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政令不出中南海中國的情況遠比想象的要嚴重

[複製鏈接]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3-3-9 20: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情況,遠比你們想象的嚴重,呵呵。

現在能夠看到這一點的人,很少很少,可以為這個做準備的人,更少。

回到剛才的春秋戰國問題了,呵呵。

先問一個讓大家掉眼鏡的問題。

中國是什麼體制?

中央集權制?

如果有人跟你說,中國是中央集權制,然後告訴你政令不出中南海,你覺得他還是中央集權制嗎?

東周的時候,周天子還是天子,但你覺得他的命令,可以出了皇城嗎?

春秋其實不是平王東遷開始。而是周鄭互質。然後是後面挨了一箭,這個才是中央和地方關係徹底改變的標誌。

中國各王朝,都經歷了中央集權-》向地方分權-》中央權威徹底喪失,天下大亂。然後新王朝再來一遍。

春秋的時候,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其實就是標準的聯邦制。

大家應該看過我的秦朝到漢朝的制度轉換吧。

秦朝制度的精髓,就是地方政府,不是利益主體,而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所。

現在,我們談中央和地方關係,基本上就是省這一級,大家知道省的來歷嗎?

中國歷史上的省,其實是部。

在唐朝的時候,為了避免相權過大,所以搞了三權分立。

對,這三省,基本上合起來,就是丞相的權力。

在漢朝的時候,相權很大,所以出現了雙首長制。引發了不少麻煩,所以要三權分立。

基本上,就是相當於美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

所以現在向你吹噓三權分立如何如何的人,都是歷史白痴。中國人他媽的,早就玩過了。

地方建制,就是州和道,大家知道的。

元朝的時候,搞行中書省,但是元朝是丞相制,所以這個時候,還是國務院的派出所那種。

後來就是把行省給固定化了。

元朝的時候,丞相專權嚴重。後來北元的時候,也發生過丞相脫先把可汗給殺的事情。

所以明朝的時候,就採取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的局面。

然後考慮到行省權力過於集中,就搞了地方三權分立。

這個就是三司。布政使,管行政、民政、財政。按察使,管司法和監察。指揮使管軍事和治安。

這三權分立,互相無隸屬關係,自己聽命於中央相關部門。

以前的IT技術不行,所以中央集權了,地方行政效率下來了。

好比mainframe 和 distribute computing 的區別。

所以行省從派出所到固定機構,就是效率原因。

那麼三司的問題,就是互相牽制,沒有人總攬,結果行政效率低下,出了問題,比如說農民暴動了,就沒有辦法立即處理。

解決的方法,就是派中央的重臣做欽差,以總督或者巡撫的名義,下來全權處理地方軍政事務。

後來臨時性的巡撫和總督,也固定化了。

所以最後就是強中央弱地方,慢慢變成了弱中央強地方了。

晚清的改革,就是把地方精英請出來,希望靠他們來管好地方,結果就是地方勢力不光想管理地方,還要對中央政策發表意見。

這種激烈對抗,才出現戊戌變法的事情。

辛亥革命之後,中央就徹底沒有了。

這個時候,看袁世凱恢復帝制,必須從他認為這樣才能重樹中央權威。而反他的,就是地方的各種割據勢力。

老蔣也沒有能夠統一中國,還是要到1949年,中國在政治上真正統一。

戰爭和土改,對地方勢力的打擊使比較徹底的。

這個時候,中國是回到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出現同樣的問題。

還是老問題,地方政府不夠強,貫徹不了中央的政策意志。但是地方政府太強,也貫徹不了中央的政策意志。

所以毛澤東也必須考慮分權。但是就有一個「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管,一管就死」。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地方政府的界定,有內在的邏輯矛盾之處。

因為既有地方政府使中央派出機構,官員必須由中央任命這個傳統做法,又有地方政府必須受命於地方人大這樣的規定。

其實毛澤東也分過兩次權。

然後到了老鄧,就開始了分權,所謂發展型地方主義。

發展型地方主義,強調地方政府是以發展經濟為基本取向,而發展的利益是以地方利益為導向。

結果就是各地方經濟發展,中國國力大增。但同時地方利益和勢力急劇膨脹。

這個就是一個世界上大部分人沒有看明白的地方。

馬克思的經濟學,主要是面臨資本主義制度性經濟危機,提出用計劃來代替市場。

這種觀點,是強調計劃和市場的對立性,而忘記了計劃和市場的相容性,以及互補性。

其實中國人,應該明白,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這個道理。

那麼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做了,雖然他們都沒有搞清楚,又不懂理論。就做了,然後就造就了兩個大國的崛起。

一個就是美國的小羅斯福,為了拯救美國,在大蕭條中間,用計劃去彌補市場。

一個就是中國的鄧小平,為了拯救中國,用市場去彌補計劃。

現在的美國人,如果說中國的五年計劃,我們應該學習,那就是聰明人,雖然還是沒有明白道。

中國當時主要是兩種做法。一個是向國企放權,一個是允許非國企起來。

但是這裡有一個大問題。

就是中央放給企業的權,並沒有到企業,而是到了地方政府的手裡。

這個是國有企業,而集體企業和個體企業的發展,也和地方政府密切相關,那麼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就大了。

那麼這樣的產權關係,再加上地方財政,就導致地方政府的行為,日趨地方化。

而且以前官員升遷,是看中央尿不尿你。現在就是你地方經濟發展的如何。

由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導致的地方居民的受益,然後產生出強烈的地方認同感,這個又是地方坐大的文化和心理基礎。

所以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就是不再是地方服從中央,或者地方是中央的權力外延。

而是地方是自己的行為主體。就是說中國不是由一個中央政府統一管理,而是一大堆獨立的地方政府共同管理。

更準確,分別管理。

但是沒有地方的主體性行為,中國的經濟就不會這麼熱鬧。但是如果防止這種行為帶來的對政治和主權的影響,是必須考慮的。

所以中國其實是中央和地方平起平坐的。

那麼無法按照上下級的命令系統,就只好談判。

所以美國啥的check and balance,中國的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早他媽有了。

大家知道,談判也不同。中國在南海,和人家談判,就是說,你們一個一個排隊,人家就說,我們一起和你談。

所以你看到結果,就是小省窮省,要抱團和中央談判,大省富省,就可以自己談,因為實力雄厚。

但是窮省,也有辦法,人家的籌碼,就是民族不團結了,邊疆不穩定了,啥的,中央也得趕緊給錢。

所以一個政策,沒有地方的支持,中央推不下去,但是一個政策,沒有中央的首肯,地方也搞不了。

所以是一種中央壓服不了地方,地方離不開中央的局面。

大家惱火南方系,知不知道人家是廣東省委的人馬?

其實我的建議,不是要把地方政府的權力給收上來,而是要轉型,先把經濟權力讓企業主導。

部分轉移給民間,然後扁平化。

反正也不能走回之前的,抓死地方的情況。

或者學習美國,某種程度上,把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劃分一下。

448

主題

928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名譽教授

Rank: 6Rank: 6

積分
50470
沙發
前兆 發表於 2013-3-10 01:59 | 只看該作者
------」那麼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做了,雖然他們都沒有搞清楚,又不懂理論。就做了,然後就造就了兩個大國的崛起。

一個就是美國的小羅斯福,為了拯救美國,在大蕭條中間,用計劃去彌補市場。

一個就是中國的鄧小平,為了拯救中國,用市場去彌補計劃。------

分析得非常精闢!說到點子上了!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一點也沒錯!科學技術上就得留一手。不對,應該留好幾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