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奶粉」的背後是「集體作惡」

[複製鏈接]

320

主題

426

帖子

716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壑 發表於 2012-7-25 1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絕不是第一次聽說要整頓整個食品行業,也不是第二次耳聞政府要問責監管人員,亦不是第三次看到名牌奶粉集體淪陷,更不是第四次看到媒體這樣絕望而無奈報道。現實仍然一如繼往:無論百姓如何呼天搶地,「問題奶粉」仍然層出不窮;無論個體公民如何發聲,總找不到誰來為此背負責任。所以,7月20日,廣州公布奶粉品牌「黑榜」后,很多人除了再一次叮囑自家骨肉小心飲食外,已經失去憤怒的力量。而被公布的光明乳業,竟然可以「談笑自若」稱問題產品只限廣州市場,另一品牌南山奶粉更是超乎尋常的冷靜:我們仍在正常銷售。個體已經麻木,監管完全僵化,生產者臉如城牆,執法者漠然處之,這就是社會對「問題奶粉」的基本態度。
  如果將「劣質奶粉」置於當前社會誠信萎縮、市場偽劣商品泛濫的大背景下,「適度劣質」好像也「理所當然」,但這樣多民族品牌「共同犯罪」的確讓人難以忍受,奶粉不是一般商品,奶粉侵害的是最脆弱的寶寶生命,「問題奶粉」已經不僅僅是涉及政治體制問題、商業倫理問題、自由市場問題、法律執行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民族的底線,甚至是一個人的底線問題。從這個層面來講,不能把責任全推給管理部門,也不要把問題全歸咎於某位領導,更不必把所有罪孽都推向原罪的體制,太多人在裡面扮演「兇徒」角色,只是罪孽大小不同而已。正因為很多人間接助紂為虐,更多直接兇手不以為恥,才會在每一次事件過後,同樣惡劣的事件仍會捲土重來。因為每次處理都是裝模作樣割掉了表面上的幾顆「毒草」,而流著骯髒齷齪血脈的土壤仍然還在。那到底誰在作惡,整個社會又該如何自我反思?
  「問題奶粉」的首惡的就是被扭曲的價值觀,以經濟為第一要義,以金錢為第一準則,完全沒有其它任何價值,談不上人文關愛,更遑論精神信仰。社會已無善惡之分,又無義利之辨,金錢是唯一的身份標杆。因為沒有信仰則沒有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則無敬畏,因為沒有敬畏則肆意為惡。每個人都秉承「只要我死後,管它洪水滔天」信念,而執法者又不能在細節上及時更正,所以才會為了利益連自己後代也不放過,相互投毒,易糞相食,每個人都參與其中,而又指責對方犯罪。但「社會」是一個虛擬概念,「法不責眾」更讓程序無法操作,反思是需要的,但不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手段,要解決「問題奶粉」問題,就要鎖定以下這些群體。
  「問題奶粉」的第一責任人是政府相關管理與執法部門。由於中國市場經濟尚不健全,食品行業的政策制訂、具體管理、部門執法、事後監督都由「萬能政府」來承擔,相關管理部門只是努力從中獲得利益,卻不能承擔相應責任,有的甚至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由於沒有相互制衡的監督部門,更無健全的問責機制。連三鹿奶粉這樣荼毒萬千嬰兒的惡性事件,也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食品出現問題,管理部門不是想著去追究責任,而是利用公權力想方設法封鎖「負面」信息,有的甚至打著「保護民族企業」口號轉移注意力,以為這樣可以矇混過關,卻不知道「最大的負面」就是「不能報道負面」,最後敗壞整個民族品牌信譽,最終自絕於市場,愚昧至極。當然有些管理部門不是因為智商低,而是因為利益牽絆,從中獲取個人利益,是典型的公權力犯罪,混賬至極。食品行業的管理者,不作為就是犯罪,從中獲取個人私利更是罪大惡極,如果因為奶粉問題而讓嬰兒有任何損傷,這些管理者必須以更高代價的賠償。
  「問題奶粉」的直接犯罪者是生產企業。雖然「實體產業」在中國生存步履艱難,但這不是「企業作惡」的借口;雖然不認為「企業必須流著道德的血液」,但這不代表企業就沒有自己的行業底線;雖然對政府管理部門說法保持質疑,但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劉兆彬談到「食品安全是大家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企業應承擔第一責任,因為食品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監管出來的」並非一點道理都沒有。在現階段,當法制還不能對食品企業的安全生成形成有效威懾時,企業責任更不能丟。如果企業犯下了罪孽,就應該讓這家企業死亡。而不是採取什麼救助措施。
  「問題奶粉」的幫凶包括一線的生產員工。完全理解,每個人都有追求生存的權利,也承認找一份工作並不容易……但當你處於生產的第一線時,別說自己什麼都不明白,你是非常清楚你自己做了什麼的,如果你牽挂家裡嗷嗷待哺的幼兒,那你又如何在嬰兒原料里下得了手。老實說可以給一線生產員工找出一千個辯護理由,但「人之所以為人」也必須有自己的個人底線。可能你並沒有圖財,但的確是在害命,而且不是一個人,謀殺的是這個民族的未來。
  具體懲罰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是不太可能的,但對「集體作惡」並非就毫無辦法,任何涉案的個體罪犯必須被追究。就像當年的德國納粹,也許作為個人,每一個「蓋世太保」也可能是受害者,但作為一個具體殺過人的人,就是過了60年也一直在被追捕。只有這樣,才能在形成現實的良性互動,完成對惡劣制度的反轉。關於食品安全,從民族性的反思,到體制性的變革,我們已經思考得太多,現在最緊要的,除了加強市場監管、監測食品安全、重建商業道德之外,就是對相關管理領導、生產企業負責人、一線員工個人直接法辦。絕不能像現在這樣,「黑榜」有名不但不思悔改,還囂張自稱「我們仍在正常銷售」。一定要每個管理者,每個企業,每個個人明白:就算是「集體作惡」,你也必將受到懲處。否則,你肯定會第N次聽說要整頓整個食品行業,第N+1次耳聞政府要問責監管人員,第N+3次看到名牌奶粉集體淪陷,第N+4次看到媒體這樣絕望而無奈報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