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85) 江澤民品評史可法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7-29 16: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85): 江澤民品評史可法:中國人歷來講民族氣節的。

  --------------------------

  史可法是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以 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身份督師揚州,抗擊南下清軍。面對多爾袞的多次勸降,他不為所動。清兵攻破揚州城,史可法被俘。清豫親王多鐸當面勸降,許以高官厚 祿,史可法嚴加拒絕,慷慨就義,時年僅44歲。《明史》記載:「可法死,覓其遺骸。天暑,眾屍蒸變,不可辨識。」於是,揚州百姓就在城北梅花嶺築了一個衣 冠冢,以為紀念。清乾隆年間又在此處建祠,稱為「史公祠」。古城揚州是江澤民的故里,江澤民在這裡生活了17年,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古城綺麗的風 光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江澤民的心靈。梅花嶺畔的史公祠距離江澤民童年、少年時代居住過的東圈門地區只有不到一公里,是他憑弔先烈、激勵 鬥志的常去之處。史可法心憂天下的愛國熱忱,深深感染了少年江澤民,他從小就樹立起奮發報國的遠大志向。在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崗位后,江澤民曾多次談到史可法,盛讚他感人的愛國情懷和崇高氣節。

  史公祠內珍藏著幾十副楹聯,反映了史可法的胸襟氣度與高風亮節,成為激發人們愛 國熱情的生動教材。多少年來,梅花嶺畔史公墓前憑弔者比肩接踵,絡繹不絕,許多文人雅士借凌霜傲雪、一塵不染的梅花盛讚史公的浩然正氣和崇高精神。其中最 著名、最感人的,當屬掛在史公祠「饗堂」門口的一副楹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這副對聯為清代詩人張爾藎所撰,以梅花濺淚喻國讎家恨,借 二分明月照孤忠亮節,引起觀者的強烈共鳴。

  這副名聯,自然也給少年江澤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他在很多場合引用過這副對 聯。1990年2月,他接見台灣「統聯」訪問團,談到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時提起這副對聯,認為「很能激發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1991年5月,他 接受蘇聯記者採訪,在談及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時再次提起這副對聯,並說:「我在揚州度過了少年時代,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正如《義勇軍進 行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中所寫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江澤民讀中學 時,正是日偽政權反動統治時期。面對國破家亡的嚴峻形勢,江澤民不僅刻苦攻讀,打下紮實的知識根基,而且矢志追求真理,積极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為他以後投 身革命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那個時期,江澤民經常和他的同學結伴去史公祠憑弔。在莊嚴肅穆的「饗堂」里,在松柏環繞的衣冠冢前,在陳列遺物的祠堂中,在 花開如雪的梅花嶺上,都留下了少年江澤民的足跡。他和同學們反覆吟誦著這裡膾炙人口的詩句和意味雋永的對聯,感懷史公的浩然正氣並從中汲取不斷前行的力 量。「時局類殘棋,楊柳城邊懸落日;衣冠復古處,梅花冷艷伴孤忠。」詞意深遠,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讓人挹胸中 之豪氣,回味無窮。「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殘山,尚留得風中勁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飽含激情,一詠三嘆。

  1989年10月底,面對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的所謂「制裁」,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江澤民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特地提 起自己中學時代的這段經歷,嚴正表明中華民族不畏西方壓力的民族氣節。他說:「我是揚州人,揚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 心。』日本侵佔時期,許多人去這個地方憑弔,以鼓舞抗日的志氣。那時,我在揚州念中學,每星期都去,很受教育。中國人歷來是講民族氣節的,是不畏強暴 的。」在西方「制裁」的那段時期,江澤民多次談到要講民族氣節、民族自尊,不能被外來壓力所嚇倒。1990年3月,當英國就香港問題給中國施壓時,他嚴肅 指出:「中國人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民是不可辱的。要想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中國對此極其反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有人曾醞釀花十億英鎊在一九九 七年後繼續租香港。我看,不要說十億,就是一百億、一千億,我也不會出賣香港。我絕不做第二個李鴻章!」言語間透出的凜然正氣,擲地有聲。

  史公遺愛滿揚州。在揚州人心中,史可法早已成為揚州歷史的一部分。英雄遺風,山高水長。揚州人把對史可法的紀念刻印在他們的生活中。於是,在揚州留下了 這樣特殊而別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羅絲結頂街(「摞屍及頂」的諧音,當年史可法抗敵,巷戰血拚時屍體一個摞一個直到城牆頂),以及史可法曾經居住過的 轅門橋等等。

  史可法壯烈的捨生取義,異常慘烈的揚州十日,讓揚州這座城市拒絕了「後庭花」一類的脂粉氣,有了可以反覆吟詠的 英雄詩篇的激昂韻腳。這讓每一個揚州人都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作為揚州人,江澤民毫不掩飾自己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和對揚州歷史上的英烈人物的崇敬。1991 年10月,他在揚州接待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時,特地陪金日成參觀史公祠,並一一向客人介紹各處文物和楹聯。2011年4月,為紀念江上青烈士誕辰100周 年,他揮毫寫下《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詞中寫道:「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以史嶺紅梅比喻烈士為革命堅貞不屈的忠肝義膽,不禁又讓人 想起三百多年前為國殉難的史可法。在寄託自己對革命烈士哀思的同時,江澤民再一次表達了對「揚州風骨」史可法的欽敬之情。〔作者曹陽〕  

   ZT仙真論壇:http://xianzhen.***/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8: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