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朱鎔基懂經濟,李克強假懂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3-7-23 0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網訊
2013-7-23
文章作者: 冼岩   
鞋子不合腳首先應該做出改變的是鞋子而不是腳,只有在穿上一雙合腳的鞋子后,腳的保健才能順利進行。同理,市場發育應該是在危機解決,經濟回歸常道后,通過行政退出再來實現,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以此來衡量新一屆政府的經濟作為,只能評價為「食洋不化」或「食書不化」;或者說,朱鎔基懂經濟是真的,李克強懂經濟是假的。

  2009年,面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祭出「4萬億」大招,一舉止住了經濟下滑趨勢,在全球一片哀鴻中再現了「一枝獨秀」奇迹。幾年過去,今天的中國經濟再次面臨持續下行壓力,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中國或許並未真正擺脫金融危機陰影,只是通過刺激手段暫時擱置了危機。現在,中國經濟不但面臨下行壓力,而且似乎短期內看不到走出困境的希望——中國不但不再是「一枝獨秀」,已經泯然眾人;而且比之最近復甦勢頭頗好的美國,明顯屈居下風,國際遊資也聞風轉向。

  中國經濟面臨危機、陷入困境,對此,一些自由派學者感到的不是沮喪,而是興奮。在他們看來,這種實踐的變化,「證明」了他們理論的正確:全球經濟只能有一種成功模式,根本沒有什麼「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所謂「中國模式」,不過是通過一些短期見效的手段,達到一些暫時、表面的效果,卻留下巨大後患和嚴重後果——他們或許忘記了,這種「短期」,代表的是持續30多年的持續高增長;所謂「嚴重後果」,包括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相信這樣的「短期」與「後果」,是全球大多數國家夢寐以求不可得的。今天的「短期論」、「後果論」,與30多年前國內的「帝國主義迴光返照論」如出一轍,都是理論或觀念對實踐經驗的一種規避。之所以會有同樣的反應,是因為二者都認為自己掌握了人世間唯一的絕對真理,任何對此質疑、反對的人,不是智力有問題,就是道德有問題。

  這些學者還忘記了,如果目前的困境足以否證「中國模式」的存在,那麼他們自己所推崇的普世模式早就被否證了——要知道,整個金融危機就是由這種普世模式製造出來的。幾年前還在手忙腳亂尋找解釋、試圖修補漏洞的自由派學者,僅僅因為大洋彼岸的一個復甦苗頭,就彷彿重新「找到了組織」,揚眉吐氣。按照他們的說法,美國之所以能較快走出困境,是因為堅決奉行了結構調整戰略;這一過程是冷冰冰的,「要死人」的(許小年語)。美國敢於倒閉、敢於死人,所以調整成功了;歐洲害怕倒閉、害怕死人,所以不但走不出困境,而且越困越深;中國要想走出困境,同樣只能真刀實槍「調結構」,同樣要不怕倒閉,不怕死人。這些人沒有想到或者是並不關心,中國與美國的基礎條件不同,同樣的操作下,美國死一個人,中國可能要死十個;再加上人口基數的不同,甚至可能死幾十上百個。這樣的結局,難道是中國可以承受的嗎?還不談由此可能對社會其他方面造成的衝擊。這樣一種普世模式,難道是值得信奉並遵循的嗎?要知道,這並不是什麼自然界天災,而是人類本身社會活動所導致的結果。即使是自然災害,人類也要想辦法避免和改造;對於這樣一種必須以周期性「死人」作為代價的經濟運行方式,人類難道不應該想辦法改造之、改變之,而只能奉若神明、恭行不悖嗎?

  自由派學者奉若天條的什麼「調結構」,其實政府自己早已喊了多年,為什麼直到今天還要勞煩學者們當作自己專利和顯示高明來接來喊?原因很簡單,因為害怕「死人」,中國政府短期內調不了,推不動。學者們可以站在雲端喊口號,政府卻必須在泥水中趟出一條路來。這麼多年趟不出,說明這條路不好走,說明它相對於當下中國的現實並非一條好路,這個藥方並非對症之方。但是,明明在實踐中此路不通,為什麼從政府到民間卻依然死抱著這個藥方不放?道理很簡單,一是這個藥方符合主流經濟學邏輯,代表了普世道路;二是中國的經濟結構確實存在問題,確實需要調整,「調結構」一說抽象上並沒有錯——結構有問題,需要調整,但這並不是中國經濟可以走出困局的突破口,也不是當前形勢的對症之方,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要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的難題,不能囿於書本,囿於成見,而是要從實踐出發,從政府而非市場的角度來尋找出路。因為「中國模式」成功的關鍵及其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創造性地發揮了政府作用。

  從以往30多年的經驗看,中國政府對經濟的作用,一是通過制度壓抵了要素價格,使企業具有競爭力;二是通過宏觀政策克服了市場的周期波動,促成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之所以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出手,是因為市場失靈。如果市場本身很有效率,可以自動解決問題,就不會有政府出手的機會。當然,政府出手挽救市場后,應該及時退出,讓市場機製得以回復,這樣才能保證政府和市場兩個手段都能發揮作用。兩個手段、兩個積極性總比一個好,所以政府的強力干預不應成為常態。但因為這種干預方便、好用、可控,而市場複雜、不可控,所以中國政府習慣了多用行政手段,其結果是一方面壓抑了市場功能的回復,另一方面導致邊際效益遞減。政府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現象確實存在,但這只是行政干預在一個方向上的失靈。中國的經濟前途,不取決於回歸市場,而取決於能否找到政府有效干預的新的方向,新的著力點。

  中國經濟今天呈現的政府投資邊際效益遞減、政府失靈,是在市場失靈引致政府介入后發生的。所以,如果現在的政府不行的話,長期萎縮的市場更不行。中國的市場發育不完善,應該鼓勵完善,但這是長期目標,而不是現在應對危機的正確方式。腳長得不好看應該做保健,這是對的;但鞋子不合腳首先應該做出改變的是鞋子而不是腳,只有在穿上一雙合腳的鞋子后,腳的保健才能順利進行。同理,市場發育應該是在危機解決,經濟回歸常道后,通過行政退出再來實現,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以此來衡量新一屆政府的經濟作為,只能評價為「食洋不化」或「食書不化」;或者說,朱鎔基懂經濟是真的,李克強懂經濟是假的。不能從實際出發,執著於觀念或「原則」的人,在實踐中行之不遠。

  錄像帶的倒帶問題,曾經是個複雜而繁瑣的難題。但自從出現手動倒帶器后,難題迎刃而解。所以手動和機器,優劣並不絕對,各有其不同的使用價值。同理,市場、政府各有其用、各有其長。對於市場複雜的問題,或許政府處理起來很簡單;反之亦然。政府、市場不應相互排斥,更不應在觀念上首先抽象排斥,而應該在實踐中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不管白貓、黑貓,能夠捉到老鼠才是好貓。而在現實中,往往並不是只有白貓或者黑貓才能捉到老鼠,而是有時白貓能夠捉到,另一些時候黑貓才能捉到。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要走出當下困境,出路不在市場,也不是什麼「調結構」,而在於政府能否找到新的支撐經濟增長的方式。所謂宏觀政策,財稅與貨幣手段,並非古已有之,而是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化逐漸出現並完善的。中國的國情、經濟運行條件及社會基礎都與西方國家差別很大,當然有可能發現或創造出新的政策工具。這既是「中國模式」邏輯發展之必然,也是「中國道路」圓滿自信之必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