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和貝至誠、蔡全清是同一個宿舍的

[複製鏈接]

2

主題

2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eannexc 發表於 2013-7-24 0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總斑竹 於 2013-7-24 23:45 編輯

  我和貝至誠、蔡全清是同一個宿舍的,我目擊個整個事情的經過,並且是眾多參與救助者中的一員。我記住了李新(音譯)和Aldis博士的名字。李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就這件事製作了一個組織得非常好的網站,網站包括了有關這件事情的絕大部分信息。有一個姓袁(音譯)的人寫過一篇很長的文章,裡面對這件事情的說法是相當準確的,除了對朱家姐妹二人悲劇之間的關聯有猜測的成分,這種猜測從未被證實。
  在這個事情上有幾個顯著的元素:互連網、網上救助、協和醫院因醫生自私而導致的醫療事故、兇手、被毀家庭的掙扎等等。在1995年,這件事情使互連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我認識的很多人是從這個故事中了解到互連網的。從那時開始,全國各地有很多人寫信給貝和蔡請求醫療上的幫助。當然,在這裡我不是來討論互連網的。
  貝無疑是非常有勇氣和決心去迎擊挑戰和面對權威的。在中國,如果沒有醫學知識,很少人有勇氣質疑象協和這樣的權威判斷。與這種挑戰相比,網上救助顯然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貝的獨立精神使他作出正確判斷。雖然他在北大並未完成學業,我依然認為他是真正的北大人。
  在眾多幫助朱令的人當中,貝是朱令的高中同學,畢業之後,他們就沒有再聯繫。當時蔡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在陳耀松(音譯)教授的實驗室工作。是他首先提出利用網上的新聞組。當時我們宿舍有10個人。貝去協和探望朱令後向我們描述了朱令的癥狀,我們都非常震驚。我們10個人都參與了救助。我們坐在實驗室的計算機終端前,緩慢地下載互連網上的回應,1995年的網速只有100b每秒,即使是深夜網速也沒有變得更快。然後把這些資料拿回宿舍分析。網上回應的信息有幾千個,所以分析的工作量也非常大。宿舍、實驗室、互連網,我被我們這種幫助人的精神所感動。陳教授還給了我們幾百塊錢讓我們大吃了一頓。多好的人啊。但是,朱令在清華的朋友和同學從來沒有主動聯繫過我們。我記得,因為缺少人手,有一個周末我去清華找她的同學增援,沒有人表現出興趣。相反,他們刻意保持距離。這種冷漠刺傷了我們。以後我們再也沒有和他們聯繫過。朱令宿舍她喝水的杯子充滿了鉈(我記得)。顯然她是被身邊的人所毒害。主要的嫌疑人是她的室友,雖然未被證實。我還是感覺奇怪:朱令的室友和同學是如何與她相處的呢。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人性的越來越了解,這種感覺就越來越強烈。我並非想引發北大和清華的爭論,但無疑北大人,並非北大,一直是中國人的良知。
  很多年過去了。現在我坐在我在矽谷的辦公室電腦前。我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是,我還是很懷疑,在中國的今天,這種事情如果再發生,究竟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有一天,有人想把這件事情寫一本書,或拍成電影,我希望這本書或這部電影是有關人性的,而不僅僅是關於互連網、謀殺或醫療事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6: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