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了送禮是傳統了:看清朝時期如何給京官送禮的(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3-8-3 1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頭戴花翎的清代八旗官員
  

大清的官場是極富「人情味」的,身處其中的每位大人,都有多得應酬不過來的「師長」、朋友。對平頭百姓而言,他鄉逢故知,乃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對清代的官大人們來說,每遇逢年過節或是「跑部進京」,走訪一番師長朋友,恐怕倒是一件苦不堪言,鬱悶不已的差使,雖然臉上一定要強顏歡笑,肚裡卻沒法兒不滿腹苦水又無處傾瀉。

  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先看看外地官員進京主要做些什麼。

  光緒年間曾任吏部主事(相當於中組部或人事部的處長)的何剛德,在他的回憶錄性質筆記《春明夢錄》中對晚清官場情狀秉筆直書,做了大量一手記錄。

  外官(地方官)的榮辱浮沉,都掌握在京官手裡,因此,外官不得不跟京官搞好關係。外官在京城的交往圈,主要由三種關係構成:第一是「座師」,也就是在考秀才、舉人、進士時錄取自己的考官。乾隆之後科舉考試的考官一律由翰林出身的京官出任,因此,對科甲出身的外官來說,恩師多年為官可能已經位居要津了,所以師生關係是官場提拔、推薦的指望。第二種關係是「同年」或同鄉。同鄉不需特別解釋,「同年」是指那些考取秀才、舉人、進士時名字跟自己寫在同一張榜上的人,意思就是跟自己在同一年同一科獲「舉」的哥們。每科新錄取的舉人,都要一起暴撮一頓「鹿鳴宴」,而新登第的進士,則享受「瓊林宴」,這可都是財政公款掏錢請客的,大家一起吃了這頓飯,就算是一輩子的哥們了,「同年」是官場上最「鐵」的關係,科甲出身的官員,一般都有幾百個「同年」。第三種關係,是外官所任職省份的京官,清代地方官不許在籍貫所在的本省任職,只許到外省為官,所以,那些從自己任職省份出來的京官也得打點好,他們通過官場上同鄉、同年關係對家鄉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外官進京述職或京官外放為地方官,都要給交往圈送一遍禮,送禮的名目繁多,僅常規項目就有冰敬、炭敬、別敬、團拜等。

  「冰敬」意思是孝敬夏天買冰消暑的錢,「炭敬」意思是冬天燒炭的取暖費,「別敬」是離別京城時的「分手禮」,此外,逢春節、端午、中秋三節另有「水禮」,同鄉、同年還有「團拜」名目,大概意思就是每年新春「團體拜年」。

  冰敬、炭敬、別敬饋贈的範圍不同,「技術含量」也相當高。

  根據何剛德記載,道咸以前,外官饋贈京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三節水禮,出京別敬等等禮數是齊備的。但同光以來,冰敬則惟軍機大臣有之,大概因為那時候沒冰箱,夏天冰比較貴,其餘的只有炭敬。炭敬數目自八兩起,最多一般是三百兩。軍機大臣按例為三百兩,其餘按官階大小、奉托重輕、交情厚薄多少不等。後來則漸漸只論官階不論交情了。

  「炭敬」比較正式,都要用一個漂亮的信封,裡面裝上銀票。信封上不直接寫禮金數目,而是要變著法兒的拐彎兜圈子把數目暗示出來,技術含量就體現這裡——

  最常見的是寫「梅花詩八韻」,意味著內有銀票八兩。

  若寫「《四十賢人傳》一部」,當然就是四十兩。還有一種寫法是「強仕」,語出《禮記》:「四十強而仕」,弄得像謎語一樣,顯然這更高明一些,因此更大的數目都用這種寫法。

  「大衍」,五十兩,語出《周易》:「大衍之數五十」。

  「耳順」:六十兩,《論語》:「六十而耳順」。

  「百壽圖」一軸、兩軸、三軸……當然就是一百兩、二百兩、三百兩……

  「雙柏圖一座」,二百兩。

  「秦關一座」,一百二十兩,寓意「函谷關高一百二十丈」。

  「毛詩一部」,三百兩,因為《詩經》的權威注本出自漢代毛亨,而《詩經》有三百零五首詩。

  超過三百兩的,就屬於非常之贈了,據說如果座師是軍機而學生已位至督撫的,炭敬要送「孟津一渡」,含義:八百諸侯渡孟津伐紂。

  信封上寫「謎語」這個送禮模式是固定的,但是謎語本身並不固定,而是送禮者自出機杼,各炫其技,萬一收禮者猜謎水平不高,就會鬧出笑話。

  「濤貝勒」載濤是醇親王奕譞的七子,光緒皇帝的親弟弟,光緒末葉權勢熏天,執掌兵權。此人愛好京劇,而且是個一等一的票友,據說擅長猴戲,能飾演孫悟空,於詩書上卻「未嘗講求」。一次,有客造訪,晤談之後,給濤貝勒桌上留下紙袋一個,上寫「千佛名經一部」,裡面看上去厚厚的一大摞。濤貝勒沒有打開看也沒收起來,及至別的客人來訪,竟把那個紙袋拿起來招搖,說:「今天有人送我佛經一部」,然後打開一看,驀然發現裡面並無佛經,而是銀票一千兩!傳為一時笑柄。

  別敬則不那麼正式,數量較小,而且往往直接送現銀。地方大員到京,除朝貴外,同鄉同年,及服官省份之京官,都要遍送,通常不過十兩而已,最低的竟有六兩的。雖然價不高,但是由於要打點的人數甚多,外官也普遍感到不堪重負。

  《道咸以來宦海見聞錄》作者張集馨翰林出身,道咸間沉浮宦海三十年,先後任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撫等職,直至同治四年六十六歲時被劾革職,可謂盡閱官場百態。張集馨在書中自敘,他多次外任大吏,每次「出京留別」(送別敬),都花錢甚多。任陝西糧道出京前留別一萬七千餘兩,任四川臬司留別一萬三四千兩,任貴州藩司留別一萬一千餘兩,調任河南藩司留別一萬二三千兩。為了應付如此開銷,張集馨甚至需要借債送禮。

  即便對大清有再造之功的曾國藩,也免不了給人送禮。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一封信中,說到他曾給三江兩湖五省的京官送過一萬四千餘兩別敬。

  京官為什麼要收如此名目繁多的禮呢?

  顯見的直接原因是官員的正式俸祿甚低。清代最高級別官員——正一品的內閣大學士(大約相當於政治局常委),俸祿為春秋兩季發放,每季俸銀180 兩。全年平均,相當於月薪30兩,摺合人民幣6000-8000元的樣子。遞減至七品翰林院編修,每季只有45兩。六部的主事(約相當於現在中央機關的處級幹部)則更低。如此低的正俸應付日常生活開銷都捉襟見肘,更遑論官場上的應酬了,不收禮如何生存?

  那外官的銀子是怎麼來的呢?

  外官的法定收入,除正俸外另有養廉銀。東部和中部地區省份的總督、巡撫這樣的「省級領導幹部」為每年一萬至兩萬兩,「西部地區」為兩萬數千兩,1907新設的東三省總督、巡撫則有三萬兩。布政使(約相當於主管財政和民政的常務副省長,簡稱「藩司」或「藩」)、按察使(約相當於省政法委書記,簡稱「臬台」或「臬」)為一萬兩,知府三千兩,縣令一千二百兩。

  當然這些都只是就國庫支出而言。除國庫支出外,藩司、糧道(省財政廳長兼稅務局長)、知府有稅收權,他們擁有合法小金庫曰「公費」,實際上就是國庫定額稅糧之外允許他們以「辦公費用」名義合法浮收一部分。這筆錢的多寡視官員搜刮能力而定,少的一年數千兩,多的達十萬兩以上,辦公費用皆由此出,其中也包括幕僚的工資。因為國家財政撥款中並無辦公費用一說。而總督、巡撫則有關稅、鹽務津貼,也就是浮收的關稅、鹽稅。

  而即使國家的正式稅收部分,也會被經手官員打主意,扣留遲交一兩個月,放在票號里吃利息。

  於是,清代的官場生態圖景,就呈現出這樣一副畫面:朝廷只發給京官少得甚至無法為生的俸祿,於是京官不得不倚仗權勢向外官索賄,外官擔負為國收稅之職,但收上來的錢卻只有一小部分是上交國庫的,大部分(浮收)是用來給京官行賄的,而只所以必須給京官行賄,是因為國庫的錢太少,只能給京官發少得不足以為生的正俸……

  可見,清代官場制度化貪墨的深層原因,還在於財政制度。傳統社會的財政,其實是一個糊塗的「養人財政」,基於對天下田畝總數和畝產量的粗略估算,乘以稅率,算出一個稅收總量,再攤派給地方官作為任務。而設立官職的主要理由,是維持統治,沒有「公共服務」的考慮在內。至於國家的稅收能夠負擔多少官員,撥給官員的經費是否夠花,財政款項應該如何進行合理分配……並無明確預算,實際上也不存在「財政預算」的思想和合理預算的會計工具。

  而現代社會的財政要義在於公共財政和複式預算。「公共財政」的概念產生於英國,其核心含義是「國王的財政和公共的財政要分開」,公共財政是用於提供公共物品,為公共服務的,而不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而「複式預算」是用於保證公共財政效率的,其要義在於:在花錢之前,先算計清楚每一筆稅以什麼理由收,收多少,用在什麼方面,專款專用,不許多花也不許挪用。

  財政結構,是現代國家和傳統國家的本質區別之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