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時報》:中國將在20年內主導世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紐約時報》:中國將在20年內主導世界?
作者:紐約時報|來源:文摘|日期:2012-07-09 20:17:11

美國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在新著《大預測》中預測,2030年中國的比重接近全球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相當於1950年的美國;而美國將只佔12%,僅為中國的一半。換句話說,二十年後兩國的經濟地位不僅是伯仲之間的變化,而且中國會取得絕對的經濟優勢。

如果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歷史將會展現怎樣的情景?斯坦福大學教授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曾在其著作《西方為何統治至今》中虛構了這樣一段歷史——19世紀中葉,中國炮艦駛入泰晤士河,英國女王乞求向中國進貢,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被迫出使清廷。事實當然與此截然相反:英軍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沉痛打擊了中國。

如果說可能發生的歷史已如逝水東去,將要到來的歷史還是未定之數。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美國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在新著《大預測》中即構想了2021年中國主導全球經濟的一幕。那時中國已經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大份額的投票權。為了緩解美國面臨的經濟危機,新任總統不得不與該組織的中國總裁簽下一份協議,在緊急融資三萬億美元的同時,承諾美國將遵循一系列限制條款。薩氏以史家的口吻總結道:「世界主導權的交接儀式業已完成。」

《大預測》英文名為「Eclipse: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天蝕:生活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陰影下)」,中文版在2012年5月出版。在英文版的封面上,奧巴馬總統與胡錦濤主席握手言歡,只不過前者上身前傾三十度,似乎對後者甚為恭敬。薩氏在此書中預測了中美未來二十年,即2030年之前的經濟走勢。據他按照購買力平價推測,2030年中國的比重接近全球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相當於1950年的美國;而美國將只佔12%,僅為中國的一半。換句話說,二十年後兩國的經濟地位不僅是伯仲之間的變化,而且中國會取得絕對的經濟優勢。即使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跌至4.9%,這一預測也不會發生性質上的變化。

薩氏在書中舉出決定經濟表現的六大因素:整體資源、軍事實力、財政實力、外部融資、貿易和貨幣。他在自己構建的「經濟主導指數」中只保留了資源、貿易和外部融資,並認為其餘因素很大程度上由這三項決定。儘管承認軍事實力構成經濟實力的主導因素,他還是以大師的口吻談到:「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或是支撐起二者的,則是經濟。」薩氏同時也強調了經濟力量的政治影響力——經濟不僅為其他權力提供基礎,本身也是一種具有強大獎懲功能的權力。比如,2020年中國的進口額將達到美國的一倍半,那時中國就能夠通過市場准入左右自己的貿易夥伴。

蘇伊士運河事件發生后,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曾以報復的口氣預言:「英國(在蘇伊士)的行動是一個日漸衰落的強國所做的最後喘息……也許在兩百年之內,美國也會知道當時我們的感受。」

當時美國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它擊敗了兇狠的對手納粹德國,也從老友英國手中完成了權力交接。之後半個世紀,蘇聯在冷戰中被美國拖垮,日本在復興過後也陷於停滯。即便中國和印度兩個東方巨人逐漸蘇醒,山姆大叔難道不會像以前那樣成功應對下一個挑戰者?

幾年前,我曾和一位作家朋友討論過中美關係。他不太相信國外關於中國的樂觀預測,並認為那是西方人「生於憂患」的自我警醒。這的確符合美國學者的自我表述,如美國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所說:「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美國的歷史是一段自我否定的歷史——一段充滿恐懼和憂慮的歷史。」

然而,麥克米倫的預言也許會早些到來。歷史並不會簡單重複自身,美國的每個挑戰者都有其自身特點。不同於德國、日本和蘇聯,中國擁有比美國大三倍的人口規模。人口眾多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發展的阻礙因素,可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條件下,人口也可以轉化為國力優勢。簡單的計算告訴我們,只要中國的人均產值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前者的經濟總量就會大於後者。薩氏甚至聲稱,就購買力平價而言,中國在2010年已經成為最大的經濟體。

一大幫窮人聚在一起,僅僅因為他們的收入總和超過一小幫富人,就意味著前者主導天下嗎?

與之前的世界強權相比,薩氏也承認中國崛起后的一大特徵是「超級而不富裕」,這意味著政府不得不將更多資源用於治安扶貧等國內事務,而少用于軍事和外交支出,更缺乏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軟實力。可作者為了強調該書主旨,立即想當然地寫下一句:「……2030年,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同樣可以獲取內部凝聚力、為外部目標調配資源的能力,以及創造值得效仿的民族價值觀和理念。」這種美好願景令國內讀者欣慰,卻表明作者對中國的解讀僅停留在紙面上。

《華爾街日報》稱薩氏為「全球一流經濟學家」,他自然對宏觀統計數字了如指掌,卻也容易被這些數字所蒙弊。經濟規模的確重要,可還不足以取得主導地位。產業結構、技術優勢、戰略資源的控制力等因素,都影響著一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薩氏富有洞見地指出,窮國可利用的知識並不因富國增長放慢而減少,比如中國可以持續引進發達國家的現有技術。然而隨著趕超差距縮小,中國企業將逐漸由西方企業的合作者轉為競爭者,後者也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國的技術進步未必會像薩氏想象得那樣「很容易傳播和趕超」。就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而論,中美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然而中國的科技人員依然追隨著西方的前沿研究。除非美國像納粹德國那樣驅逐大批科學家,中國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成為全球科技中心。

即使中國取得經濟主導權,也不必然會擁有美國式的全面霸權。經濟實力是否轉化為軍事實力,取決於一國的戰略謀划和組織效能。當年荷蘭人身為「海上馬車夫」,富裕程度冠絕歐洲,可還是被英國人搶走手上的生意。在意識形態領域,所謂的「中國模式」尚不足以與西方的發展模式相抗衡。提出「歷史終結論」的美國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指出,前者只適用於儒教文化影響下的東亞國家,絕非四海皆準的普適價值。如果說大國崛起憑藉「王霸道雜之」,那麼中國的經濟規模僅為兩者提供了必要條件,還不足以捍動美國。

《大預測》以濃重的哀傷筆調描繪了美國未來的衰落態勢。可正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為中國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也很難想象中國主導世界之日,即是這一秩序終結之時。中國也許會取代美國,成為地球上的第一強國。那時希望它並不僅僅完成一次權力交接,而會將人類文明推向全新的繁榮時代。這是筆者更樂於作出的「大預測」。
釣魚島是中國的!小鬼子挑釁就堅決消滅它!
作爲一個國家,日本從各方面來説都是禽獸,必須以對待畜牲的方式對待它!

共匪、五毛、貪官、老憤 - 泰山石敢當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11
沙發
11nn93n9 發表於 2012-8-19 21:47 | 只看該作者
如果共產黨在繼續喪失國人的信任,二十年後,中國是否會亂都不一定呢。如今,倒薄都已經搞得風聲鶴唳了。已經沒有了的是當年人民對黨和領袖的絕對的信任。
現在的共產黨,是在吃毛澤東時代建立的人民信任的基礎的紅利。如果領導們都大撈特撈,如果賣官買官繼續盛行,人民還憑什麼相信共產黨呢?沒有這種信任,政權就是個沙灘上的城堡。看看目前中國的財富分佈的狀況就知道了。 官僚家庭有多少財富,平民百姓佔百分之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泰山石敢當 發表於 2012-8-20 05:36 | 只看該作者
11nn93n9 發表於 2012-8-19 21:47
如果共產黨在繼續喪失國人的信任,二十年後,中國是否會亂都不一定呢。如今,倒薄都已經搞得風聲鶴唳了。已 ...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此類妄言,章家敦之流二十年前早已兜售,可惜仍然流於妄言,不值一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8: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