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一杯咖啡都困難?」這是真的。 很多初到美國的朋友,可以應付基本學習和寫paper,卻發現日常生活的挑戰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去克服。並不是不會說咖啡這個單詞,而是發現我們不懂點咖啡的習慣。一句「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也會讓你覺得莫名其妙。原來這是要回答咖啡是否要加奶糖。而很多紐約的人的回答或許是,「One sugar, one cream!」 為什麼用量化的語言去回答,沒有什麼,只是習俗。糖包是一小袋一小袋的,奶是一小盒一小盒的。因此很多人習慣用量化的概念去回答。而不是我們想想中的「a little」。學習英文的旅途就這樣寂寞地開始了。默默地記下習俗,我們開始在真實的環境中奮勇求生。
象雷達一樣吸收信息
象雷達一樣永遠在吸收信息。這是我的感受和對很多朋友的建議。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只有一刻不停地去吸收,去提問。才能迅速積累我們需要的知識。 在同學之間在交談的時候,別以為和自己無關,每一個時刻都無比珍貴。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和幾個美國同學在地鐵等車,莎拉和外系的安娜互留電話號碼,莎拉問,你的姓是什麼。安娜回答之後,莎拉說,「Are you in the tribe?」 Anna回答,「Yes!」 這段對話讓我讓我非常凌亂,因為tribe在英文里是部落的意思。在這裡我無論如何也不知道她們在表達什麼意思。我馬上提出了問題,也得到了解釋,莎拉發現安娜的姓可能是猶太人的姓,所以問安娜,「你也是猶太人嗎?」這種隨意的談話里包含里大量的知識。
是的,我記得在最開始的第一個學期里,我幾乎回到了幼年的狀態,成為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What is Black Panther movement? (什麼是美國的黑豹運動?) What is gentrification?(使地區貴族化)、What iszoning rules?(什麼是分區規則) What is the food bank?(什麼是食物銀行?) What is black history month?(什麼是黑人歷史月?)我幾乎不放棄每一個提問的機會。因為我知道這些知識都是通往真正交流的鑰匙。慢慢地,我發現這些問題後面不只是語言,而是深厚的文化。也許每一個問題之後,都需要讀好幾本書。而了解這些文化,才是通往下一個層次溝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