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以為簡奧斯丁其實是英國現實主義文學黎明到來前的那顆啟明星。她塑造Jane和Bingley的目的就是用現實主義來解構這種只在人們的想象世界出現的愛情模式。她冷漠的將夢幻如天鵝絨般的愛情付之一炬,用Jane那個小市民的媽媽(Mrs. Bennet)告訴所有做夢的男同胞,任何一個楚楚可愛的美女背後,很有可能站著一個超級三八的丈母娘。她的雙眼只會打量著你的收入,腦子裡僅僅盤算的是你有多大的房子。No woman is born a bitch, yet it is the marriage, through which a bitch is born. (沒有女人生來就是三八,是婚姻讓女人變得三八)。真正經過婚姻洗禮的中年婦女們對自己女兒的關懷主要體現在,當女兒死心塌地的愛上白馬王子的時候,她們擦亮了火眼金睛,使出看家本事去考察:這王子到底是阿聯酋的,還是阿富汗的,到底是結婚之後還是王子,還是不小心又變回了青蛙,到底那白馬是BMW的,還是比亞迪的,是四輪驅動的,還是兩輪腳動的。她們總是這樣如泣如訴的告訴自己的閨女:媽當年犯的錯,你可現在千萬不能再犯了。
插播一段八卦:我大一下學期的時候,英語系適逢Drama Week,整個一周都沒有課,每個班要編導出大戲一幕,參加匯演和比賽。我們班選的正是Pride and Prejudice. 定角色的那個下午我正好沒有在班裡。最後大家一致商定讓我演Wickham。美其名曰,這樣可以讓我和兩個女同學上演對手戲。世事難料,拍戲的那周,我正好代表南京大學去參加全國辯論賽,最後是我們班另外一個男生代我演了這個角色,而在之後的歲月里,倒是真和演Elizabeth的女主角上演了一幕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這個就是造化弄人。
我們糊塗卻又感動的看著《傲慢與偏見》,感動於所有的愛情,都終成正果;糊塗於我們自己的情感應該如何是好。好似在《傲慢與偏見》中,最後的一頁充滿了幸福,甚至洋洋洒洒的文字讓我們忘記了所有愛情中的磨難與煎熬,甚至我們忘了在這本書的扉頁上的作者僅僅寫了A Lady 而不是後世那個所熟知的Jane Austen,那個冷眼看著世界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