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耕雲導師講詞:牛的禮讚

[複製鏈接]

37

主題

66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啟明 發表於 2012-12-11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牛的禮讚
        ~耕雲導師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二日講於台北市


  一、人生的理念

  活在相對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認知應該是:

  收穫必先耕耘,
  成功須靠努力;
  付出才能獲得,
  貢獻方受尊重。

  如果是反其道而行:

  不耕耘,只要收穫(甚至是你耕耘,我來收穫),
  不努力,偏想成功;
  不付出,硬要獲得,
  沒有貢獻,卻冀望被尊重。

  這樣子的話,就會天下大亂了。

  在今天世風日下的芸芸眾生中,能夠符合上述理性認知的固然很多,然而悖逆常情、常理的人卻亦不少。

  儘管人們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在所有眾生之中,就上述認知而言,人並非是頂傑出的,這主要因素即在於人的根性和素質的參差不齊。比如和人們很親近的狗,它的忠實和不嫌棄主人家貧的美德,是很多人所不及的。狗的發情一年也才只一次,可是就習於放縱本能的人而言,豈只是日日發情,簡直是時時都會發情。只要是有根、塵相對的機會,就不會停止自我埋葬的勾當!



  二、牛的德性

  譬如說牛吧,它那優良的德性就遠超過一般人,因為──

  它耕耘,由你收穫,
  它努力,助你成功;
  它付出,讓你獲得,
  它貢獻,讓你受到尊重。

  牛不僅任勞、吃苦、忍辱,而且工作時全力以赴。我們形容一個人的苦幹、實幹,常會說這個人有股牛勁。而牛好像也頗能堅持原則,它不願意乾的事,打它也沒用,所以有時就以牛脾氣來形容人的倔強。

  過去在農業社會中,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動力。而人們也並非個個都是忘恩負義的,所以種田的農夫,就有人不吃牛肉,甚至在牛老死以後把它埋葬,不忍把它屠宰或賣掉,以表達對牛的感謝和懷念。

  在信印度教的地區,牛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獸。牛在馬路上行走時,汽車都得躲它、讓它;儘管那不是斑馬線,也沒亮紅燈,但是沒有人敢按喇叭,因為把牛驚嚇了是有罪的。

  在人類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不管是任何一個時代,牛對人類一直都有著很大的貢獻。



  三、牛與佛教

  牛與佛教的關係尤其密切。

  《勝鬘經》中讚歎佛的偉大,在找不到更適當的詞句時,就比喻佛為「牛中之王」。

  在《涅槃經》第十八卷中,讚歎佛為「龍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

  在《無量壽經》中贊佛、菩薩說「譬如牛王,形色無有勝者。」

  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里,以羊、鹿、牛三車比喻三乘,而以牛車借喻成佛之道。

  《六祖壇經》也說:「長御白牛車。」

  在《阿含經》里以十二種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個調和心、身的修行要領。

  在《佛遺教經》里講得更具體:「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這意思即是說: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樣,時時不忘制心、息妄。

  在《大智度論》里也舉出十一種牧牛的方法,當然也是以借喻的方式,讓修行人領會調心、降伏其心之道。從以上的舉例中,足可證明牛與佛法的關係。



  四、牛與禪宗

  就禪宗而言,同樣離不開牛,離了牛的公案,就沒有以後的禪宗了,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牛的公案,就沒有馬祖道一禪師,更沒有所謂「一花五葉」禪風的闡揚了。這在《指月錄》里,懷讓禪師豈不是用「打車?打牛?」的啟機作略,糾正了馬祖道一對修行形式的執著,而臻於圓熟成功的嗎?

  後來,馬祖接引的石鞏慧藏禪師,即是以「牧牛」的借喻而修行的。

  有一天,馬祖在庵前散步,看見有個打獵的人在追逐一隻鹿,馬祖擋住他問:「你是幹什麼的?」「打獵的。」「用什麼打?」「弓箭。」「一箭射幾隻?」「射一隻。」馬祖說:「你不善射!」獵者問:「你會射嗎?「會。」「一箭射幾個?」「我一箭射它一群!」獵者說:「彼此都是生命,為何射它一群?太殘忍了吧!」馬祖說:「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射自己?」獵者說:「若叫我射自己,簡直沒有下手的地方。」馬祖說:「這傢伙無量劫來的無明罪垢,當下瓦解冰銷了!」於是獵者拋棄了弓箭,頂禮馬祖為師而出家了。這個獵者便是後來的石鞏慧藏禪師。

  有一天,慧藏在廚房裡做事。馬祖進來問:「你在幹什麼?」「牧牛。」「怎麼牧?」「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馬祖讚許慧藏說:「你真會牧牛!」

  慧藏牧牛為何「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牧牛即是讓牛吃草,為何不讓牛吃草呢?因為牛工作的時候不能讓它吃草。這裡的「草」象徵見取。一般修行修不好,就壞在心外有法而生「見取」,「見取」即是對外認同,修行不把原本沒有的、那些多餘的垃圾向外拋丟,卻往裡面裝,裝得太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己活埋了;裝到沒有空間時,真我就窒息了。禪宗講的「忌嘴「,意即心外一切不受;修行如果不離「見取」,便會「貪看天邊月,失落手中珠」。牧牛就是保持心態的調和、安祥,如果看到什麼就起心分別,不離「見取」,安祥便會降低,乃至無有安祥。

  在馬祖會下的大善知識中,有位南泉普願禪師,也是以「牧牛」而修行圓滿的一位。

  有一天,他上堂說法道:「王老師(南泉)從小就養了一條水牯牛,想到河的東邊去放牧,恐怕會侵犯國王的水草,往河的西邊去放牧吧!也恐怕冒犯了國王的水草,不如隨分納些些(隨便放一放),總不見得有什麼錯誤吧!」

  牧牛,東邊牧、西邊牧,為什麼都會侵犯國王的水草呢?這即是說:修行人一起邊見,就背離中道。所謂「邊見」,即指法與非法、人與我、是與非、真與假……那些二元的、相對的謬見。佛法是不二法門,所有邊見,一概不取,當下只是「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的絕對心態。所謂「隨分納些些」,即隨緣不變,敦倫盡分;也就是素位而行,本分做人。

  在百丈懷海禪師會下,因「牧牛」而得法的有位大安禪師。

  大安禪師初謁禮百丈禪師請益說:「我想認識佛,要如何才能做到?」百丈說:「這太像騎牛找牛了!」「找到牛以後,又怎樣呢?」「如人騎牛回到了家。」「如何保任呢?」百丈禪師即以《佛遺教經》上所說示之:「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不犯人苗稼,即是離「見取」,不要向外去求玄覓奧,不停地朝心海里裝些廢知識。大安從此便領會了修行法要,不再向外馳求。

  後來,大安禪師幫助他師兄溈山靈佑一同開山建立道場。他上堂開示:

  「我大安在溈山三十年,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它若是不聽話,隨便落路入草,我就牽緊鼻繩把它給拉回來;它若是侵犯別人苗稼,我就用鞭子打它。這樣的訓練、調御久了以後,這條牛變得十分乖巧,讓人憐愛,而今,已變成一條露地白牛了!」

  大安禪師的牧牛,就是在說明他的調心過程。心調和好了,安祥現前了;安祥雖然現前,如果你不知珍惜,不好好守住它,一不小心,它就會溜走。所以要時時盯牢它,如手牽牛繩,在未馴服之前,絕不放鬆。如此久而久之,牛和人合而為一──安祥和你合而為一,趕都趕不走時,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了。

  從經論到禪宗公案,有許多以「牧牛」來借喻調心的法要。我們參照這些事例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秒秒盯牢自己的心態,不起妄想,不生「見取」,不出百日,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講「降伏其心」的功夫。

  南泉普願禪師和溈山靈佑禪師都曾說過「老僧百年以後,要到山下去做一頭水牯牛」的啟機話,請讀者參詳:此二老究竟意旨為何?



  五、釋《牧牛圖頌》

  在禪宗公案中,除了許多以牧牛借喻修心法要以外,還有名聞遐邇的《牧牛圖頌》。牧牛圖大約有三種,而頌者與和者約有五十餘位,包括中、日、韓三國的古德,都是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修學的方法和歷程。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牧牛圖頌》有兩種:一為廓庵禪師所作,一為普明禪師所作,圖和頌詞都不相同。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由一條黑牛逐漸地變成白牛,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

  此外,尚有《牧牛歌》。流行最廣的,當推曾和蘇東坡做好友的了元佛印禪師的四首《牧牛歌》;另外還有三首、六首、一百首的。由此可見,牛與禪宗的殊勝因緣,關係非常密切。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廓庵禪師的《牧牛圖頌》:

  (一) 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 但聞楓樹晚蟬吟

  禪,語忌十成;說,不能說得太露骨、太赤裸,總給學人有個自省、自悟的餘地,這是歷代祖師們的慈悲;如果完全用語文表達,那就變成一種知解而不是禪了。

  《牧牛圖頌》即是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導學人由入佛知見而超越佛祖。第一幅圖頌在說明一個修行人的初發心,要發無上心。發無上心,就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我們可以分知、情、意三方面來說。

  在「知」的方面:修行人絕不可自囿和滿足於常識的範疇,一定要窮溯到萬生萬物的源頭,一定要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認清楚了真實的自我,同時也就認識了萬生萬物的本源和宇宙的真相了。因為法界是「一真」,是不二的,人和宇宙不是對立的。

  就「情」的方面:要發普度眾生的大願心。修行不應只是為自己而修,同時要為眾生而修,然後才能擴大此情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在「意」的方面:要髮長遠心,堅持不退,不成佛道絕不中止。

  三者加起來,就是具體的發無上心。

  (二) 見跡

  水邊林下跡遍多 芳草離披見也么
  縱是深山更深處 遼天鼻孔怎藏它

  這首頌在說明求道者已知所趨向,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了。發菩提心圓成佛道的方便法門很多,世俗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佛法也有「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說法。但是成佛的目標卻只有一個,為什麼只一個?因為「千佛同源,萬靈一體」;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通寶所。

  這一首頌是說已經找到自己應該走的修行之路了,不過還沒有開始走,還沒有上路。

  (三) 見牛

  黃鶯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這首頌象徵法眼初開、初見自性。所謂「見性成佛」,所指的只是「因地佛」,就如同具備了甲等候選人的資格,並不等於就是總統。但是若不見性,「修」便只是盲修、妄作。見性也可以說是得道──得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修行要如雞孵卵、如爐煉丹,髮長遠心,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半途而廢。有一位會友寫信給我,他說:「我要衝!」這事是不能沖的,要有耐性,要甘於淡泊、樂於寂寞,只要肯堅持正行,功到自然就會成就。

 。。。

請繼續閱讀,鏈接:

http://axcy.fjsy.net/Temple/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1450&syID=2075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2 09: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12-12 10:05 編輯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是很明顯的偽經!
上文中:儘管人們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在所有眾生之中,就上述認知而言,人並非是頂傑出的,這主要因素即在於人的根性和素質的參差不齊

真是大繆了吧。人和動物相比,還是福報大的。動物受到宰殺的逼迫,食不飽腹,愚鈍不明。。
能得到人身者如指甲土,失去人身者如大地土!

看看佛經是說的吧

【雜阿含經】第406經 (第15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繞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