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切景語皆情語----淺談中西文化的一個比較大的差別

[複製鏈接]

7

主題

15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ysc1234 發表於 2012-12-2 0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的傳統方式,表達情感是很含蓄的。表現在文章詩詞中,當作者要抒發她/他內心的情感時,往往是要找些外界的物體,用描寫外界的物體的方式來表述內心的情感,這就是所謂的以景抒情。西洋方式則往往是直抒胸襟,但這種方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般會被認為是比較粗俗和膚淺的。更深層次,更高明的情感表述往往是更隱晦,會用上典故,也許是大量的典故,呵呵,古代文人寫作品的方式,有時好像是並不想讓大多數老百姓看懂的。你看不懂就是我的高明之處:-)理解這種方式,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很有幫助。這些和政治沒有任何關係,和黨也沒有任何關係。

這裡引用一首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詩寫的是什麼意思,大家可以去google,不用我在這裡多說。之所以提到這詩,因為是有這麼一件小故事。來美國后的某一天,我在某大學,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看我是個中國人,叫住我聊天。然後請我去他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副書法,是他在七十年代末訪問中國時的禮物。書法上寫的就是李商隱的這首《錦瑟》。他不太明白詩寫的意思,想請我給他解釋一下。於是,我先給他照字面翻譯了一下,讓他了解每個字詞對應於英文是什麼意思,然後再告訴他每句話後面都有段故事,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喜歡用的典故,再告訴他整首詩表面上描述的好像是戀人間美麗而動人的情感故事,但這卻不是作者深層次想要表達的意思。告訴他這是種典型的中國人含蓄的思維方式,和西方的有顯著的不同。他聽了非常的高興和非常的感興趣。然後我又向他介紹了中國的書法,告訴他怎樣去欣賞中國書法的藝術。中國書法是用毛筆寫的,毛筆是軟的,但書法家卻能寫出剛勁有力,入木三分的字來,這往往也暗合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哲學中柔中帶鋼,剛柔相濟的特點,這也影響到中國文人的一些性格。中國字是方塊字,和英文的26個字母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方塊字的寫法上講究起承轉合,很少用到曲線,而26個字母大部分是用曲線。毛筆是寫方塊字的用的,軟筆長於寫橫豎撇捺折而不長於畫圈,若非要寫曲線,書法家一般是用提筆來防止筆鋒離開中間,這樣線條會像鋼絲樣剛勁有力。所以建立在毛筆運筆技法上,寫橫豎撇捺折的方塊字的中國書法藝術,是和用鵝毛筆和其他硬筆,畫曲線的西方寫字方式完全不一樣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寶藏。正因為用軟筆,線條可以有粗細之分,所以中國書法有著她特有的線條藝術。然後方塊字自己的平衡,方塊字和方塊字之間的平衡,留空(這也算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大的差別,不多說了),印章等等等等,總之聊了兩個多小時,老者聽著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我們還聊了中國這二三十年的巨變,我建議他有機會再去中國看看,看看現在的中國和他三四十年前看到的有什麼不同。他表示一定找個機會。離開他的大辦公室的時候,我往門上看了一眼,呵呵,這位老者是某個學院的Dean。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最多只算是略窺皮毛。每種文化都有她的精華和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可。作為華人,沒必要對自己的文化自慚形穢,自己否認自己,更沒必要什麼都上綱上線,和政治連在一起。無知雖不值得自豪,但也沒必要太沮喪,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就是了。這也算是我對前段時間一大堆的中國文化帖的個人看法吧。


關於景語皆情語的說法,我在網上找到一帖,內容八九分贊同,轉帖在這,於大家共享:

清代著名詩人、學者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品味這話的含意,不外兩點:一是一切寫景狀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載體,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景與情,情與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離。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學問大家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實不可離……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塵世,也可說生活在「景」中,四時變化,雨雪風雲,草木榮枯,魚蟲出沒,無不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情感。秋風肅殺,萬物凋零,樹葉紛落,常常使人產生悲傷的情緒;春風和煦,百花盛開,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曠神怡,付諸筆端,豈不就是動人的情語?故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是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客體,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謂「觸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於人的感官,觸發了人的聯想,於是七情六慾就「生」出感來了。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時世不同,情也就不會相同。即使面對同一景,由於時世不同,際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同樣是詠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賞的是西湖早春,「鶯爭暖樹」,「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派生機,詩人「行不足」』,欣悅無比。而身逢亂世的詩人杜甫看到的卻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涼,以至見花流淚,聞鳥心驚。他憂國憂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腸。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李煜更是怕見春色,「觸目愁腸斷」,每日「以淚洗面」,吟出的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悲歌……這真是景物無意而人多情,觸景生情,景因人異,千古亦然。因此,花好月圓只使合家團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惡風苦雨令跋涉在外的遊子痛苦凄涼,而對躊躇滿志的進取者來說,未必不能激發鬥志。有錢且有閑的才子佳人敏感風花雪月,而「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好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
  歸根到底,一切文章詩詞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於直言其志和情,而他們的心聲我們又分明聽得真切,即使「懷抱琵琶半遮面」我們也能略見他們的倩影。他們將自己的的情縷織入了景的彩綉,情語成了景語,景語也就是情語了。因此,屈原描述漵浦的「深林」、「霰雪」、「猿狖」,以陰暗險惡的景物象徵了自己的的際遇,表達了無盡的悲憤;李白彩繪天姥山的仙境,以雲君降臨、虎鸞歡迎寄託了對美好社會的憧憬;魯迅先生沉吟「風雨如盤暗故園」,抒發的是拯救中華的求索;而偉大領袖毛澤東歌頌的「北國風光」、「江山如畫」,激揚的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革命豪情!在詩人的眼中,一切外物都是有情有意的活物,與自己休戚相關,物我同一。他們能與景物交談,也能以景抒情達意,傳給讀者,把人們引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
  詩詞寫景如斯,散文小說寫景也大致如斯。唐宋八大家的很多寫景名篇千古流傳,近代、現代很多優秀作家的寫景篇章也不遜古人,我們已讀得不少。「一切景語皆情語」,千古亦然,中外亦然,讓我們謹記這條名言,評價他人,也開啟自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04: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