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些年,我們一起路過的「學霸」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11-8 0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彭曉芸

一段早前的視頻,不知怎地再次流傳了起來,抑揚頓挫的演講「威震」網際網路,一對就讀於清華的雙胞胎姐妹成了網路紅人,被廣泛地議論著。

姐姐叫馬冬晗,清華大學精儀系在讀博士生。廣為流傳的視頻中,一張「最牛學習計劃表」被網路定格,成為「學霸」稱號的佐證。在這張馬冬晗自製的周計劃表上,日程安排精確到每小時,除了吃飯睡覺時間,幾乎都排滿了學習任務。而視頻中的演講,姐妹倆「又紅又專」的語言風格招致不少非議,一些網路意見領袖抨擊她們是「學習機器」,年輕網友則嘲諷加羨慕嫉妒恨,有人自嘆不如,有人譏笑她們的生活太乏味。

其實,走過應試教育之路的我們,對這種風格的「同學」並不陌生,誰的身邊沒出過幾個刻苦勤奮的榜樣呢?只不過「清華」、「姐妹花」、「女博士」這些要素在傳播中起到了強化作用,輿論更熱衷關注這些亮閃閃的符號和光環。再者則是校園裡司空見慣的朗誦體演講,放到了網路的語境當中,便顯得格格不入,姐妹倆的話語風格彷彿停留在上一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它足以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洗腦教育的產物,應試教育的學習機器……

    為了批判應試教育,人們很容易掉進一種反智陷阱。此前媒體熱捧不讀書的韓寒,塑造一個偶像來為抨擊應試教育提供彈藥-----你看,不讀書的就沒被洗腦,多麼特立獨行;現在,人們又譏諷一對刻苦的姐妹-----你看,應試教育多麼糟糕,活生生把人逼成了「學習機」。

宣稱不讀書的韓寒也能「成功」的神話已宣告破滅,把愛學習的清華學生當成抨擊的利箭就能擊中應試教育的靶心嗎?恐怕同樣是無的放矢。

如果說馬氏姐妹在演講中的話語風格過於格式化,帶著政治思想教育課好學生的印記,缺乏個性化展示,顯得刻板乏味,這是實情,但輿論的焦點卻集中在那張時間計劃表,則未必有理了。

中國式應試教育最典型的特質是一切以高考為指揮棒,圍繞高考這個目標,讓大量孩子失去了自由玩耍的童年,讓一些學生厭倦機械的題海訓練進而厭惡學習,家長們總喜歡跟孩子說:「現在辛苦點,考上大學就好了」。

考上大學后,大學生們果真開始過上了「幸福生活」:打遊戲、打遊戲、打遊戲……

被譏諷為「學霸」的馬氏姐妹卻反其道而行之,進了「保險箱」也沒把自己放入溫室慢慢養,而是挑戰自己,對學習充滿熱忱。儘管這種對好成績的苛求近乎「強迫症」,但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能夠保持到博士階段,她們可能真的熱愛鑽研,適合搞科研工作。你可以不屑於她們在意識形態上的僵化-----何況這還是公開場合的表現,姐妹倆私下是否也這樣「又紅又專」,仍不得而知。而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成績好與科研能力是有內在聯繫的,不同於專門針對高考的題海戰術。

應試教育的惡果恰恰是讓人失去學習能力,失去學習的樂趣,很多跨過高考之門的大學生一下子進入另一種極端:以為大功告成,從此開始以打遊戲、看碟敷衍大學生活。總體而言,中國的大學比奉行寬進嚴出制度的英美國家的大學好混多了,順利畢業的比例也遠高於這些國家。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可謂和世界潮流逆行。發達國家的趨勢是主張給幼兒和小學生快樂的童年,培育和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當一個人在18歲左右的年齡步入大學,恰恰是開始奮鬥的年齡,自主而勤奮地學習,是邁入成年人行列的一種承擔。

美國的幼兒教育注重生存能力,培育想象力,中國卻是截然相反的,在高考指揮棒的扭曲下,應試教育大大提前,有些幼兒園識字的要求達到了小學三四年級的水平,有的要求學齡前兒童書寫諸如「鸚鵡、操場」這樣複雜的漢字。

該玩的階段沒讓孩子們好好玩,到了真正該學的時候,闖過高考大關的大學生們不少卻像泄了氣的皮球,再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開始混學分,坐等畢業。

反對應試教育,什麼時候變成了反對勤奮呢?其實,在很多世界名牌大學里,瘋狂的學習勁頭並不罕見,學習壓力都不輕。寬進嚴出的大學教育體系裡,進入大學,不意味著高枕無憂,恰恰是積累未來進入社會核心競爭力的開始。

世界經濟論壇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美國81%的工程專業畢業生可以立刻勝任工作,中國的這個比例是10%。反差如此明顯的數據,不能不說與中國這種違背成長規律的功利教育關係甚大。

如果你是一個大學時代渾渾噩噩混到了一張文憑的人,在馬氏姐妹面前實在沒有什麼優越感可言。勤奮刻苦無罪,是否被「洗腦」與熱愛學習、追求高分也沒有必然聯繫,當我們把不同的議題宣洩到特定對象身上時,往往遮蔽了問題的多面,這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洗腦」。

回顧學生時代,倘若沒做過學霸,路過「學霸」們的書桌前,保持一份敬畏,並不妨礙你走出獨立的人生,甚至當你喪失鬥志時,「學霸」們埋頭苦幹的身影不失為勵志的青春記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7: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