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既然沒有一個我,五蘊之苦又是誰在受呢?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7 1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雜阿含經】第372經 (第15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后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二、頗求那經:本經敘述頗求那對於四食六入處的因緣之道理不了解。佛陀示以有關於各人生死流轉與出離得脫的問題。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四種食,能資益眾生,使得住於世間,而攝受長養。那四種呢?第一為粗摶食,第二為細觸食,第三為意思食,第四為識食。
這時,有一位比丘,名叫頗求那(因十二月之星而名),住在佛后,在扇佛。他白佛說:「世尊!到底是誰,食此識呢?」佛陀告訴頗求那說 :「我並沒有說有食識之人。我如果說有食識之人的話,你就應該可作此問。然而我乃說:識就是食,所以你應該問而說:『為甚麼因緣之故,而有識食呢?』我就會回答而說:『能招未來之有,使其相續而生生不斷。因為有了有之故,才會有了六入處。有了六入處之因緣之故,就會有了觸。』」
頗求那又問:「為誰觸(到底誰為之觸呢?)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並不說有觸的人,我如果說有觸的人的話,你就應該可以作此問:『為誰觸』?既不如是,則你應該作如是之問:『由於甚麼因緣之故,會生觸呢?』我就會作如是之答:『由於六入處的因緣,而有觸,由於觸的因緣,而有受。』」
又問:「為誰受」(到底誰為之受呢?)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並沒有說有受的人。我如果說有受的人,你就可作此問:『為誰受?』既不如是,則你應該作此問而說:『由於甚麼因緣之故,而會有受呢?』我就會作如是之答:『由於觸的因緣之故,而會有了受。由於受的因緣,而會有了愛。』」
又問:「世尊!為誰愛?」(到底誰為之愛呢?)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並不說有愛的人,我如果說有愛的人的話,你就應該作此問:『為誰愛?』(到底誰為之愛呢?)既不如是,則你就應作此問:『由於甚麼緣故,而會有了愛?』我就會作此回答:『緣於受之故,而有了愛,由於愛的因緣,而有了取。』」
又問:「世尊!為誰取?」(到底誰為之取呢?)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並不說有了取的人,我如果說有取之人的話,你就應作此問:『為誰取?』既不如是,則你應該作此問而說:『由於甚麼因緣而會有了取呢?』我就會回答而說:『由於愛的因緣之故,而有了取,由於取之緣,而會有了有。』」
又問:「世尊!為誰有?」(到底是誰為有呢?)」佛陀告訴頗求那說:「我並沒有說有了有的人,我如果說有了有的人的話,你就應可作此問:『為誰有?』既不如是,則你就應該作此問:『由於甚麼因緣之故,而有了有的呢?』我就會作如是之回答:『緣於取之故,而會有了有。因為能招當來之有觸生,因此而名為有。有了六入處,
由於六入處之緣,而為觸,觸之因緣,而有了受,受的因緣而會有了愛,愛的因緣,而會有了取,取的因緣,而會有了有,有的因緣,而會有了生,生的因緣,而會有了老病死,憂悲惱苦。像如是的,而有了純大苦聚之集。
所謂六入處如果消滅,則觸會消滅。觸滅則受會滅,受滅則愛會滅,愛滅則取會滅,取滅則有會滅,有滅則生會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都會滅。像如是的,純大苦聚之集都會滅。』」
佛說此經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 第二 破群那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爾時世尊曰:]
二 『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友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四食者何耶?若粗若細之搏食,二是觸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識食。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
三 如是說時,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誰食識食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不正。我[未言眾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則『大德!誰食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何故有識食耶?』此為正問。然者其正答:『識食為未來之再有、再生之緣,因有識故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四 『大德!誰者是觸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觸』,我若言『觸』者,則『大德!誰觸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未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觸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
五 『大德!誰者感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則:『大德!誰者感之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受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
六 『大德!誰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則:『大德!誰者是渴之耶?』之問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愛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受有愛,緣愛有取』。』
七 『大德!誰者取著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取著』,我若言『取著』者,則:『大德!誰者是取著耶?』之問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取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八 破群那!六觸處之無餘,離貪滅者乃觸滅,觸滅乃受滅,受滅乃愛滅,受滅乃取滅,取滅乃有滅,有滅乃生滅,生滅乃老死、愁、悲、苦憂、惱之滅。如是,此是全苦蘊之滅。』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