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上唯一罕世殊榮的國葬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chenlingshen   


    國葬是一種葬禮的規格,代表了國家對逝者高度的崇敬。而在中國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中,國葬禮儀罕世殊榮的只有一人,而這個人就是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后。




孝賢純皇后像


孝賢純皇后(1712年-1748年),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后,滿洲鑲黃旗人,出身於顯赫的官宦世家,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保和殿大學士傅恆姊(后追封郡王)。


富察氏殯於長春宮,乾隆服縞12日,並每天到皇後生前居住的長春宮靈前祭酒。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宮移殯景山觀德殿。乾隆親臨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等到後來皇后梓宮暫奉東直門外靜安庄以後的暫安禮、周年禮、二周年禮等等,乾隆無不親臨致祭,他對皇后的情愛由此而知。


乾隆為籌措皇后的葬禮,不惜耗費巨資、大興土木。


乾隆13年三月二十五日,諭令恭辦喪禮處向戶部支領白銀三十萬。同日,孝賢皇后金棺從長春宮移至景山觀德殿。觀德殿是清代帝后出宮之後停放棺木之處,富察氏死後,乾隆下令挪蓋觀德殿。此工程包括新建宮門、添蓋凈房、鋪墁甬路、海饅散水、添砌瓦院等項,動員工匠8242個,各作壯夫9593名,耗費白銀9600餘兩。


靜安庄是帝后移出觀德殿後停放棺木之處,靜安庄本有殿堂,可乾隆帝認為規模太小,下令擴建。從乾隆13年四月開工,包括大殿、前報殿、宮門、配殿、朝房等新建房間338間,耗費白銀91300餘兩。


乾隆帝在皇后喪滿日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賦》。《述悲賦》是一篇悲愴的詩歌佳作,記述了皇后富察氏美好的品德和夫妻間的恩愛、理解、休戚與共的生活篇章,是一曲絕妙的交響曲,是一首動人心弦的「長恨歌」,被載入《清史稿》。


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是孝賢皇後生前的寢宮。為了能使自己時常回到與愛妻在一起的回憶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長春宮孝賢皇后居住時的原陳設,凡是她使用過的奩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樣擺放。並將孝賢皇後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春宮。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時,乾隆帝都親臨憑弔。這種陳設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后妃們居住。   


乾隆十七年冬,東陵勝水峪地宮工程告竣,皇帝親自護送皇后梓宮奉安於地宮寶床上,赫赫揚揚,風風光光的孝賢皇后大喪儀才落下了最後一幕。喪禮完畢之後,乾隆下令設立「孝賢皇后陵總管衙門」,這個衙門,設置總管、副總管、章京、筆貼式等大小官員23名,看守陵墓兵丁80名。看守陵寢,僅這一項開銷,每年就需銀十萬兩以上。    


皇帝如此大辦喪事,失去平衡的心理固然可以得到稍許安慰,但屢屢違制行事,招來不少物議,使他有一種負疚感,以致認為應該有所解釋才是。皇后喪滿百日,皇帝特降旨說:「朕於孝賢皇后情誼隆重,固天下臣民所共知,而經紀喪儀,從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這話的後半,顯然在為自己諱飾,也為了鉗制輿論;而前半所謂「孝賢皇后情誼隆重」,則道出了他的真實感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