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3

毛澤東的大戰略:毛蔣日戰略對決

[複製鏈接]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06: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毛澤東的大戰略:抗日戰爭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88b20301012yho.html


日本侵略中國,曾經是日本基本國策。甲午戰爭,日本奪取了朝鮮、琉球、台灣。日俄戰爭,日本控制了旅順和南滿鐵路。918事變,日本侵佔全東北。128事變,日本控制了上海市區。華北事變何梅協定,日本軍隊駐紮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到山海關長城一帶盡被日本控制。吃一塊,消化一塊;再吃一塊,再消化一塊。不斷蠶食。

77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面對日軍侵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數百萬國軍,戰則死守硬攻預設陣地以人肉抗炮火,退則直線後退,不會迂迴,不會包抄,不會避實就虛。上海打完,直接就丟了首都南京。北平打完,國軍就直接退到了黃河一線。韓復渠逃跑,下一步就在徐州會戰。徐州會戰之後,乾脆就退到武漢再打。廣大國土,被蔣介石直接地換取了時間:後退時間。轉眼間,數百萬大軍灰飛煙滅,數千里河山盡陷敵手。將士決死氣吞山河,光頭無能累死三軍!如果國民黨軍隊能夠利用廣沃領土跟日軍周旋,懂得避實就虛,在日軍主力進攻時能夠繞回去襲擊威脅日軍側后、繞回去奪回後方空虛的陷落城市,那麼日本的軍力國力根本就玩不起這樣的戰爭遊戲。抗戰里國軍犧牲慘重,一方面是國軍在和日軍浴血奮戰,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蔣的無能指揮。薛岳就表示過,把部隊拉到老頭子電話聯繫不上的地方他才能打勝仗。現在有人把國軍的巨大傷亡拿出來作為蔣介石的功勞,這對犧牲的烈士們是極不公平的。把被蔣的無能害死的人,拿來歌頌蔣。這樣的人,如果不是腦殘,就是用心險惡。

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日軍全面佔了上風。一舉盡得中國發達地區: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武漢、廣州、沿海地區、華北、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在加上東北。整個中國的好地方都被他吞了,剩下都是落後地區。接下來,日軍開始著手消化佔領區。「中日親善」「黃道樂土」「大東亞共榮圈」,戰略意圖非常清楚。只要消化了佔領區,能夠全面利用佔領區的人力物力,日本的整體實力將再次增強。在此基礎上再進攻退守西部的中國軍隊,中國將無法抗衡。到時候,整個中國就是都是它的了。

面對日軍這個戰略,蔣介石有什麼應對之策呢?蔣介石的辦法就是轉進西南,等待列強介入。他認為西方列強是不會看著日本獨吞中國的,一定會出面干涉。918時蔣介石就以為列強不會看著日本獨吞東北,結果列強只動了動嘴。128時蔣介石以為列強不會看著日本在上海市區駐軍,結果列強只動了動嘴。長城抗戰時蔣介石以為列強不會看著日本獨吞熱河,結果列強只動了動嘴。華北事變蔣介石以為列強不會看著日本獨吞半個華北,結果列強只動了動嘴。這次日本佔了中國整個東半部,蔣介石又覺得列強會出面干涉。蔣介石的這個戰略,完全就是被動地混吃等死。老蔣倒是最後等到了美國介入,可那不是因為美國反對日本獨吞中國,而是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國民黨的另外一個領袖汪精衛,對日軍的戰略也是毫無辦法。汪精衛乾脆決定投降,去「曲線救國」了。相對於汪的軟弱,蔣的堅持還是值得欽佩的:明知道打不贏,但就是不降!

但是只有堅持是不夠的。如果眼睜睜看著日本整頓佔領區、馴服佔領區人民,中國離徹底亡國就越來越近了。面對日本的侵略,中國該怎麼辦?中國人民該怎麼辦?難道就只有亡國這一條路?

中國沒有亡,因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面對日本侵略,毛澤東提出了他的戰略:深入敵後,發動群眾,建立敵後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八路軍新四軍不足五萬輕裝步兵,在全無後勤給養彈藥糧草醫療保障兵員訓練補充的情況下,直下山東蘇南,孤軍深入敵後千里,開闢根據地,打游擊,徹底粉碎了日軍戰略。

日軍在汪偽幫助下,用了七年也沒消化佔領區,反倒讓共產黨軍隊在肚子里掏了個大洞,發展出廣大的抗日根據地和一百多萬游擊隊來。有人說是中共只顧發展不抗日,游而不擊,就等著戰後摘桃子。這樣說,似乎鬼子都是腦殘,放任共產黨游擊隊在佔領區內「游而不擊」,放任共產黨游擊隊在佔領區發展出那麼大地盤,那麼多軍隊。似乎鬼子跑來侵略中國,就是來盡國際主義義務的,是為了讓共產黨發展出百萬大軍來,然後鬼子一撤退,這樣共產黨就可以和老蔣爭天下了。其實鬼子不是腦殘,鬼子不斷地對共產黨根據地發動掃蕩,要消滅共產黨和游擊隊。「強化治安」「清鄉並屯」「囚籠政策」「鐵壁合圍」直到「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但是共產黨還是發展起來了,而且是在和鬼子的戰鬥中,越打越大,越打越強。在《120師征戰錄》等史料里,就會發現這個過程。抗日之初,八路打的仗多數是「區小隊伏擊4個敵軍,打死1個鬼子,逃跑3個偽軍,繳獲一顆手雷,五發子彈」這樣的規模。但到了43年,戰鬥規模就開始大了起來。到44年,八路就開始有「夏季攻勢」「秋季攻勢」這樣的對鬼子駐守地區主動進攻的戰鬥。在45年鬼子投降前,八路軍已經在華北收復了很多縣城。

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游擊隊的發展,讓日本奴役掠奪佔領區的戰略計劃徹底破產。它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但無法順利地利用佔領區的各種資源,反而要不斷付出巨大的消耗。糧食、橡膠、石油、鋼鐵,日本的這些戰略資源都無法得到保障。資源的睏乏,迫使日本在1941年悍然進攻美國和東南亞,發動太平洋戰爭。它確實在東南亞暫時獲得了資源,但卻把美國拖入了戰爭,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境地,最終還是難逃戰敗的下場。因此,正是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戰略,導致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失敗。

如果沒有毛澤東,沒有共產黨游擊隊,日偽合流就會很快地把日本佔領區穩定下來。一旦日軍能夠充分利用佔領區的人力物力,它就不會貿然進攻美國和東南亞,而是會進一步侵略中國。那麼蔣介石根本無力再撐下去。實際上,蔣介石對這種局勢也是心知肚明的。蔣介石雖然沒有投降,但是也遲遲沒有對日宣戰。蔣一直維持著這種左右逢源局面:真要是不行了,還是有降的餘地,但如果有轉機,當然要繼續抵抗下去。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上了美英,顯然日本是不可能勝出了,到了這個時候,老蔣才正式對日宣戰。

現在有人說毛澤東提持久戰,蔣介石也是持久戰,兩個人差不多。其實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蔣介石的持久戰是用空間換時間,是後退。毛澤東的持久戰是用時間換空間,是進攻。兩者不可同日而語。要是比較蔣介石、毛澤東兩個人的抗日功勞,毛比蔣大。在戰略層面上的比較,蔣介石被日本克制,日本被毛澤東克制。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毛澤東在中華民族復興中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zjd713 發表於 2012-10-11 07: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10-10 15:18 編輯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更加是抹殺不掉的。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客觀,不要亂忽悠。小時候不太懂歷史,現在讀了不少抗戰史料,認識到了這點。至於說到「論持久戰」的理論主要是歸功於近代著名戰略家蔣百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08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08
11nn93n9 發表於 2012-10-11 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八路軍開始有三萬,抗日勝利后,有一百二十萬。他們手裡的武器,難道是國軍送的?還不是繳獲來的?不消滅敵人,怎麼繳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4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gpan0003 發表於 2012-10-11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機會是均等的。國軍也曾派遣多達20萬人的游擊部隊在敵後活動。但最終沒能成氣候。8、4能從幾萬人發展起來,還是很不簡單的。
民主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自由就是我可以管你,你不能管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zjd713 發表於 2012-10-11 07:17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更加是抹殺不掉的。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客觀 ...

既然蔣介石的「論持久戰」的理論主要是歸功於近代著名戰略家蔣百里,那麼結尾一段可以寫成:

[現在有人說毛澤東提持久戰,蔣百里也是持久戰,兩個人差不多,而且蔣百里時間上還要早。其實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蔣百里的持久戰是用空間換時間,是後退。毛澤東的持久戰是用時間換空間,是進攻。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只是這樣一說,蔣介石乾脆就沒有戰略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附:日本侵華造成的經濟困境


日本在以往的對華侵略中,一直都能夠很快開始利用佔領區。台灣、琉球、朝鮮、東北、華北、上海,都是如此。可是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以後,佔領區卻始終無法安定下來,軍隊始終處於戰爭狀態。這對於經濟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日本的經濟很快就無法支撐這種長期的戰爭消耗而陷入困境。困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財政危機:自侵華戰爭爆發后,僅在1937年9月日本即編製了25億日元的臨時軍費預算(相當於當時日本GNP的9%),從侵華戰爭爆發后至1941年止,特別軍費用支達268億日元,其中大部分用於侵華戰事,軍械預算大部份用於生產彈藥,彈藥費1937年度占軍械費56%,1938年度實際上占軍械費的76%(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78頁》)

而為了籌措軍費,日本採取了增加稅收,濫發公債及紙幣的作法,如在1936年將法人所得稅增加80%,個人所得稅增加30%,遺產稅增加10%,廢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稅額之規定,並建立了財產稅、煙、酒稅等新稅。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后,又實行臨時增稅及創立「華北事變特別稅」,1938年又創立「中國事變特別稅」,但所得遠不足以應付巨大的開支,又濫發公債及紙幣。其公債年發行額1936年不足10億日元,1937年擴充至15億日元,到1941年更高達87億日元,其公債總額1936年末為104億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為373億日元。1938年,日本銀行券的擔保儲備額由10億日元上升至17億日元,1939年4月,升至22億日元,而到了1941年則上升至47億日元,其貨幣流通量則由1936年的26億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億日元,結果導致物價上漲一倍以上。

戰前日本老百姓雖然不富裕,但衣食無憂,而1937年開戰後,一方面物價上漲,工資下降,另一方面軍部法西斯政府強行攤派銷售公債,掠奪了老百姓的財富,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縮水。

[ 社區 http://bbs./ ]
2、資源危機:資源危機比財政危機更為可怕。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資源依賴於從美國和英屬殖民地進口。侵華戰爭前的日本對英美依賴度為:鐵礦石52.3%,鐵礬土100%,橡膠100%,石油80%,鹽63%,棉花及羊毛99.9%,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為50%及50%以上。戰爭開始以後,不但這些資源的消耗都大幅上升,糧食也開始需要大量進口。

日本首先出現的問題就是糧食供應不足,1939年的日本本土之大米需求量為8000萬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000萬石。而在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本土每年需從台灣、朝鮮輸入1300-1400萬石大米。由於戰爭把大批勞動力送上戰場和軍工生產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糧產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灣、朝鮮輸入大米由於戰爭及當地的軍需等因素,輸入額逐年下降,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0年則為48萬噸,日本為此想盡了辦法,下令農民要將生產的大米及麥子等糧產品,除自己食用及種子外,都要以官價賣給政府,實行糧食配給,禁止一般的飯店、餐館出售米飯,大力宣傳食用代用食品,規定早飯不能超過1日元,中飯2.5日元,晚飯5日元(服部卓四郎著《大東亞戰爭全史》)。即便如此,仍有900萬石的缺口。1939年日本不得不拿出2億日元的外匯向法屬印度支那,泰國進口了800萬石大米。而在中國大陸,雖然日本佔領了華北平原、江南地區等產糧區,卻始終無法從這些地區向日本調撥足夠的糧食。

緊隨糧食危機而來的是電力與煤炭危機,由於煤炭不足,發電量只能滿足80%的需求,為此,日本大搞經濟管制。1938年10月,首先實行棉花及棉紗價格管制,1939年10月18日,又發布價格管制令,將價格限制在1939年9月18日水平,1940年7月7日,又下令禁止奢侈品生產及銷售,將電風扇、收音機等均列為奢侈品。而對日本來說,對其侵華戰爭影響最大的是資源危機。到1941年,日本所控制的資源只能滿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鐵礦石的42.4%,銅的43%,鋁的15%,鉛鋅的18.4%。其中煤和鐵主要依靠偽滿輸入,銅主要依靠朝鮮,而其餘資源的自給率就實在太低。中國內陸特別是山西煤炭儲量豐富,但日本不但無法全面佔領山西,即使是已經佔領的地區也無法正常生產。

要得到缺少的資源,一種辦法是通過貿易進口,而對進口資源具有制約的是其黃金外匯的儲備量,它決定了日本的物資進口能力並進而決定其戰爭持續能力。在侵華戰爭爆發時,日本銀行的黃金儲備額包括紙幣發行的準備金在內不過13.5億日元,而在日俄戰爭時,日本國硬通貨儲備為1400萬日元,又借得外債8億日元,合1937年日元價為28億日元。在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國際收支逆差達50億日元,黃金外匯已所剩無幾,以至日本不得不開始動用戰略儲備物資。到1941年,日本的戰略儲備石油僅剩600萬噸,甚至不足日本一年之用,日本的戰爭機器即將停止運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buweizhai 發表於 2012-10-11 10:19 | 顯示全部樓層
zjd713 發表於 2012-10-11 07:17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更加是抹殺不掉的。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客觀 ...

據說萬有引力定律是有兩個人同一時期分別發現的,但是功勞歸於牛頓,原因是牛頓時期廣大。

持久戰的概念也不是毛先生的專利,很多平頭百姓也這麼看。但是是毛先生把它轉化為一種直到抗戰的理論,知道中國人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毛先生的敵後根據地從無到有八日寇壓縮到了幾座城市裡,就是這種理論的事件之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buweizhai 發表於 2012-10-11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11nn93n9 發表於 2012-10-11 07:54
八路軍開始有三萬,抗日勝利后,有一百二十萬。他們手裡的武器,難道是國軍送的?還不是繳獲來的?不消滅敵 ...

你還真別說,反對毛先生的人愣說是日本人送的。哈哈哈。至於證據嘛,就是他們那幾張嘴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buweizhai 發表於 2012-10-11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08:19
既然蔣介石的「論持久戰」的理論主要是歸功於近代著名戰略家蔣百里,那麼結尾一段可以寫成:

[現在有人 ...

哈哈哈。虧了老蔣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拍磚 發表於 2012-10-11 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引:台灣論壇言論:有關抗戰中正面與敵後戰場的爭論(圖)
 
  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無疑是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敵後戰場在此刻只起到配合正面戰場國軍作戰的戰役配合作用。

  但在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是牽著了1/3以上的日本主力師(國民黨正面戰場所擔負是日軍31%和偽軍5%)。敵後戰場在此刻上升到了戰略高度,與正面戰場起到了互相支持的戰略支撐作用。敵後戰場的存在同時也是對於蔣政治上的一種壓力。一言蔽之,敵後與正面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不可偏廢。

  研究歷史,需要有兩個原則是不可顛覆的。其一,史實第一,絕對第一;其二,不能脫離時代來解讀。

  實際上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前的戰爭要素自給率並不高。這裡有個表可以看到詳細。


  我們知道,實際日本如果得不到東北三省,如果國民黨不推行完全錯誤的「攘外必先安內」而放棄了對於華北的主權,日本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能力都沒有!因為在1937年前,日本的主要殖民地基本就是中國東北與華北大部,上表中的大量戰略物資的來源恰恰就是中國!據日本當時統計,華北的煤炭儲量為 132812百萬噸,居東亞第一;鐵礦149百萬噸,占當時中國關內總儲量的56%;鉛釩土礦271百萬噸,關內儲量第一;棉花年產量550餘萬擔,佔全國總量的58%;在日本與國民政府簽定了《何梅協議》后,日本得以全面的著手構建對於華北的殖民掠奪構架。其標誌是日本制定了《華北產業開發指導綱領》。

  而在「七七事變」前,國民政府的稅收主要來源是華北與沿海地區的關稅,鹽稅即統稅。但是隨著國民政府對於主權的退讓,僅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的8 個月中,國民政府的稅收就減少2550.6萬元。1936年華北的稅收就比上年減少了857萬元,減少了12.2%。華北在全國稅收中所佔的比例由 22.3%下降到19%!注意,這僅僅是一年時間!因此,華北包含東北是日本所謂「大東亞經濟共榮圈」的核心與骨幹部分!戰爭末期,日本一派學者的主張是 「哪怕放棄本土,也要保住滿洲」,由此可見一般!這個歷史責任國民政府是必須要負的!

  但是我看過日本的有關戰爭時期的經濟情況的報告。實際上日本的經濟與財政在抗戰的第三年就面臨崩潰的危機,日本在經濟上實際是無力支持其侵華戰爭的繼續了。這個後果是如何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在其佔領區無法取得其戰爭物資的充分統籌與持續發展,其以戰養戰的戰略目標破產了。日本不得不在佔領區採用極為野蠻的經濟政策而加速了其佔領區經濟的凋敝。實際上整個戰爭期間,淪陷區的農業也只勉強到戰前的一半!這個效果的達到有賴於兩個條件。其一,正面戰場的堅決抵抗;其二,敵後戰場的不斷戰鬥。在戰爭的第一階段,正面戰場無疑是主要的焦點。但是在第二階段,敵後戰場成為中日雙方的一個主要博弈的地方。對於日本來說,就是在打爛泥戰。敵後戰場越到戰爭後期,對於日本也越是一個巨大的麻煩。這個直接的打擊到了日本的戰爭潛力。實際上,日本對於華北地區的基礎投入是巨大的。到1945年日本總共對於華北投入了200億日元以上的所謂經濟投資。這些錢的60%到70%用於構建侵華與控制華北的基礎道路與郵政建設上。但是到戰爭結束,華北的道路與總長對比戰前也沒有顯著增長。其原因恰恰是中共游擊隊不間斷的破壞。

  於是我們知道1938年10月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由重視國民黨轉變為重視共產黨,此後日本在正面戰場上的放針主要在「以戰逼和」。在政治上,放棄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轉而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重點鞏固已有佔領區。在經濟上,加緊經濟掠奪,力圖「以戰養戰」。

  在改變了侵華方針后,其軍事戰略也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於政略和謀略工作。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範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佔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後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鬥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後方的抗日游擊戰。

  我們看看戰爭是實際進程。這是中共編不了的。我們不管中共自己如何說自己,只看基本事實是如何。

  1939年日軍對敵後解放區作戰使用的兵力達54萬人,占其侵華(不含東北)總兵力的62%,偽軍14.5萬人,達100%。1940年日軍對敵後解放區作戰使用的兵力47萬人,佔全部侵華日軍的58%。

  1940年10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長笠原幸雄在一次談話中認定:「華北治安的癥結就是中共」。

  1941 年至1942年,日軍更加強調集中力量打擊敵後戰場,使用其侵華兵力70%左右約40餘萬人(不含東北),對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實施「掃蕩」、「清鄉」,企圖消滅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兩年間,日軍對敵後解放區進行了數千人兵力的「掃蕩」共1322次,1萬人至7萬人兵力的「掃蕩」27次,且「掃蕩」持續時間逐漸延長。

  到1943年冬美英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轉入戰略反攻時,敵後戰場還抗擊占侵華日軍的58%,約35萬人(不包括東北,東北抗聯已經被壓縮到了蘇聯邊界附近),偽軍的90%,約73.5萬人。

  1944 年在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一號作戰)中,正面戰場全線大潰敗,丟失了豫、湘、桂等省大部和洛陽、長沙、桂林等146個大小城市。此役中國損兵60 萬~70萬,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而同時而華中、華北、華南敵後戰場卻有顯著擴大,並將日偽軍進一步壓縮到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曾寫道:「中國抗戰後期,蔣介石的權力僅限於西南一隅,……長江以北連『中央政府』(即指國民黨政府)的影子也沒有。假如我們讓日本人立即放下他們的武器,那麼,整個中國就會被共產黨奪過去」。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也曾指出:「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游擊隊控制著華北的鄉村,日軍勢力所及只能是鐵路線和大城市。」(小戴維・佐克、羅賓・海厄姆著《簡明戰爭史》,第300-301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而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華北治安戰》中描述:「為了適應大東亞決戰的要求,迅速消滅中共勢力,乃是當前急務」。

  同時,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中描述當時的情況說:到1940年後,「日軍的作戰完全以消滅解放區和『掃蕩』共產軍為目標了」。

  而1941年初至1945年9月,長達四年多的時間裡,除1944年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作了一次帶戰略性的進攻(一號作戰)外,正面戰場只進行了八次規模有限的局部性進攻。

  我個人的解讀是,如果不存在正面戰場的牽制,我們的抗戰將付出比現在多十倍不止的代價;如果不存在敵後戰場,我們的抗戰將不能獨立堅持下來。這是一個大國而同時又是弱國當時必然的選擇與局面。不然,我們還能怎麼樣?!其實蔣百里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更不要講毛澤東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93

帖子

37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4
自由行走的話 發表於 2012-10-11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自由行走的話 於 2012-10-11 04:16 編輯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0 19:19
既然蔣介石的「論持久戰」的理論主要是歸功於近代著名戰略家蔣百里,那麼結尾一段可以寫成:

[現在有人 ...


這個把蔣百里也扯進來的說法不妥。「持久戰」之說出自蔣百里的說法只有學術意義,而毛澤東和蔣介石分別是中共和國民兩黨的最高軍事統帥,負責各自統領的軍隊對「持久戰」的實施(implementation),與蔣百里沒有可比性。況且毛澤東的小冊子是《持久戰》,前面有一個「」字,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是對中共實施「持久戰」的動員。文中說:
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
哪裡有要原創「持久戰」之說的意思?最多是當下所謂的「引用不規範」,用「很多人都說」把原創給一筆帶過了。

蔣介石在1937年12月16日《我軍退出南京告全國國民書》中有:
且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
是對國軍退出南京的解釋,與「」沒有關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18:17 | 顯示全部樓層
單說「持久戰」這個名詞,毛澤東不是唯一者也不第一個。

但是毛澤東的持久戰是進攻,是用時間換空間,是全面地武裝民眾,這就是第一個了。游擊隊擴展根據地,是深入敵後,是進入日本佔領區,把日本佔領區變成根據地,把日本佔領區的民眾武裝起來成為抗日戰士。這是進攻,是進攻的戰略,積極主動的戰略。

而其他人如蔣介石蔣百里的持久戰,是利用廣大空間後退,以換取時間。這是退卻保守的。

所以,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93

帖子

37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4
自由行走的話 發表於 2012-10-11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05:17
單說「持久戰」這個名詞,毛澤東不是唯一者也不第一個。

但是毛澤東的持久戰是進攻,是用時間換空間,是全 ...

樓主指出「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的差別非常重要,同時背景一定要講清楚。

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持久戰」的說法——「很多人都說」,我們知道當時「持久戰」是廣泛共識,毛澤東把這種共識具體地實施,並且成為成功的抗日戰略,這就足夠了。這就好像曾經有人提出智能手機的構想,然後有人說他要投資智能手機(可是資金都陷在緬玉生意里了),最後有人在車庫裡把iPhone做出來了。在這三類人之間有什麼好比較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zjd713 發表於 2012-10-12 01:15 | 顯示全部樓層
自由行走的話 發表於 2012-10-11 01:12
這個把蔣百里也扯進來的說法不妥。「持久戰」之說出自蔣百里的說法只有學術意義,而毛澤東和蔣介石分別是 ...

這不是什麼論不論的問題,如果能靜下心來對抗戰整體過程,各大戰役次序、態勢做一下分析就可得出結論,這裡真正對此了解的人不是太多,我以前也是如此。

這裡沒有磨滅GCD抗戰功績的意思,但是只是提醒大家注意GMD在抗戰中整體上起到的主導作用,從整個抗戰史來看,應該說蔣介石的戰略還是成功的,從部分戰役來看,有成功有失敗,就其原因比較複雜,除了在裝備、單兵素質上的顯著差異外,另一個重要點在於蔣統一全國的時間較短,地方武裝、軍閥和中央軍之間的存在的矛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2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自由行走的話 發表於 2012-10-11 21:23
樓主指出「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的差別非常重要,同時背景一定要講清楚。

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 ...

「毛澤東把這種共識具體地實施,」
--- 你顯然沒有理解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的差別所在。毛澤東不是把「把這種共識具體地實施」。毛澤東的持久戰是他的獨創,不是蔣介石蔣百里的,也不是林彪彭德懷的。在毛澤東最初推行他的戰略時,還不是共識。不但不是全民共識,連中共黨內的共識都不是。

毛澤東提出了他獨特的戰略,推動和領導了這個戰略的具體實施,並且取得了勝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2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zjd713 發表於 2012-10-12 01:15
這不是什麼論不論的問題,如果能靜下心來對抗戰整體過程,各大戰役次序、態勢做一下分析就可得出結論,這 ...

分析一下能得到什麼結論呢?本人的看法就是蔣介石軍事能力差了點。國軍在手,卻只會防守。全部的「會戰」,其實都是「會守」。如果蔣介石懂得兵勢如水的道理,懂得走為上,懂得避實就虛迂迴包抄,整個戰爭的進程將完全不同。

蔣介石領導著國軍,在抗戰初期確實起著主導作用。但是蔣介石在戰略上落了下風。隨著戰爭進程的演變,毛澤東帶著中共軍隊和根據地,逐漸成了中國抗日的主導。

我這裡也沒有磨滅蔣介石和國軍抗戰功績的意思。蔣介石堅持抗戰的決心還是了不起的,堅持抗戰的作用也是不能否認的--如果他也曲線了,那還是很麻煩的。這裡我主要是肯定毛澤東的功績,並且駁斥那些利用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來貶低毛澤東的抗戰貢獻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93

帖子

37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4
自由行走的話 發表於 2012-10-16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1 18:52
「毛澤東把這種共識具體地實施,」
--- 你顯然沒有理解此持久戰非彼持久戰的差別所在。毛澤東不是把「把 ...

你顯然沒有理解「實施」(implementation)的意思。一場成功實施的革命,與呼喚革命的口號相比當然是獨創,基本沒有相同之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0-19 21:55 | 顯示全部樓層
自由行走的話 發表於 2012-10-16 16:00
你顯然沒有理解「實施」(implementation)的意思。一場成功實施的革命,與呼喚革命的口號相比當然是獨創 ...

我說的是毛澤東的持久戰是他的獨創而不是和蔣的共識。毛澤東當然實施了他的戰略。但是毛澤東的持久戰是進攻的戰略,蔣介石的持久戰是退守的戰略。兩者名字相同,但並不相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4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樓主| 辛陸 發表於 2012-11-18 04:10 | 顯示全部樓層
自己頂一下,讓反毛糊塗蛋們看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2295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720
閑雲野鶴一忽悠 發表於 2013-5-31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談不上反還是擁,建議動動腦子,學一點起碼的軍事常識,沒有正面戰場上的大兵團消耗,那些個師團,旅團就會在所謂的敵後開闢正面戰場。人不能撿到便宜還賣乖,那樣喪良心,缺德。
寵辱不驚  閑書亭前花開花落 ;  去留隨意  靜展天邊雲捲雲舒 ;
風做雨搖籃       云為鶴故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