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哲學超前西方哲學例子之三:最早的辯證法

[複製鏈接]

15

主題

96

帖子

11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太湖散人 發表於 2012-7-13 2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太湖散人 於 2012-7-13 22:38 編輯

一說起辯證法,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聯想起黑格爾和馬克思。一個是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先驅,一個為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泰斗。
其實,道家早就有辯證的思想。以下是莊子有一次解答弟子關於辯論問題的妙答,盡顯辯證法之精髓!

[]

逞能辯論,終於徒勞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也。那我們請誰來訂正呢?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判,既與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我相同了,怎能判決呢?請意見與我你都不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斷定你我究竟誰是誰非呢?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麼我與你與人都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再又靠誰來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惱,問:「那怎麼對待是非問題呢?」莊子道:「事物皆有兩面。從彼方面看,無不是彼,從此方面看,無不是此。自彼方看問題看不清楚,自此方看問題則很明白。故彼出於此,因彼而有此,彼此並生也。既然這樣,那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聖人不拘泥於是非之途,而明照於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嗎?果真無彼此嗎?如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彼此不對立而互為偶,則道存於其中了。這就叫道樞。執道樞而立於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以道言之,是無定是,非無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執我見,則無是非之說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稱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此,粗與細,丑與美,正與斜,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有曠達者知通為一!」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沙發
sousuo 發表於 2012-7-14 10:41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吃虧就吃虧在只有精髓而沒有理論架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3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7-15 06: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2-7-15 06:56 編輯

            辯證法有三大規律:一是對立統一規律,二是質量互變規律,三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

    通觀《道德經》全文,感知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道德經》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十分明確的指出,天下都知道美好的是美好的時候,也就產生了醜惡的觀念;都知道良善的是良善的時候,就產生不善的觀念。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恆也。」老子十分明確的指出, 有和無,相互生成;困難和容易,彼此相成就;長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大聲和細音,彼此諧和;前和后,相互順從,這些都是永遠不變的。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十分明確的指出,將要收斂的,必然姑且擴張之;將要削弱的,必然姑且強盛之;將要廢除的,必然姑且振興之;將要奪取的,必然姑且給予之。

   《道德經》中,充分的展示了,老子辯證的邏輯力量,全面的展示了,老子哲學思想上的辯證法的思想。例如:大小、長短、多少、前後、高低、遠近、輕重、黑白、寒熱、正反、美醜、善惡、禍福、吉凶、興廢、進退、有無、主客、巧拙、貴賤、貧富、剛柔……等等。

   《道德經》較系統地揭示出客觀事物的矛盾性,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的矛盾普遍性;說明了,任何客觀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關係。整部《道德經》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的問題,充分的反映了《道德經》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刻認識。

     其實道德經里還有很多辯證的思想。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可以看出,中國的老子才是辯證法的始祖。

(摘自網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4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2-7-16 1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63

帖子

30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01
5
w2y4 發表於 2012-7-17 10:07 | 只看該作者
有道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74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6
bottleempty 發表於 2012-8-9 01:17 | 只看該作者
sousuo 發表於 2012-7-14 10:41
我們吃虧就吃虧在只有精髓而沒有理論架構。

因為中國文化貴得兔忘蹄,不貴買櫝還珠
要講體系,易經體系最大最精,但也還是概括性的,不是西式的龐大周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

主題

104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7
維克多 發表於 2014-12-8 13:1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國學博大精深後人一定不要荒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1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