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學生劇增,他被要求寫一本關於毗婆舍那禪觀法要,於是趁著英國與日本交戰的空襲期間,約七個月,他完成了二冊千頁的 《The Method of Vipassana Meditation》(又稱Manual of Vipassana),但只有五分之一被譯成英文,名之《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這二冊書以親身的實修體驗將巴利經典、論書、註疏之法義講活了,它不但凝聚真實、明晰、纖細、燦爛之美,同時讓人感到安全、樸實、可靠,它沒有佛教文學的情愫,沒有林中漫步、霧裡看花的感性,沒有空中樓閣、水底撈月的論調,它是積極、直接地引導學生走入實驗室去親身印證,它像一個母親用雙手拉著幼子一步步學習走路。有一位尊者這麼評語:「讀了馬哈西尊者的著作后,我才完全確信所謂的自然本質和實相的意義(the nature & meaning of 「paramat」。」
獨立后的當時緬甸政府,為了促使上座部佛教合諧、興隆,同時為迎接三年後的2500年佛歷,決議由國家贊助 舉行「第六次佛教大結集(The Great Sixth Buddhist Council)」。有鑒於世間動亂、各國語文方言之障礎、語意流變等事實,正統南傳上座部佛教皆以巴利聖典為共同承傳。 緬甸政府指派馬哈西尊者和Nyaungyan尊者,以及二位官員陪同,到泰國、斯里蘭卡、印度、柬埔塞、越南進行商議結集大事。 此結集大會在仰光「世界和平塔」舉行,於1954年5月的滿月日開始,為期二年余,有二千五百僧人列席。 馬哈西尊者被委派擔任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質詢者(Interrogator and Examiner—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口誦和質詢經、律二藏后,緬甸政府和僧團代表複決議 於1956年7月的第二個滿月日(thesecond Waxing day of Pyatho) 開始再舉行論書和長部的聽證、結集,這是第六次大結集的特色(The rehearsing of Commentaries--Atthakatthas and Dighas--Lengthy Collection of Discourses was a peculiar feature)。
「二千多年的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人類生命的無常戲碼,羅馬帝國興起又衰落,古希臘的光輝成了遙遠的記憶,新興宗教常以血和火在多變的大地上寫下他們的名字,最後也只是與底比斯和巴比倫的傳說融在一起………..,在佛法弘揚的地方,佛陀的教義和修行方法,以及聖者的生活事迹、記憶,一代代地傳頌下來,先是口口相傳,然後記載在世上最浩瀚、最詳細的宗教典籍里--佛教的三藏中。」(摘錄自《舍利弗的一生》之前言 by Ven. Nyanaponika /香光書香編譯組中譯。)
一、馬哈西尊者的緬文、巴利文著作至少有七十種以上,已被英譯的也不少,諸如:《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三轉法輪經)》、《The Nature of Nibbana(涅槃)》等皆是深入實修和解脫層面的論著,但中譯版本卻尚未出現;他的弟子班迪達尊者所著的《In This Very Life(就在今生)》,西連難達尊者所著的《The 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四念處)》、《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Biography(尊者馬哈西傳)》等好書,亦尚未譯成中文,這些著作不容易翻譯可能是主要原因。 筆者才疏學淺,心有餘力不足而深切感到遺憾,唯盼中英或巴利、緬文俱佳,同時對四念處有修行者,早日將這些好書中譯,以分享廣大的中文佛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