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8級抗震房為何抵不住7級地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4-25 1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摘自《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章,被***轉載,文中提出的問題發人省醒:

「4·20」四川雅安蘆山7級地震造成巨大損失,據雅安市寶興縣縣長介紹,目前,全縣水電氣中斷,房屋幾乎全部受損,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築。

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築幾乎全部受損

汶川地震之後,重建建築都是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的要求設計施工,能夠抗震級為8級、烈度為9度的地震,採用框架結構、整體澆灌的技術建設,承建單位都具有建築施工一級資質。

此次雅安地震,震級為7級、震中烈度在9度左右。按照常理,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築理應成為這次地震的「生命之舟」,人們應該為重建「先見之明」的高標準而慶幸,可是,不屬於震中的寶興縣,重建建築居然也不抗震。

雖然建築物在地震中是否會被損害,不能簡單依據設計時的抗震級別和抗震烈度,設計時的受力大小、角度與實際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角度是否吻合,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回想當年重建人員「責任重於泰山,半點不敢馬虎」的誓言,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標準重建的建築物,卻幾乎全部抵不住7級真震,這就不能不令人質疑了。

中國8級抗震房還不如日本的7級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強度為里氏9.0級的地震,還引發了大海嘯,但日本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卻只有汶川地震的七分之一。而且,人員傷亡主要是後續海嘯,而非建築物倒塌造成的。日本建築的抗震要求是7級,而汶川地震后重建建築的標準卻是「8級抗震、9度設防」,為何我們的高標準還不如日本的低標準呢?究竟是我們的標準和日本不對接,還是我們沒有日本人認真?

學者的對比研究證實,標準確實是一個問題。在使用年限上,日本普遍按100年設計的,而我國普遍按50年或70年設計;在建築結構型式上,日本60%以上採用鋼結構,我國約90%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單位建築面積用鋼量上,日本單位建築面積用鋼筋90千克左右,而我國只有60千克左右;在受力鋼筋的強度上,日本主力受力鋼筋為690百萬帕斯卡,輔助鋼筋為390百萬帕斯卡,而我國分別是460百萬帕斯卡和235百萬帕斯卡。可見,基於血的教訓,我們應該修改相應建築設計規範,向高標準看齊。

同時,也確實需要承認,我們做事沒有日本認真。日本地震海嘯之後,政府完成重建的目標是10年,建築重建至今還沒有完成。普通的一個八九層公寓樓,僅僅抗震報告書動輒厚達兩三百頁,而我們一棟高層建築所有的文件,可能還不到兩三百頁;日本是真正的邊建設邊監理,中間停工是常事,而我們的監理幾乎形同虛設;日本一棟建築完工後的檢驗至少也得兩三個月,而我們最快幾天就可以搞定。

每一次災害,都值得我們反思;每一次對比,都讓我們去尋找借鑒和啟示。「8級抗震、9度設防」為什麼抵不住7級地震?希望我們不再重複這樣沉重的問號。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