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媽媽」竟有四成是單身

[複製鏈接]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2-7-7 09: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 青帝 張紅超 發自芝加哥、北京

  有人說,36歲的納迪婭·蘇萊曼是個瘋狂的單身媽媽。三年前,這個美國女人一口氣生下了八個孩子,成為媒體聚光燈下的「八胞胎媽媽」(octomom)。可有誰知道,在頂著所謂「名人」的光環下,身為單身媽媽的納迪婭,日子並不好過。三年後的今天,為了生計,仍舊單身的納迪婭不惜寬衣解帶,成為成人電影中的女主角。而生活拮据似乎是大部分美國單身媽媽都面臨的問題。

  從「八胞胎媽媽」到成人片主角

  來自美國加州的納迪婭·蘇萊曼是近幾年美國比較知名的單身媽媽。2009年1月,納迪婭通過試管受精的方式一舉產下了八胞胎。讓人吃驚的是,她在此之前已經用同樣的方式先後生下了6個小孩。

  納迪婭曾有過一次婚姻經歷,但2000年夫妻二人便分手了。離婚後一直單身的納迪婭,失業領著救濟金。在八胞胎的消息被外界知曉以前,她和母親還有6個孩子一直住在一棟三居室的小房子里。財產登記顯示她的房子已經被抵押,而且應該在2009年5月進行拍賣。2010年3月,有報道稱她在拉哈布拉的房子正面臨著喪失抵押贖回權的境地。今年4月,納迪婭向奧蘭治郡高等法院提交了個人破產申請,聲稱個人資產只有5萬美元,但負債已達100萬美元。

  一度,隨著一些照片公諸於眾,更多人開始質疑她養育孩子的能力。照片上,她的家裡看起來很亂,牆上滿是塗鴉,一幅破敗景象。她也因此受到了警方的嚴密審查。人們開始懷疑她是不是為了賺取救濟金所以有意採取試管受精的方式多生孩子。一時之間人們紛紛質疑納迪婭的做法,有人憤怒,有人不解,更多的人為了她的孩子擔憂。但納迪婭則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在媒體上拋頭露面,整容拍真人秀,簡直成了和好萊塢明星一般眾人皆知的「名流」,到處有狗仔隊跟拍,可謂掙足了眼球。

  不過,觀眾對這種花邊新聞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且理智的人們也呼籲關注她實際上是變相鼓勵這種行為。很快,納迪婭的「明星夢」就破碎了,只好繼續吃社會救濟金。為了掙錢,她把目光轉向了色情業,不惜寬衣解帶。今年3月,她已經為一家英國雜誌拍攝了裸體照片。據報道,今年7月份她將在佛羅里達西棕櫚灘的一傢俱樂部進行脫衣舞現場表演。

  不僅如此,就在上個月,她已和一家名為「邪惡影像」(WickedPictures)的成人電影公司簽約,該公司也正是看中了她是多胞胎母親這一噱頭。據美國《赫芬頓郵報》稱,她的首部成人電影有可能在本月登台亮相。而目前,她身穿比基尼搔首弄姿的撩人照片已經在臉譜網站上公布。據《福布斯》雜誌估計,跳脫衣舞加上拍成人電影,可為納迪婭帶來兩萬美元的收入。

  雖然納迪婭口口聲聲稱這麼做都是為了養孩子,但同情她的人很少。納迪婭本人現在也後悔生了這麼多孩子。在2011年6月的一次採訪中,納迪婭曾說:「如果沒有孩子,我現在正讀博士呢。」

  單身母親已成美國社會災難

  作為單身母親,納迪婭·蘇萊曼顯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不過,單身媽媽在美國並不鮮見,甚至很普遍。

  美國的單身母親浪潮始於上世紀60年代,是受美國社會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各種社會風潮的影響。女權主義首當其衝,婦女走出家庭,要求與男性同工同酬,不需要百分百倚靠男性生活,從而有了獨自撫養孩子的自信和經濟條件。同時,性解放造成了社會對於婚外產子越來越寬容。再者,個人主義盛行及人口遷移頻繁等,也造成了傳統家庭的逐漸解體。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6月3日報道,1965年,全美只有7%的孩子出生時他們的母親沒有結婚。但這個數字在過去幾十年裡快速上升。如今,41%的母親在孩子出生時是未婚或離異。30歲以下的母親中,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53%。

  儘管在其他西方國家未婚生育也是被接受的,但那些國家的人們想的是兩個人要形成一種穩定的關係,他們長期住在一起並共同撫養兒女,即使沒有了婚姻的形式,至少具有婚姻的實質。正如研究家庭的美國學者安德魯·切爾林在他的著作《婚姻圍城》中寫道:「在歐洲,像法國、瑞典和德國西部等一些地方,相關比例的數值只有美國的一半,甚至更低。」這種沒有父親只有母親帶著孩子一起生活的單身母親現象,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大特色。

  很難保證後代不重蹈覆轍

  雖然可能會有女權主義者爭辯說單身媽媽現象是女性解放的一種表現,但單身媽媽自身其實並不瀟洒,她們的生活要比雙親家庭的媽媽貧苦得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美國最近的人口普查表明,結婚有孩子的夫婦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只佔8.8%,可單身媽媽家庭中貧困的比例竟然高達40%。這些數據說明,單身媽媽家庭至少在經濟上是非常不成功的。

  從納迪婭身上,我們看到了美國單身母親最容易遭遇的一個最直觀、最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經濟拮据。然而,她們對自己、孩子、家庭和社會造成的那些間接的、長期的、隱密的消極影響,則不是那麼容易覺察。

  在這個教育越來越重要的時代,年輕的單身媽媽被幼子所困,放棄了許多學習晉陞的機會,將來的職業道路自然大受影響,也就很難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當然,金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可數據表示,在單親媽媽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比在雙親完整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從高中和大學輟學,染上毒癮,抑鬱,或者在還未成年時就懷孕。

  筆者的一位中年朋友卡倫一家就是典型例子。卡倫17歲時奉子成婚,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一度非常僵,離家出走。她本來在一所護士學校就讀,但因為忙於照顧自己的小家庭而無法畢業,幾十年來只能做不需要文憑的低收入的工作,造成一直以來生活拮据。

  大女兒成年後遠走國外,與卡倫很少聯繫。卡倫與前夫離婚後再婚並生下兩個女兒,二女兒在20歲不到接連與不同的男子生下了兩個孩子,成了單身媽媽,卡倫不得不幫忙照顧這兩個孫兒。她對聰明乖巧的小女兒一直寄予厚望,期待她能大學畢業成為藥劑師,不曾想,小女兒也在18歲時懷上了男友的孩子,匆匆忙忙舉行了婚禮。兩位女兒都走了母親的老路,卡倫感到十分無奈,這條路有多麼荊棘遍布,她心裡最清楚。

  折射美國社會底層的掙扎

  不可否認,並不是所有的單身媽媽都是自願選擇這條路的。一些女性遇人不淑,丈夫或男友奉行家庭暴力,或者酗酒吸毒,或者不願意承擔家庭責任,女方意外懷孕后出於各種原因不願或不能墮胎。這樣成為了單身媽媽,的確情非得已。可現實社會中,單身媽媽並不一定會得到大眾的同情,不僅如此還被冠以「福利皇后」的惡名。

  因為按照美國的福利制度,收入低的單身媽媽會得到救濟金。許多人認為她們要社會承擔她們未婚生子的選擇,是不負責任和自私地濫用福利制度。一些人批評說,福利制度對於這些家庭脫貧幫不上多少忙,反而使人懶惰,政府的救濟金使這些人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和能力。許多保守派的政治家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都認為,救濟金救了一時,卻造成了長期的問題,應該大幅度削減派發。就連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時,也曾為自己當州議員時幫助降低領取救濟金的人數的政績而吹噓。1996年,柯林頓政府改革了從上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時期一路沿襲下來的美國福利制度,終結了給單身媽媽不限時長的現金補助。

  實際上,即使有社會救濟,單身媽媽的日子也不好過。筆者的一位朋友在某州政府福利署工作,由於工作關係,她接觸了許多單身媽媽。據這位朋友介紹,她們每月大約能領到350美元現金及250美元左右的食品券,能保障一家不餓肚子。可是這點錢在稍微大點的城市裡連房租也付不起,更別說擁有對外出工作至關重要的汽車了,她們只能租住政府補貼的低收入公寓,這些公寓最低的僅需每月50美元租金。

  最近幾年的經濟衰退,導致許多州大砍福利開支,一些州只給單身媽媽發5年甚至區區兩年的救濟金。超過半數州要求申請人必須工作,但這樣一來沒有家庭其他成員幫忙的單身媽媽還得用救濟金去支付孩子上託兒所或者請保姆的費用。失去救濟金的一些單身媽媽走投無路,不得不忍飢挨餓,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偷竊或者銷贓,又比如轉賣食品券。有些人被迫與暴力虐待她們的孩子父親重新生活到一起。

  脫離這種倚賴社會救濟金的生活狀態,必須使這些單身媽媽獲得職業培訓而能自力更生,當然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些州給救濟金領取人分派工作,可都是一些清潔、澆花之類的完全不需要技能的工作,對於這些人在職業道路上的成長毫無益處。有些州甚至不允許救濟金領取人讀大學,單身媽媽靠教育走出貧窮的路子也就堵住了。有的人提出,應該學習其他國家比如巴西和墨西哥,實施有條件的經濟援助,要求單身媽媽必須保證孩子們上學,並由國家給孩子們提供醫療保險。這些舉措至少能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而不至於使悲劇重演。

  其實,單身媽媽的困境反映的是整個美國社會的底層人民的掙扎。許多人相信,要改善她們的境況,政府必須要制定最低工資的底線,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要求僱主讓有孩子的人們享受照顧家庭的帶薪假期,讓幼兒園和大學學費更合理甚至提供免費的兒童保育。可是這一系列的措施,每一項都是個爭議不斷的政治炸彈,獲得共識已是困難重重,實施起來更加需要長期而不懈的努力。

20

主題

3977

帖子

322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egistered User

Rank: 4

積分
3227
沙發
我愛月季 發表於 2012-7-9 05:27 | 只看該作者
美國教育不是一直信奉讓孩子獨立自主嗎?這就是惡果之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