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仇視穆斯林成潛意識,文化的無知更可怕

[複製鏈接]

16

主題

23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咖啡愛上茶 發表於 2012-10-19 0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93年夏季號的美國《外交事務》發表了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一文,作者認為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亨廷頓的觀點受到廣泛認可的同時,也受到不少質疑。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就認為,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論無 論如何是片面的,而且是為美國戰略服務的。雖然他他敏銳觀察到某些由於「文明」引起衝突的現象,例如中東地區的巴以衝突等,但分析起來,最基本的原因不是 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經濟引起的。亨廷頓死了,奧巴馬就職了。他在就職演說中,已對這一挑戰作出了口頭回應:「面對穆斯林世界,我們尋求一條新的前 進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為基礎。」
可是奧巴馬真的找到這條路了嗎?還是在原來的道路上越行越遠?20 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伊斯蘭教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宗教,穆斯林人口不斷增長,由於美國人口普查不統計宗教信仰,目前沒有確切的官方統計數據。但據多數美國穆 斯林組織的研究估計,現居住在美國的穆斯林總人口為700~800 萬之間,伊斯蘭教已成為繼基督教之後的美國第二大宗教。但對穆斯林的歧視,幾乎成了部分美國人的集體潛意識。「9-11」已經徹底撕裂了美國社會,美國內 外的 「文明的衝突」不僅十年未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美軍焚燒《古蘭經》、以色列裔山寨導演製作山寨的褻瀆伊斯蘭先知的電影……種種現象表明美國社會對伊斯蘭文化幾乎還處在無知的狀態里。所以在全球反 美浪潮中,美國駐利比亞大使落得和卡扎菲一樣的下場之後,美國社會茫然失措。希拉里的講話也佐證了這一點:「今天,不少美國人都在問,其實我也在問自己: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怎麼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免遭毀滅的城市?這個問題反映出這個世界是多麼複雜,有時又是多 么使人不知所措。」
2012年8月,知名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過去十年,美國有7個基金會動用逾4200萬美元,在美國煽動反穆斯林的仇恨。報告將 美國人對穆斯林的歧視部分歸咎於這些右翼團體。報告披露,目前只有37%的美國人對伊斯蘭有好感,這是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奧巴馬上任之初積極緩和與 伊斯蘭世界的關係,試圖實現「文明衝突」的戰略轉向。然而,根深蒂固的「穆斯林恐懼症」卻幾乎逆轉了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置他的「不與穆斯林為敵的口號」 於尷尬。
美國政府處理完大使身亡的後事後,也在思忖到底發生了什麼的時候,一種恐懼感漸漸籠罩:此類暴力襲擊只是中東危機轉向新危險的開端。「阿拉伯之春」 爆發以來,新政府由於統治能力差、忠誠度低以及安全機構不力,阿拉伯地區實際上變得更加動蕩不安。更令人恐懼的是,近日的反美暴力襲擊只是中東危機轉向新 危險的開端。《時代周刊》稱,這些仇恨煽動者構建了一個「全球怒工廠」,不停地「生產憤怒」,頻繁利用宗教,在美國及阿拉伯世界這些極易燃燒的地區點燃火 把。美國幫助利比亞等國家推翻了獨裁政權,正走在國家重建的道路上,可是為何美國在伊斯蘭世界的形象依舊如此糟糕,根基如此脆弱,以至於一部上寨電影就可 以輕易點燃穆斯林世界的怒火?野心勃勃的總統競爭者羅姆尼需要思考,志在連任的奧巴馬更有必要好好思考了。

1

主題

19

帖子

1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9
沙發
趙兄你好 發表於 2012-10-23 09:24 | 只看該作者
越是仇視打壓,越體現自己的惶恐和害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6: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