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家鄉的「流水席」

[複製鏈接]

44

主題

128

帖子

16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只願貓 發表於 2013-5-15 1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盛大林

4月26日至27日,這兩天有兩個活動都向俺發出了邀請:一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湖北省襄陽市舉辦的「第五屆全國新聞評論高層論壇」,一是俺的家鄉——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組織的「商城籍記者還鄉採風團」。襄陽是個令人神往的文化古城,況且俺還沒有去過,但俺最終還是選擇了商城,因為俺已經五年多沒有回家鄉了。


那兩天,俺們一行參觀了工業園區,觀摩了兩個「美麗鄉村」的示範點,遊覽了其鵬茶場以及開發中的西河景區,領略了湯泉池的天然溫泉以及秀美的湖光山色,充分感受到了家鄉的巨大變化,但讓俺印象最為深刻、回味最為悠長的還是27日在伏山鄉里羅城村的那頓午餐,因為這頓飯又讓俺品嘗到了久違的家鄉美食、勾起了太多美好的回憶。


雖然這只是一頓「農家飯」,但卻是一場豐盛的「流水席」——自從考上大學、常居城市之後,俺已經20多年沒有吃過這種具有濃郁家鄉特色風味的酒席了!


在家鄉,「流水席」是最隆重、最豐盛的農家盛宴,只有在婚喪嫁娶、慶生祝壽、上樑喬遷等紅白喜事的時候才會有。

「流水席」之說從何而來?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說是宋朝的時候,紹興泰寧寺每年三月三都要舉辦廟會,香火很盛。為了顯示佛門慈悲,凡廟會這天進香的,寺院都要發一張貼、舍一頓飯。開始的時候,人多秩序亂。後來寺院沿著山門前的地形、借山泉流水之勢,修建了一條水渠,渠的下端連著飯場,而渠的上端是廚房,於是廚子們把做好的飯菜裝在盤子里,一份一份地漂流到飯場……有人問此為何席,住持答曰:「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不知道家鄉的「流水席」是否與這個傳說有關,顯而易見的是,家鄉的「流水席」與泰寧寺的「流水席」大不相同:一來,家鄉的「流水席」不是齋飯;二來,家鄉的「流水席」也不是份飯;三來,家鄉的「流水席」更與物理意義上的流水無關。俺一直覺得,家鄉的「流水席」可能與「流水賬」一樣是修辭意義上的說法,因為菜肴就像是流水一樣,一道接著一道地端上來,而不是像普通的酒席那樣,一下子把所有的菜都上齊。


那麼,酒席為什麼不一次上齊,而要辦成「流水」呢?直接的原因,恐怕還是無法操作。一兩桌酒席,可以在廚房裡全部先做好,然後一下子端到酒桌上,但當酒席多達數桌甚至數十桌的時候,全先做好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地方存放,即使有地兒存放,先做的熱菜也會被放成冷盤,而「流水席」則可以一舉兩得:一,邊做邊吃不需要存放;二,做完即吃也不會變涼。所以我想,「流水席」多半是智慧在實踐中產生出來的結晶。


一般來說,「流水席」兩道菜間隔的時間約為一兩分鐘,這實際上就是廚師做菜的時間。因為很多菜事先做好了半成品,所以每道菜做起來都不會花多少時間。通常情況下,下一道菜被端上來的時候,上一道菜差不多已經吃完,所以端菜的師傅往往順便把吃光的菜碗拿走,因為碗的數量有限,需要循環使用。


「流水席」是有檔次的,這主要體現在道數上——少則12道的,多則24道。其中,甜菜鹹菜、葷菜素菜的比例都是有講究的。不過,不管是多少道菜,最後一道菜必是雞蛋湯,俗稱「滾蛋湯」——這是在委婉地告訴客人,菜已經上完了,吃過這道菜你就應該「滾蛋」了——因其形象詼諧,這也是俺印象最深、也可算是最具文化特色的一道菜。


「流水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硬菜」比較靠後,就像是文藝晚會的「壓軸」一樣。所以,每每開席的時候,大人們就會一再地提醒孩子,好吃的在後面,不要吃得太快,不過孩子們很少能管得住自己的嘴,畢竟前面的菜肴也很不錯。尤其是在二三十年前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大都難得吃上一次大餐。於是,經常出現這樣的局面,那就是最後的幾道「硬菜」還沒有上,孩子甚至有些大人就已經撐得不能再吃了——在這方面,俺有切身的體會——現在想來,常常忍俊不禁。


「流水席」是開放式的。親朋好友、街坊四鄰,「來的都是客」,誰都可以坐上去吃,包括乞丐,甚至有人專門去蹭飯。這一方面是因為「流水席」一般都有很多桌,屋裡自然擺不下,所以要擺到院子里,甚至擺到了大門外,眾人隨便圍坐,沒有人去辨別;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人認出來,也不會把人趕走,因為那會破壞喜慶或肅穆的氣氛,尤其是在辦喜事兒的時候。


家鄉的「流水席」還分「行」(xíng),即「一行子一行子」的。「行」就是「撥」,也就是一撥一撥的招待。因為各家的地方都有限、桌椅板凳也有限,如果客人太多,實在不能同時就餐,只好分批分批地吃。所以,一場「流水席」,可能持續好幾個小時。俺清楚地記得,1987年俺考上大學的時候,家裡擺了80多桌酒席,足足辦了四「行子」——盛某雖然不才,可是全村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這在當時還真是一件轟動全村的大喜事哩!


即使是分「行」,一行子往往也有十幾甚至幾十桌,哪來那麼多桌椅和碗筷呢?當年都是「一家不夠,全村來湊。」每辦「流水席」,往往是整個自然村的桌椅和碗筷都要集中到一家,用完了再還。不過現在不同了。聽說現在很多村都出現了專門經營「流水席」的公司,備有足量且統一的酒席用具,甚至還有專業的廚師團隊——時間如流水,時代在進步,「流水席」也在與時俱進!


雖然20多年沒有吃過「流水席」,但它一直鐫刻在俺們的腦海里。所以,當坐在熟悉的方桌前,看到熟悉的「流水席」時,老鄉同行們都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感嘆!邊吃邊聊習俗,邊品邊憶往事,感覺自己似乎真的又成了一個「商城人」!


是的,不管俺們走到哪裡,家鄉的烙印都無法祛除,家鄉的口味也很難改變。混跡江湖多年,也吃過不少豪宴,但俺最喜歡的還是家鄉菜,而「流水席」就是家鄉菜的典型代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