那些把西方一切當成「普世價值」推銷的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eztomcat 發表於 2013-8-26 00:06 | 只看該作者
正如中國現在所奉行的,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早已不是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了。
那麼,中國學習西方的民主,也應採用相同的方法。即學習長處,摒棄短處。要同中國具體的國情相適應,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體。

如果,樓主的意思也我相同,那麼我支持樓主。
如樓主的意思是中國要照搬西方民主,我就強烈反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