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興四將,判若雲泥——令左宗棠低首的高幹子弟劉錡

[複製鏈接]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八飛



    《說岳全傳》橫行江湖,幾成草根版宋史。錢彩名不見經傳,僅知「約1729年前後在世」,但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萬沒想到,他夥同大才子秦檜父子、發動整個南宋國家官僚機器、傾全國智力財力加卑鄙力肆意塗改的官史,在歷史這個戰場上卻被單槍匹馬的錢彩打得一敗塗地。八飛說岳,這個浙江落魄文人夜夜站在八飛夢中仰天長笑,穿越時空,糞土當年萬千狀元高官、皇帝宰相。

    我們老百姓的宋朝就是《說岳》的宋朝,我們老百姓的抗金就是岳飛。而且只有岳飛。似乎南宋開國只有一個岳飛率領岳家軍在抗金。

    其實不確。與岳飛同時,還有很多抗金名將。

    例如吳玠。

    例如劉錡。

    劉錡(1098—1162),字信叔,六盤山德順軍(甘肅靜寧)人。劉錡出生地還有N個版本:江西都昌、江蘇金陵(南京)、福建安溪、秦州成紀(甘肅天水)等。誰不願意當英雄故里啊!甭說英雄了,2010年,為爭西門慶故里,山東陽谷、臨清和安徽黃山已經打成一片。但《辭海》從德順軍說。可為佐證的是,七百年後(清同治十年,1871),陝甘總督左宗棠西征新疆,於靜寧恭立「宋三忠廟麗牲石文」碑祭祀劉錡、吳玠和吳璘,碑文出自左宗棠之子左孝威。

    左宗棠是哪個?清朝刑部尚書(中央政法委書記)潘祖蔭曾上奏咸豐皇帝:「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左宗棠,這位「身無半文,心憂天下」,走馬西北,為中國奪回六分之一疆土的國家英雄,獨向劉錡低首。

    令左宗棠低首的劉錡是高幹子弟,為北宋滬州軍(四川瀘州)節度使劉仲武九子中的老么,其兄劉錫亦為一時名將。劉錡自小熟讀兵書,詩文皆佳,膽略過人,聲如洪鐘,箭法精熟,曾當眾一箭射穿一個水斛,拔出箭來,再一箭射進洞里去,技驚四座。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他由高俅推薦給宋徽宗擔任「閤門祗后」,宋高宗即位后「蔭補」為「閤門宣贊舍人」,實職「差遣」知岷州(甘肅岷縣)和隴右都護,率軍抗擊西夏軍隊,多有戰功。建炎三年(1129)宰相張浚到西北督軍,提拔劉錡為涇原經略使(軍區司令),兼知渭州(甘肅平涼)。第二年張浚率劉錫劉錡兄弟和吳玠吳璘兄弟等發動富平戰役,開戰後金兀朮集大軍於渭南下邽,指揮金軍用柴土填平沼澤直逼宋營,劉錡身先士卒率軍包圍金兀朮,重傷金軍大將韓常。但環慶路經略使趙哲怯戰退逃,致宋軍潰敗,劉錡因部將李彥琪降金被貶知綿州(四川綿陽),紹興四年(1134)復職,在仙人關之戰助吳玠大敗金軍,升江東路副總管,守京口(江蘇鎮江)。紹興六年(1136)名將解潛與王彥因相互攻殺雙雙被罷,宋高宗任劉錡為宿衛親軍將領,將王彥「八字軍」撥歸劉錡,只三年,被劉琦編練成精銳。

    紹興九年(1139)宋金第一次議和(紹興和議),劉錡調任東京汴梁(河南開封)副留守,率將士及家屬四萬餘人乘船北上赴任,紹興十年(1140)五月剛走到順昌(安徽阜陽),金兀朮政變后撕毀「紹興和議」,率四路大軍渡黃河南犯,直逼開封,剛上任的東京留守望風而降,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留守亦降,西京(河南洛陽)被大齊李成攻佔,金將撒離喝與金兀朮同時從河中(山西永濟)出兵直撲陝西鳳翔,僅三十多天就拿回「紹興和議」歸還的大部宋地,金兀朮率主力十餘萬直趨兩淮。

    順昌城北臨潁水,南臨淮河,扼金軍南下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劉錡率將士棄船登陸,問順昌知府陳規城裡有糧否,陳規說:「有米數萬斛(一斛為十斗)」,劉錡大喜:「有米足可戰守」,遂率軍入城。

    此時金軍前鋒已佔陳州(河南淮陽),距順昌僅三百里,城內人心惶惶。劉錡開會,有將領提議速歸江南,劉錡卻鼓勵諸將同心戮力「奮死報效國家」,說到最後厲聲大喝:「東京雖失,幸金軍至此,有城可守,為何棄之?若再敢言退者,斬!」遂令諸將分守城門,軍民總動員決戰金軍,全城民情為之一振,「男人備戰守,女人礪刀劍」。劉錡親上城牆督工,收集門板豎立城上,在城外築羊馬垣(城牆外十步的矮城牆,厚六尺,高五尺),六晝夜完工。

    劉錡去開封上任,大部分軍官包括劉錡自己都攜帶全家家眷。劉錡效「破釜沉舟」古例,下令鑿沉所有舟船,集中家眷於城內寺中,四面堆滿柴禾,派人守衛,當眾下令:「我軍戰敗就四面點火,絕不能讓她們被金軍侮辱」。

    衛國就是保家。這個行動勝過任何慷慨陳辭的動員。

    五月二十五日,金軍前鋒數千騎渡過穎水前哨順昌,被劉錡伏兵擊潰,生擒千戶阿里,審知富平戰役手下敗將韓常下寨距城30里的白沙渦,乘其立足未穩,夜遣千餘精銳劫寨,斬獲不菲,打了金軍當頭一悶棍。四天後金三路都統完顏雍(又名完顏褒,即後來的金世宗)、龍虎大王突合速與韓常引軍三萬兵臨順昌。劉錡下令大開城門,金軍疑懼不敢進,用箭亂射,都被城上門板擋住。等金軍箭盡,劉錡令強弩猛射,金兵陣形甫亂,劉錡猝然率步兵出擊,殺敵數千,溺死甚眾。六月初二,劉錡再派壯士五百夜劫金營。當夜天助劉錡,大雨傾盆,雷電四閃,宋軍只照有辮髮者(金軍留長辯)兜頭砍去,殺傷甚重,金兵驚駭,潰退十五里。劉錡復募百餘人追擊,用竹桿為武器,電閃則擊,電止藏匿,金兵初則疑神疑鬼,不敢妄動,後來實在忍不住奮起亂擊,黑暗中互相亂砍,天亮一看,積屍盈野都是金兵,只好退往老婆灣。

    聞知金軍受挫,坐鎮開封的金兀朮氣沖牛斗,索靴上馬,親率十萬大軍來援。劉錡開會,又有將領要求趁勝退軍,劉錡卻表示應乘士氣高昂再戰,因敵眾我寡,如撤退在平原遭金軍鐵騎追擊,必大敗,倒不如「背城一戰,死中求生」。

    為打好這一戰,劉錡連環五招,招招制敵。

    第一招,驕敵。他派死士曹成前去挑戰金軍,交戰時故意落馬被俘,然後向金兀朮告密說劉錡「乃太平時期邊帥之子,聲色之徒,安樂之輩,非將帥之材」。金兀朮信以為真,大喜道:「此城易破耳」,下令棄用攻城重機械鵝車和炮具,輕裝趕路,不到七天強行軍一千二百里到順昌,連營下寨,旌旗遍野。

    第二招,亂敵。金兀朮到達第二天,劉錡派耿訓向金兀朮下戰書,金兀朮大怒:「劉錡有膽跟我交戰?小小順昌城,用靴尖就可踢倒!」耿訓笑道:「太尉(劉錡)不但請戰,還諒您不敢渡河。若真敢渡河,願替貴軍搭浮橋五座,歡迎貴軍過河接戰」。金兀朮氣得發瘋:「我怕劉錡?你回去報他,休得誤約!」當夜與金軍眾將折箭為誓,定要一天之內拿下順昌。

    第三招,伏敵。就在金兀朮跟眾將折箭為誓之時,劉錡密令連夜在潁水上游及河邊水草中遍下毒藥。第二天黎明,劉錡果然在潁水築五座浮橋。金兀朮盛怒之下提兵過河,盛夏天氣酷熱,人馬皆渴,爭相飲水吃草,人病馬死。金兀朮不知中計,與韓常分攻東西兩門。

    第四招,疲敵。接戰後劉錡只派少數部隊出城迎戰,其餘部隊輪番躲在羊馬垣里養精蓄銳。這時部將都主張重點攻擊較弱的韓常,劉錡卻力主先打金兀朮,因為「兀朮一動,則余者無能為矣。」

    第五招,敗敵。日過正午,天氣炎熱,金軍漸露疲態,劉錡先遣數百人出西門攻韓常。金兀朮初見宋兵不多,只令前軍迎戰。宋將趙樽和韓直身先士卒,麾兵奮戰,身中數箭力戰不退,衝破金陣,刀斧亂下,韓常大敗,拔營北逃。金兀朮見勢上前祭出「鐵浮屠」,但劉錡早有準備,親率長槍手向前亂挑金兵鐵盔,刀斧手則執大斧隨後專砍其手,「鐵浮屠」潰敗。

    金兀朮只好使出最後一招「拐子馬」。誰知劉錡亦有所備,令士兵用竹筒遍撒煮熟的豆子,金馬低頭搶豆,宋軍乘機以大刀砍馬足,人馬皆倒,互相踐踏,殺敵五千。劉錡遠遠看見金兀朮身披白袍騎馬督陣,即傳令活捉兀朮有重賞。宋軍奮勇殺向金兀朮,親兵慌忙護其撤退,衝動本軍陣腳,被宋兵乘勢追殺,大獲全勝。金兀朮退到城西掘壕自衛,但老天再助劉錡,當晚大雨,平地水深尺余,劉錡引軍劫寨,斬殺逾萬,金兀朮立腳不住,拔營敗還開封,回去后實在氣不過,韓常以下,均遭鞭刑。

    但如此大好形勢下,宋高宗令劉錡退守鎮江,被扣在金的洪皓後來說順昌大捷后「金人震恐喪魄」,把燕京等地珍寶玉器送回,準備北撤,如宋軍乘勝追擊,「則兀朮可擒,汴京可復,而王師亟還,自失機會,良可惜也。」

    順昌之戰,劉錡戰士二萬,能出戰者僅五千,卻以少勝多,脆勝金兀朮十萬金軍,成為中華戰史上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以步制騎的著名戰例,是吳玠和尚原與仙人關大捷后的第三次大捷,也是宋軍第一次在平原地區擊敗「鐵浮屠」和「拐子馬」。金軍自認南下與宋交戰十五年,敗於吳玠,是他佔了地利,而這次敗於劉錡,才是「真以戰而敗」。

    順昌之戰名列「中興十三戰功」,劉錡獲封泰武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加授淮北宣撫判官。劉錡順昌一戰成名,但終其一生,也僅此役漂亮。宋高宗說:「順昌之勝,所謂置之死地然後生,未為善戰也。錡之所長,在於循分守節,危疑之交,能自立不變,此為可取。」宋高宗雖然昏君,但確實不是蠢豬,他對劉錡的評論頗為中肯。

    紹興十一年(1141),岳飛第四次北伐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金兀朮捲土重來攻廬州(安徽合肥)與和州(安徽和縣),劉錡、張俊和楊沂中在柘皋(安徽巢縣)大破金軍。但張俊「自在軍」趁亂縱火劫劉錡軍寨,被劉錡擒獲十餘人,全部斬首。張俊怒罵劉錡:「你敢殺頂頭上司的人。」劉錡卻不買帳,罵還說:「我殺的是劫寨賊!」就此與張俊翻臉。班師后張俊不僅未替劉錡請功,且與秦檜合謀奪了劉錡兵權,降為荊南府(湖北江陵)知府,岳飛多次說情無效。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廢帝完顏亮親統大軍六十萬南下攻宋,行前一一列舉南宋大將,皆有金將自願前往,獨問到劉錡無人應聲,完顏亮只好說:「那我自己來吧!」此時岳飛去世19年,宋高宗無人可用,只好任劉錡為江南、淮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八月,淮西大將王權不戰而逃,奉送廬州(合肥)與和州(和縣),金兵乘勢沿江而下。重病劉錡退回江南,金軍萬戶高景山催軍猛攻不舍,劉錡大怒,抱病躍馬麾軍突陣,鏖戰兩個時辰,戰馬受傷,劉錡棄馬步戰殺開一條血路,回營易馬,突出復戰,高景山猝不及防,被劉錡揮刀劈於馬下,金兵大亂撤退,但劉錡已無餘力追擊。此戰後劉錡上書辭職,但其侄劉汜不聽劉錡勸阻,強行率李橫渡江北戰,遭金軍鐵騎圍攻,幾乎全軍覆沒。

    此戰雖殺高景山,但劉錡等於完敗,名將聲譽毀於一旦,還朝後轉任閑職提舉萬壽觀,住在都亭驛養病,已是虎落平陽。第二年閏二月,投降派宰相湯思退為招待金使強迫劉錡搬到滿地糞便的破院,劉錡氣得嘔血數升而卒,謚號跟岳飛一樣為「武穆」,贈開府儀同三司。此時岳飛就義已21年。福建安溪和江西都昌七里橋皆有「劉錡將軍墓」,到底哪個是真的,至今還在爭。

    就抗金軍功而言,吳玠和劉錡均頗足稱道,但從戰略上看,他們都是防禦型將軍,守土尚可,復國不足,遑論開疆。縱觀南宋,真正的進攻型將領,僅岳飛可屈一指。岳飛一生作戰「向前、向前、向前」,混不知「防」字兒怎麼寫的,且通常「攻必克」,即使進攻不利的第三次北伐,也不能算敗仗。

    從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來看,吳玠和劉錡的貢獻當然遠遠不如岳飛。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沙發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4 | 只看該作者




    宋高宗一朝名將,除去吳玠和劉錡之外,就是「中興四將」,即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登基。當時太上皇宋徽宗、皇帝宋欽宗及所有皇親被金兵一網打盡,天下群龍無首,一大幫曹操劉備對帝位虎視眈眈。宋高宗登基時宣布是「繼」他大哥宋欽宗的「位」,強調天下還是「宋」。「南宋」是史學界為區別建都開封、至宋欽宗為止的「北宋」強行安的名字,在宋高宗眼裡,從開封到臨安,一直都是「宋」,只不過他這個風流大才子的「宋」,疆域比趙匡胤的「宋」小了五分之二而已。

    「中興」,即「宋朝中興」,而非另闢新朝。如此,誰還敢跟他爭天下?宋高宗並非政治蠢豬。他登基后打出「宋」字大旗,揚湯止沸,中華大地上方興未艾的萬千山頭一朝揚塵拜倒,兵慌馬亂中數不清的陰謀家重新統一在「宋」朝旗下。

    因此,「中興四將」應運而生。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仍藏「中興四將圖」。

    宋朝冤案良多。「中興四將」,是南宋最大的冤案。

    因為,「中興四將」,判若雲泥。



    中興四將資格最老的是劉光世,是「混資格發跡」的典型。

    劉光世(1086-1142),字平叔,保安軍人。保安軍得名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959年之後(1936),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為紀念劉志丹將軍將其改名為志丹縣,至今。經查,劉志丹跟劉光世沒親戚關係。幸好。

    劉光世跟劉錡一樣也是『蔭補」為官,其父劉延慶亦北宋名將,是宋徽宗的保信軍節度使兼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首都衛戍區騎兵副總司令)。宣和三年(1121)他隨童貫平方臘,次子劉光世已隨軍出征,後任鄜延路(陝西)馬步軍副總管。靖康之恥時他守開封北門,城破后與長子劉光國為金軍所殺,此時劉光世率兵三千正在勤王途中。靖康二年(1127)四月,河北兵馬大元帥趙構委劉光世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應天府登基后升為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首都總檢察官)。此時陝西名將王德(綽號王夜叉)歸隸劉光世。

    劉光世在「中興四將」中資歷最老,並一手創立淮西軍,但將略平常,貪污腐化,虛報軍餉,治軍不嚴,流寇叛軍紛紛歸附,因此部下軍隊最多。他與金軍有殺父之仇,卻畏金如虎,一觸即潰,連宋高宗親詔也經常陽奉陰違。建炎四年(1130)完顏昌(撻懶)攻楚州(江蘇淮安),宋高宗連下五道手詔,劉光世拒不出援。紹興元年(1131)三月,宋高宗讓劉光世改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劉光世又不奉詔,宋高宗卻在次年六月升他為兩鎮節度使。就這麼塊兒料,卻經常在宋高宗面前大言炎炎,弄得宋高宗也頗為不耐。有次他又賭咒發誓竭力報國,要在高宗功臣史上名列第一(他日史官書臣功第一),宋高宗實在忍不住了,當面搡他說:哥們兒,光嘴說不好使,得付諸行動!(卿不可徒為空言,當見之行事)。

    但是,只要說到抗金,劉光世只有一個行動:逃。

    建炎三年(1129)二月,區區500金騎進至安徽天長,宋高宗連金軍人數都沒聽清就渡長江南逃。劉光世跟他有一拚,金兵影兒都沒見便聞風潰退過江,卻被宋高宗表揚「持重」,委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后升殿前都指揮使(中央警衛團團長)。當年九月,金軍自黃州渡江,劉光世率軍南逃。

    紹興三年(1133)十月,大齊軍渡淮南犯,劉光世逃到建康(南京)。

    紹興六年(1136)七月岳飛第一次北伐,襄漢大捷打得劉豫喪魂失魄。劉豫轉身派兵三十萬渡淮攻劉光世出氣,劉光世聞風而逃,最後宋高宗以死相逼,右相兼都督張浚飛馬趕到采石磯,厲聲大喝:「若有一人一馬渡江者,斬!」劉光世才勉強留在前線,最後卻靠王德、酈瓊和楊沂中的藕塘(安徽定遠)大捷升少保,在南宋繼韓世忠之後第二個領三鎮節度使。

    劉光世外戰外行,陞官卻大大內行。建炎初年(1127)他便巨款買大太監康履為內應,當年八月劉光世部將喬仲福斬山東叛軍李昱,劉光世憑此功升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開國后首位升節度使的將軍,官銜上追平他爹。建炎三年(1129)「明受之變」他又選對了邊,升太尉、御營副使。

紹興八年(1138)冬,宋金第一次議和(紹興和議)成功,宋高宗普升天下,劉光世獲賜「和眾輔國功臣」,與張俊和韓世忠成為當時僅有的三個賜功臣號兼領三鎮節度使的大將。

    網上很有些不懂事的認為宋高宗再三提升這個逃跑將軍大傻。其實宋高宗並不傻。藉塘大捷后宰相呂頤浩和張浚再三要求罷免劉光世,宋高宗密議於趙鼎。政見始終跟張浚相左、在朝堂上鬥了一輩子的趙鼎說劉光世軍中人脈豐沛,突然罷免恐引兵變,或潰散為匪,甚至投降劉豫。被「明受之變」嚇破了苦膽的宋高宗一聽「兵變」馬上買單,立擢劉光世為護國、鎮安、保靜軍三鎮節度使。

    因此,不能說宋高宗傻。

    然而,一個臨陣永遠逃跑的將軍,卻獲三鎮節度使,宋高宗這個國君,不是昏君,又是什麼?

    劉光世抓權也很在行。建炎四年(1130)六月南宋撤消御營使,劉光世軍隊失去番號,因他是太尉,只好稱「太尉兵」。宰相們認為欠妥,遂專設御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時韓世忠和張俊還兼領浙西制置使,兩浙路安撫使劉光世不願他們在自己轄區里當官,於是上奏宋高宗,說本地頻遭兵禍,養不起這麼多官,結果宋高宗就把韓世忠和張俊的浙西制置使免了。

    紹興三年(1133)李橫北伐大敗,岳飛屢次上奏要求前去打李成和楊幺,劉光世卻在背後要求接管岳家軍離開的轄區。

    劉光世與岳飛面和心不和,除岳飛陞官太快之外,還有兩個硬梁子。

    第一個是悍將傅慶。傅慶本是衛州(河南衛輝)窯工,原隸劉光世,后改投岳飛。他恃功震主,牛皮巨盛,經常吹噓說岳飛打仗沒他玩兒不轉,總覺陞官太慢,多次向劉光世部將王德表示希望重歸劉光世。建炎四年(1130)岳家軍比試射箭,所有人都超不過150步,傅慶連發三箭,箭箭都在170步。正在傅慶牛皮哄哄之時,岳飛下令取宋高宗「宣賜」戰袍和金帶獎賞王貴戰功,傅慶借酒大鬧,焚燒戰袍,捶毀金帶。岳飛怒盛,下令將他斬首,等於掃了劉光世面子。

    第二個則是紹興七年(1137)劉光世被罷官,當時說他的部隊由岳飛接手,等於岳飛奪了他的兵權,劉光世當然銜恨不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3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4 | 只看該作者


    紹興十年(1140)五月劉錡順昌大捷,宋高宗起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讓他奧援劉錡,但此時王德不願歸隸劉光世,宋廷只能給他數千人兵馬,成為偏師。紹興十一年(1141)宋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順便也收了劉光世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劉光世死,終年54歲,謚武僖,開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中興四將中最為窩囊的這個將軍,官運亨通,壽終正寢,死在自家床上。



    中興四將中,岳飛比劉光世和張俊小17歲,比韓世忠小14歲,比吳玠小10歲,就連最年輕的劉錡也大岳飛5歲。因此在這一撥兒名將中,岳飛是地道的小字輩。建炎元年(1127)趙構稱帝,24歲岳飛前去投效,也就是個班排長,那時劉光世、韓世忠和張俊都已是南宋開國大將和戰區統帥。但紹興六年(1137)岳飛已官拜太尉、宣撫使(省委書記兼大軍區司令)兼營田使(新疆農墾兵團司令)。太尉是宋朝武將最高頭銜,宣撫使是僅次於宰相的實職「差遣」,位高權重。不過十年光景,岳飛一飛衝天,就官階而言儼然同僚,就戰功、「聖眷」、軍威和發展潛力,已漸露一騎絕塵之勢,讓其他中興三將頗感咄咄逼人。岳飛「自列校拔起」,幾乎每次提拔都是「超升」:

    紹興元年(1131)十月,因功由正七品超升從五品遙郡觀察使。

    紹興三年(1133)九月,第二次朝見宋高宗,由從五品超升正四品鎮南軍承宣使。

    紹興四年(1134),32歲岳飛第一次北伐拿下鄧州,由從正四品鎮南軍承宣使超升為從二品清遠軍節度使,成為南宋第五個開牙建府的節度使。

    武無第一,文無第二。金軍內部矛盾經常釀成相互攻殺,而劉、韓、張三將自南宋開國后也一直勾心鬥角,猜忌極深,數次險些釀成大規模武裝衝突,多虧宋高宗和幾位宰相長袖善舞,才避免他們你死我活。但岳飛的超升卻讓他們立刻化干戈為玉帛。他們不約而同把攻擊目標轉向岳飛,以韓世忠和張俊比較明顯,尤以張俊為甚。

    岳飛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當時非常想搞好跟這些前輩的關係。史料記載他給韓張二人寫過三十多封信,儘管從無回信。平楊幺后岳飛特選兩艘大車船,附帶所有船員和武器,分贈韓世忠和張俊。宋軍主要為步兵,大車船是稀罕物件兒,算份大禮。

    韓世忠與張俊的反應,充分證明他們不是一類人。他大為高興,就此與岳飛冰釋前嫌,加之兩人在抗金大政上志同道合,朝堂上經常同聲相應,漸成莫逆,同時代的愛國詩人陸遊在《劍南詩稿·卷三十四》中也將他倆並列:「堂堂韓岳兩驍將,駕馭可使復中原。」他為啥不說「堂堂韓張兩驍將」?岳飛死時陸遊已17歲,他的話,總比咱們現在那些隔著小一千年抓住史書隻言片語食古不化的「K4獨醒」們靠譜兒吧?

    韓世忠小節確實不大好看,但在北上抗金、光復故土這個大節上,韓世忠,足與岳飛齊肩。

    韓世忠(1089-1151)小劉光世和張俊3歲,大岳飛14歲,字良臣,出身陝西綏德縣砭上村貧農,少年時好騎劣馬,喜飲烈酒,橫行鄉里,因其行五,人稱「潑韓五」。因生活放蕩,韓世忠少時滿身癩瘡,入夏必下溪浸泡解癢,有年在溪中忽遇巨蟒張血盆大口來吞,潑韓五赤手斗巨蟒,被死纏不放,最後他掐著盤在身上的巨蟒回家,到廚房摸到菜刀幾刀砍斷,爛燉一鍋吃得精光,癩瘡就此痊癒!村裡算卦的席三當眾掐指說,韓五日後要當大官兒。韓世忠大怒,認為席三取笑,當街痛毆。後來韓世忠發跡,席三找上門來算舊帳,韓五爺當場買單,立贈三萬緡(三萬貫銅錢)。

    韓世忠18歲從軍,身材魁梧,「風骨偉岸」,能挽三百斤強弓(追平岳飛)飛馬射箭,使一條鐵槊打遍天下。他跟劉光世一樣成名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西夏攻宋,韓世忠在銀州(陝西米脂馬湖峪)斬將奪關,長官報其功,領軍元帥童貫卻不信,只給他升了一級。宣和二年(1120)韓世忠隨王淵出兵平方臘,主帥還是童貫。他親率伏兵擊敗方臘,追至睦州清溪桐(浙江淳安西,現已在千島湖百尺水底)生擒方臘,王淵大讚「真萬人敵也!」然宋軍大將辛興宗伸手貪了他的功,后被人揭發,韓世忠才轉承節郎(宋朝武官總共53級,承節郎是第51級),還是個小軍官。

    《水滸傳》說魯智深擒方臘,根本就是吃韓世忠的豆腐。

    一年後韓世忠跟劉光世的爹劉延慶出兵燕山(北京)攻金,宋軍一觸即潰,唯韓世忠率五十餘騎獲勝。宋欽宗(1126)即位后升韓世忠為武節大夫,後來真定(河北正定)被金兵所佔,韓世忠率部馳援老上級王淵陷入重圍,糧盡援絕,部下勸他突圍,韓世忠不幹。當夜降下大雪,韓世忠親選死士三百夜襲金營,結果金軍自亂,互相攻殺,刺死主將,盡退。

    韓世忠不僅資歷比岳飛老得多,而且他在宋高宗那裡的面子也比岳飛大得多。因為,他曾三度救駕。靖康二年(1127),康王趙構在濟州(山東巨野)被數萬金兵包圍,韓世忠僅率千人馳援,單人獨騎突入敵營斬其酋長,救出趙構。這是韓世忠一度救駕。那時趙構還不是宋高宗。當年康王即位后立升韓世忠為光州觀察使,賜「帶御器械」(追平岳雲),后出任御營左軍統制,成為方面大將。金兵攻河南,韓世忠與翟進夜劫敵營失敗,轉移開封后與翟進產生矛盾,宋高宗召回韓世忠授鄜延路副總管,加平寇左將軍,屯軍淮陽(江蘇清江)。

    建炎三年(1129)年初完顏宗翰(粘罕)南下,在江蘇沭陽幾乎全殲韓世忠軍,之後長途奔襲揚州。宋高宗當時正在後宮美女堆中顛鶯倒鳳,突報金軍前鋒兵臨城下,方寸大亂,提褲掩衣狼狽上馬,僅帶數騎落荒而逃。這個風流天子長期醉入花叢,陽氣本自虛弱,吃了這一巨驚,竟然嚇爆了腎,就此失去生育能力。宋高宗「行在」浙江錢塘(杭州)后,韓世忠從海道率殘兵連夜前往救駕。這是潑韓五二度救駕。卻並非他最後一次救駕。

    韓世忠的三度救駕,即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受之變」。此事與中興四將關係甚重,看官品茶,且聽在下詳說。

    趙匡胤一輩子「強幹弱枝」防兵變,其實整個宋朝只有一次真正威脅到皇權的兵變。這次兵變,就發生在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執政時期。建炎三年宋高宗從揚州美女堆中提著褲子逃到鎮江,吏部尚書(中央組織部長)呂頤浩建議他留在長江以北激勵全國軍民抗金復國,韓世忠老長官王淵則勸宋高宗逃往杭州。終其一生,只要可以逃跑,宋高宗一定選擇逃跑。他下令張浚、呂頤浩和劉光世沿江扼守,自己一溜煙逃到杭州。後來完顏宗翰沒過江,宋高宗頓覺王淵料敵如神,保駕有功,於是罷免向他報告揚州「穩如泰山」的奸相黃潛善和汪伯彥,任朱勝非為宰相,破格提拔王淵為樞密院「執政」,重用大太監康履等。

    這王淵不過是個「御營司都統制」(首都衛戌區司令),而且本與黃潛善一樣堅決主張宋高宗留在揚州,揚州失守驚了「聖駕」,原本大大有罪應當罷官,卻因跟康履關係好,不過提了個逃跑建議,一躍而入中央軍委,朝中大嘩,尤以長期追隨宋高宗四處「行在」、自認勞苦功高早該升節度使的統制苗傅和威州(河北井陘)刺史劉正彥為甚。

    苗傅是山西上黨人,靖康之恥時與張俊和楊沂中等人投奔康王趙構,軍中輩份頗高。劉正彥之父劉法跟童貫攻西夏陣亡,是正宗「烈士後代」。因為劉法是王淵老上級,所以王淵推薦劉正彥入朝跟苗傅統掌御林軍,成為他的軍中親信。劉正彥陞官願急,王淵卻不當正事。擋人財路,坐家禍,擋人官路,血光之災,劉正彥立刻變成王淵暗中死敵。

    一個暗中變成死敵的朋友,往往是致命的。

    宋高宗揚州敗逃,負責調度船隻的王淵用十多艘大兵船搶運私財,朝議已經紛紛,恰好與王淵交好的大太監康履等作威作福,兵荒馬亂仍大事鋪張去觀錢塘潮,遂致「眾怒沸騰」。苗傅和劉正彥見有機可乘,率兵埋伏城北橋下,乘王淵退朝過橋突起狙殺,亂軍用槍挑著王淵腦袋直衝皇宮。守宮的中軍統制吳湛是苗傅親信,馬上大開宮門,苗劉屠殺宦官百餘,衝到皇宮內小樓牆外。宋高宗聞知兵變,全身篩糠,屁滾尿流,經宰相朱勝非再三鼓勵才壯膽爬上二樓,隔牆打聽苗劉要求。苗劉一要殺康履,二要當節度使。宋高宗馬上交出康履,苗劉當場腰斬平日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康履。偉大的康公公斷成兩截後上半身仍伏在地上磕頭乞命。宋高宗哪見過此等活色生香的現場3D直播,結結巴巴御口親封苗劉兩人節度使。苗劉這兩個無腦人此時靈光乍現,想起「秋後算帳」之事,乾脆當場逼迫剛滿22歲的宋高宗退位,封為太上皇「睿聖仁孝皇帝」,身邊只留15個內侍,禪讓皇位給三歲皇太子趙旉(音夫),改年號「明受」,又推出宋哲宗(宋徽宗之哥,宋高宗之大伯,即北京人所謂「大爺」)廢后孟太后垂簾聽政,同時宣布孟太后已封苗傅為武當軍節度使,劉正彥為武成軍節度使,率兵護駕。苗劉這兩個無腦人,終於當上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節度使。

    22歲的宋高宗哪兒能甘心當太上皇啊。他暗地裡跟朱勝非密召張俊、張浚、劉光世和宰相呂頤浩平叛。這幾個人雖然都很討厭王淵,卻更不願意屈居苗劉之下。張俊首先表態擁護宋高宗,趕到平江(蘇州)密會兵馬總指揮張浚,兩人抱頭痛哭,鼻涕流了一地,捶胸頓足發誓平叛,廣發檄文號召各地大將勤王。當時苗劉最怕兵多將廣的劉光世,下詔升他為太尉兼淮南制置使,所以劉光世接到張俊密信后遲遲不表態。呂頤浩派專人前去鎮江勸說,各地也紛紛表態擁護宋高宗,劉光世這才出兵「殿後」。

    韓世忠就積極得多,自告奮勇擔任前鋒。但他的部隊在沐陽被完顏宗翰打得精光,所以宰相張浚只好讓張俊借兩千兵馬給韓世忠。同時,苗劉也在積極爭取韓世忠。當時梁紅玉和韓世忠兒子都在苗劉手中,宰相朱勝非怕韓世忠投鼠忌器,就給苗傅出個餿主意:派梁紅玉去勸說韓世忠歸順。苗傅這個無腦呆鳥居然大喜照辦,結果他派人去給韓世忠加官晉爵,已無後顧之憂的韓世忠當場翻臉:「老子只知有建炎(宋高宗),不知有明受(趙旉)」,隨即兵發杭州。

    苗劉一見四處峰火無法收場,趕緊讓宋高宗複位。韓世忠得此鼓勵卻加緊攻擊,在杭州近郊臨平會戰苗劉。韓世忠在總攻前公告全軍:「傷疤是男子漢的勳章,今天我要發現誰臉上沒挨過賊兵幾箭,老子就先砍了他!」從沒聽說過這種不講理命令的張俊「自在軍」只好跟在韓世忠屁股後面奮勇向前,加之各地勤王兵馬蜂擁而起,苗劉部隊本已氣餒,結果大敗,倉皇逃出杭州。最可笑的是,苗劉這兩個無腦人逃走前還跑進皇宮強迫宋高宗發了兩張「誓書鐵券」給他們。所謂「誓書鐵券」,並不是所有的罪都不追究,通常明文寫著:「若謀逆不宥,余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之類。他們剛出杭州城,宋高宗立刻宣布他們謀逆,「鐵券」當場變成廢紙。不久,苗劉二人相繼被擒,「磔於建康市」。

    宋高宗複位!

    明受之變,前後不到二個月。

    明受之變雖是一場虛驚,卻讓宋高宗從此對老祖宗趙匡胤「強幹弱枝」的祖訓認識深刻。平叛后宋高宗立擢挑頭勤王的張俊入樞密院頂王淵遺缺,33歲張俊一躍與宰相平起平坐,連騎牆的劉光世也升了太尉和御營副使。

    然而,一會兒被抱出來登基,一會兒又被抱出來退位,3歲小皇子趙旉經不住這番折騰,眼瞅著熬得面黃肌瘦,半死不活,有天午間好容易入睡,一個魯莽宮女卻不小心碰倒一個大銅爐,咣當一聲巨響,竟將半死不活的皇太子徹底嚇斷了氣。宋高宗大怒兼瘋狂殺了一大堆宮女、太監和保姆,但依然就此斷了后。

    也就是說,宋高宗搞死了他惟一的親生兒子弄回了皇位。

    韓世忠帶兵沖入杭州時宋高宗握著他的手痛哭:「中軍統制吳湛是苗劉心腹,現在宮中,愛卿能為我除害嗎?」韓世忠隻身闖入禁衛營,假意與吳湛握手,猛力掰斷其手指,當場誅殺,宋高宗立授二鎮節度使,手書「忠勇」二字綉錦旗賜韓世忠。這,才是終生「誓書鐵券」。宋高宗錦旗廣授,並非只給了岳飛「精忠報國」錦旗。

    後來宋高宗一度不讓岳飛跟韓世忠和張俊並列都統制,蓋源於此。

    在忠於宋高宗問題上,韓世忠跟張俊有一拼。

    在忠於國土,北上抗金上,張俊跟韓世忠沒得拼。

    靖康二年韓世忠濟州救駕后就奏請宋高宗遷都長安(西安),向全國軍民宣示北上抗金的決心。宋高宗不準。

    明受之變后金兀朮大舉南犯,張俊勸宋高宗逃往鄂州(武昌)。當時連岳飛都建議宋高宗逃往長沙。韓世忠力排眾議,堅決反對:「國家已失河北、山東,若又棄江、淮,更有何地?」宋高宗再升韓世忠為浙西制置使,駐守江蘇鎮江。此役最後因杜充投敵,韓世忠也被迫退過長江。紹興六年(1136)四月宋高宗仍賜韓世忠「揚武翊運功臣」,加授三鎮節度使。

    金朝廢大齊劉豫時,韓世忠屢次上疏要求趁機出師北伐,宋高宗不準。

    紹興十年(1140)金軍毀第一次和議南犯,韓世忠在淮陽大敗金兵,晉級太保,封英國公。宋高宗與秦檜收兵權,韓世忠升樞密使。宋金紹興和議,韓世忠與岳飛一樣堅決反對,上疏大罵秦檜誤國,宋高宗不準,韓世忠一氣之下上疏辭職,又堅決要求退休,宋高宗決心已下,索性罷韓世忠樞密使,轉任閑職禮泉觀使,封福國公。韓世忠從此心灰意懶,加之備受秦檜陷害,岳飛又冤死,這位抗金名將從此自號「清涼居士」,絕口不提軍事,經常騎頭驢帶二三小童到西湖邊喝酒,舊部來拜也不見。用進廢退,詩寫多了,一生鐵馬金戈以命相搏的「潑韓五」居然文辭精進,搖身變成填詞高手,略抄一首《南鄉子》為證:「人有幾何般,富貴榮華總是閑。自古英雄是夢,為官,寶玉妻兒宿業緾。年事已衰殘,鬢髮蒼蒼骨髓干。不道山林多好處,貪歡,只恐痴迷誤了賢。」其神遊六合、御風而行之飄逸,直追七百年前的陶淵明。

    紹興二十一年八月(1151),韓世忠卒,死後拜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即位后追封「蘄王」,謚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備極哀榮,並賜與四個老婆(包括梁紅玉)合葬蘇州靈岩山西南麓,墓碑高一丈余(四米多),宋孝宗親筆書寫「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碑文一萬四千字由趙雄撰文,周必大書寫,連靈岩寺也賜匾額「顯親崇報寺」,以表彰韓世忠「崇德報功」。

    韓世忠是宋高宗一朝除岳飛之外傳說最多的名將。岳飛的傳說多半來自岳飛,而韓世忠的傳說卻多半來自四太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史書稱梁氏,名字不傳。四百年後,明朝張四維在傳奇《雙烈記》中說:「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這才「被名叫」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江蘇淮安,是京口營妓(官妓),韓世忠隨童貫平方臘后回京慶功,風月場中結識梁紅玉。當時韓世忠被辛興宗搶走誅方臘首功,心情鬱悶,偏梁紅玉放著滿場大將不理,就看這個鬱鬱寡歡的英俊小校順眼,兩人一見鍾情,相見恨晚,韓世忠立贖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更扶為正妻。梁紅玉雖為女流,且出自風塵,卻是如假包換的巾幗英雄。明受之變時朱勝非讓苗傅放她去勸韓世忠歸降,行前朱勝非和隆裕太后密封為安國夫人,令她暗傳韓世忠勤王。梁紅玉手抱幼子一夜飛馬數百里傳令,韓世忠等應聲出兵,兩月後宋高宗複位,加封護國夫人。從此,她在韓世忠手下獨領一軍隨夫抗金,在宋軍中蔚為奇觀。

    說到梁紅玉,繞不過黃天盪。



    黃天盪,是韓世忠抗金戰績天王山。

    建炎四年,明受之變剛過,金兀朮趁亂孤軍深入「搜山檢海拿趙構」,驚魂未定的宋高宗從海上逃到紹興,韓世忠前去見駕奏准,隨後屯兵鎮江焦山寺。長江以南河道縱橫,湖泊密布,金軍騎兵實在搞不定,且不服南方水土,疾病叢生,金兀朮只好下令從鎮江渡長江北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4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5 | 只看該作者


    被韓世忠候個正著。

    此時金軍號稱十萬,韓世忠只有八千兵馬,顯然只能智取。

    冷兵器時代,游牧民族騎兵攻擊農業文明步兵,如虎狼之入羊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步兵打不過騎兵,確實「非戰之罪」。

    不過世事無絕對,這騎兵也有個練門:獨懼水戰。韓世忠令部隊上船,步兵改水師攔擊金軍。金兀朮無奈,只能用小船載金兵馳出運河,在黃天盪(江蘇南京東北)開掘人工運河,意欲從此入長江。此時韓世忠伏兵突出,在金山一帶江面痛擊金軍,兩軍殺得滿眼血紅之際,梁紅玉親冒箭雨,登金山妙高台擊鼓,以鼓聲指揮韓世忠率軍在水面阻擊金軍,一夜之間名動天下。

    此即赫赫有名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

    據說痛擊金兀朮之餘,梁紅玉與韓世忠在戰船上拔劍對舞,長聲對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21世紀,中華巾幗已凌駕鬚眉,起碼中國一多半兒奧運金牌是女將拿的。但一千年前,中國女人在戰場上都是沉默的羔羊,劉錡在順昌之戰中把妻女關在廟裡,周圍堆滿柴火,戰敗就讓手下點火燒死,以免為金兵所辱。這梁紅玉不坐在廟裡靜等變成烤全羊,居然披堅執銳跟丈夫上陣,而且居然還打贏了。

    好一個「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

    看官須知,這是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並非在下坐在電腦前面蓋的。

    紅顏長劍,原只是個隱喻。然而,梁紅玉,這一柄無敵紅顏長劍,如假包換!

    金兀朮屢戰屢敗,48天過不了黃天盪,死傷慘重,情急之中居然低聲下氣跟韓世忠乞路,情願留下所有財物,外加名馬。韓世忠只兩個條件:放回徽、欽二帝,歸還宋國故土。金兀朮當然不幹。後有漢奸獻策,金軍利用老鸛河故道另掘三十里河道經秦淮河引入南京城西長江,乘小舟逃遁。韓世忠乘的是尖底大海艦,吃水深,無法進入運河,只好溯江追擊,此時又有漢奸教金兀朮乘無風之際划小船向宋軍施放火箭,韓世忠大海艦滿載馬匹、輜重和家眷,無風寸步難行,遭火攻后連番起火,蔽江而退,完顏撻懶(完顏昌)也趕來接應,金兀朮終於在漢奸幫助下逃過長江。

    黃天盪之戰其實並非勝仗,就算向著韓世忠說也只是個平手,但這一悶棍仍打得金兀朮膽戰心驚,咸知金軍騎兵到江南並非走馬拈花兼提款,金國以完顏撻懶為首的主和派於是乘金熙宗剛繼位,擅自越權將河南、陝西歸還南宋議和。此即宋金第一次紹興和議。戰後,宋高宗拜韓世忠為檢校少師,兩鎮節度使,神武左軍都統制。

    紹興五年梁紅玉隨夫出鎮楚州(江蘇淮安),「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為屋」,死戰金齊,農曆八月二十六不幸中伏,傷重力盡墜馬而亡,年僅33歲。金人感其忠勇,以禮送還遺體。

    論堅決抗金,一生北向,韓世忠足以匹敵岳飛。論披堅執銳、身先士卒,韓世忠亦足以匹敵岳飛。他全身刀痕處處,箭疤累累,兩手僅餘5指。論忠肝義膽,快意恩仇,韓世忠也足以匹敵岳飛。岳飛深陷冤獄,滿朝文武皆唯唯,獨韓世忠仗義怒詰秦檜,秦檜只好回以「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痛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會當官的勸他不要跟秦檜作對,韓世忠說:「畏禍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因此後期深為秦檜所恨,多次被秦檜陷害,險些喪命。

    論到抗金復國、身先士卒,劉光世與張俊,跟韓世忠和岳飛,判若雲泥。

    但是,黃天盪之戰名動天下,畢竟功虧一簣,只因梁紅玉呼嘯歷史。

    韓世忠抗金還有一次勝仗。紹興四年(1134)金兵與大齊南侵,韓世忠遣部將在大儀鎮(江蘇儀征)、安徽天長和江蘇高郵三敗金兵,替他撰寫神道碑的趙雄贊為「中興武功第一」。其實是溢美。據宋史專家王曾瑜教授研究,大儀鎮之戰不過伏擊金軍萬夫長聶兒孛堇前鋒,殺敵數百,頂多算小捷。但他建炎三年在江蘇沐陽幾乎被完顏完翰全殲,後來長期守衛淮東,除曾攻取海州(江蘇連雲港)外,屢攻淮陽軍(河南淮陽)不克,救援濠州(安徽鳳陽)又吃敗仗。

    而江湖流傳岳飛一生凡126戰,未嘗一敗,勝率百分百,跟西方的亞歷山大大帝差不多。我雖死忠岳迷,但也覺得太高。可能勝率百分之九十八比較合理。

    無論如何,論戰功,尤其是抗金戰功,韓世忠跟岳飛,確實還有些兒距離。



    「中興四將」最後說張俊。不是因為他官兒最大,不是因為他老婆最多,不是因為他鑄「沒奈何」氣死眾多小偷,不是因為他占田最廣,也不是因為他功勞最深,要拿他來壓軸。而是因為現在一說張俊,總會有幾個不懂事的跳出來,說他是「智忠」,是才子,是被冤枉的忠臣,也不容易。

    我之所以專門詳細說他,就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意見純粹是放屁!

    張俊(1086-1154),字佰英,南宋開國元帥兼開國元勛兼陷害岳飛元兇。他一人歷經南宋開國仨皇帝不倒,是資格的三朝元老。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徽宗登基,15歲張俊在甘肅天水三陽鄉從軍,是最低級的鄉兵弓箭手,此後長期沒沒無聞,搞了25年,靖康元年(1126)在青海門源抗擊西夏,才在宋欽宗手下混了個「承信郎」(南宋武官53級,承信郎是第52級)。是年五月,他隨名將種師中馳援金軍圍攻下的太原,兵敗榆次。

    張俊的伯樂,是宋高宗。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張俊到大名投靠河北兵馬大元帥趙構。趙構一見這廝英俊魁梧,當下大喜,立委元帥府後軍統制。建炎元年(1127)趙構登基為宋高位,張俊成為御營前軍統制。因此,張俊雖然從軍資歷稍遜劉光世和韓世忠,但卻「從龍」在前,是宋高宗的毛根兒人馬,南宋資歷不讓劉韓。

    張俊此人,五貪皆全。

    第一貪生。身為武將,乾的就是「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的行當,武將貪生怕死,很難讓人理解。

    此事須從頭說起。

    張俊是大奸臣,所以很多文章罵他「毫無戰功」。其實並不完全確。建炎三年(1128)十月和建炎四年正月金軍兩攻明州(寧波),最後攻佔明州,但當時金軍南下廣大宋軍一觸即潰,人張俊好歹還擺開陣勢打了一下,致金軍首攻明州不下,也算南宋開國后第一回,所以南宋官方稱明州之戰為「小捷」,列「中興十三戰功」之首。

    「中興十三戰功」說過N回了,在此處給看官一個了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5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6 | 只看該作者


    「中興十三戰功」是宋孝宗登基后第二年(乾道二年,1166)為鼓舞士氣,提振民心而專門下詔嘉獎的宋開國「顯著戰功十三處」,除紹興十年(1140)已由宋高宗下詔表彰的明州之戰(張俊)、大儀鎮之戰(韓世忠)與和尚原和仙人關之戰(吳玠)外,補錄順昌之戰(劉光世)與宋高宗末年九大戰役而成,南宋歷史學家李心傳(1167-1244)在其著作《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九邊防一(總第507條)錄宋孝宗詔令原文為:

1.  建炎二年十二月兀朮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制置使張浚拒之,小捷。

2.  建炎四年二月,金兵還。過吳江縣,浙西宣撫使統制陳思恭,以舟師敗之於太湖,幾獲兀朮(宗弼)。

3.  紹興元年十月,兀朮親攻和尚原,陝西都統吳玠出奇兵邀擊大破之,兀朮中流矢二,僅以身免。

4.  紹興四年三月,金陝西經使薩里罕犯殺金坪,為吳玠所敗。

5.  紹興四年十月,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兀朮游騎於大儀鎮,兀朮遂不進。

6.  紹興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敗偽齊劉倪於藕塘,降殺無遺,劉倪隻身遁。

7.  紹興十年六月,馬軍都虞侯劉錡大敗兀朮於順昌,兀朮拔寨還,東京兩淮遂定。

8.  紹興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兀朮(宗弼)十萬眾於柘皋。

9.  紹興三十一年十月,淮南制置使劉錡,遣其將貝琦,敗金統軍高景山於皂角林。

10.是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鄭家奴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同月,步司統制官邵宏淵拒虜於真州之胥浦橋,獲捷。

11.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中書舍人都督府參贊軍事虞允文,以建康統制張振,王琪之軍,敗金主舟師於采石磯。

12.是年,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復蔡州,鄂州都統制吳拱拒敵於茨湖,統制官王宣拒敵於確山。

13.紹興卅二年,鎮江都統制張子蓋,解圍海州。



    近來有幾個不懂事的「獨醒」在網上搜出中興十三戰功數一遍,突然有重大發現焉:「沒一處提到岳飛!」於是跟吸了「冰」一樣,拿著雞毛出來亂抖,斷定岳飛毫無戰功,歌頌岳飛根本就是「中國人的YY(意淫)」。

    台灣有個F4,很紅過一陣子,現在不行了,只能靠誹聞打曝光度。

    這些「獨醒」,也是想紅想瘋了,所以跳出來發這種驚人之語。

    我封他們為「K4」:可憐,可悲、可恨、可笑。

    他們連曝光度都混不上。因為他們底氣不足,在這類垃圾文章上根本不敢寫上自己的名字。



    張俊第二貪:貪名。

    中興十三戰功確實很有些是吹出來的,確實很有些名不符實。例如位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首的「明州小捷」張俊就先勝后敗,卻被吹為「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

    中興十三戰功還有兩處與張俊有關。

    其一「藕塘之戰」。紹興六年(1136)十月,大齊發兵30萬攻宋,主管殿前司公事(首都衛戍區司令)楊沂中大敗劉倪於藕塘(安徽定遠),張俊部將張宗顏趕到夾擊,大敗劉倪,張俊見勝定才從「持重」的後方趕來參與追擊。楊沂中此役臨時隸屬張俊,跟張宗顏一樣都不好意思跟張俊爭功,張俊也老實不客氣,獅子大張口,貪天功為已有,公然以此功進領三鎮節度使。更搞笑的是,連「持重」都未參加的劉光世,因其部將王德和酈瓊參戰,亦憑此功升三鎮節度使。

    其二是柘(音這)皋之戰。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楊沂中、劉錡和王德大敗金兀朮十萬軍隊於柘皋,此役張俊連「追擊」都沒參加,但他名義掛帥,王德此時也是其部將,故申報戰功時未列王德而列張俊。

    因此,如果那些「獨醒」說張俊抗金戰功是YY,還算靠譜兒。

    再如名列第十的真州胥浦橋之戰。據《續資治通鑒·宋紀一百三十五》記載,侍衛步軍司左軍統制邵宏淵守真州(江蘇儀征),正在城裡大吃大喝,突聞金軍兵臨城下,倉促應戰,大敗后擅自渡長江南逃,根本是敗仗,竟也位列「中興十三戰功」。

    相比之下,岳飛建炎四年斬女真人三千,擒獲千夫長留哥等二十多名軍官,收復建康,是南宋立國四年以來首次大勝。

    紹興三年襄漢之戰岳飛一戰奪回襄漢六郡,是南宋立國后第一次奪回大片領土。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更是重創金軍主力,打得金兀朮抱頭鼠竄,險些直搗黃龍,滅絕金軍。

    張俊的明州之戰和邵宏淵的真州之戰,無論以功勞、斬獲、戰略重要性和對全局影響,都沒有任何資格跟岳飛戰功叫板。

    其實中興十三處戰功無岳飛,不是因為岳飛沒戰功,而是因為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宋高宗第一次官方表彰「中興戰功」,就故意漏過岳飛剛進行的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

    那時宋高宗和秦檜已打定主意要殺岳飛取悅金人乞和了。

     

    單從資格來說,張俊不僅南宋開國元帥兼開國元勛,而且還算岳飛「伯樂」。靖康二年(1127)趙構就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張俊任中軍統制,劉浩為副手,岳飛此時就是劉浩手下一名小軍官,跟隨張俊護送趙構逃往應天府(河北商丘),並在那裡登基稱帝。當時有個盜匪頭目叫李成,號稱能挽弓三百宋斤(追平岳飛和韓世忠),使二把各重七宋斤(約現在八斤半)的大刀,勇力過人。他本是歸信(河北雄縣)知縣,投奔宋高宗途中路遇道士陶子思,說他面有「割據之相」,立聘陶子思為軍師,舉旗叛亂。後來劉光世擊敗李成,殺陶子思,繳獲李成一把大刀。宋高宗一見刀這麼大,非常賞識,但李成始終叛服無常,建炎四年(1130)勾結金兵佔據江淮十州,號稱領軍三十萬,大有「席捲東南之意」。宋廷無奈,令張俊前去平叛,張俊推託,宋高宗只好說:「現在沒立大功的大將只剩下你了。」張俊無奈,伸手要來王(左王右燮)的神武前軍、陳思恭的神武后軍和岳家軍,除劉光世和韓世忠,全國宋軍都歸他指揮。

    這是張俊第二次直接指揮岳飛。但他一直避戰,直到第二年三月岳飛到達洪州(江西南昌),張俊問他咋個辦,岳飛說:「好辦,給我三千人,願充先鋒。」隨後身披重鎧,率先躍馬渡河,過章水直趨玉隆觀,大敗李成大將馬進。岳飛拍馬追過一小土橋,橋突崩塌,馬進揮兵反噬,岳飛抬手一箭射死敵方先鋒,率幾十騎死戰,張俊在後修復土橋,大軍繼進,馬進逃到筠州(江西高安)集結兵力反攻,岳飛此時還無「精忠岳飛」帥旗(那是一年後宋高宗所賜),便以紅綾羅為旗,綉白色「岳」字為帥旗,率二百騎誘敵,馬進輕率接戰,不數合,張俊、楊沂中大軍突出,馬進大敗,降者八千,被張俊令陳思恭全部坑殺。

    岳飛連夜銜枚急進,居然追過馬進敗軍趕到江西武寧朱家山設伏。馬進昏頭昏腦逃入伏擊圈,岳家軍四下齊出,全殲敵軍,馬進僅率十餘騎逃到江州(江蘇九江)李成處。李成大怒,親自提兵反撲,在江西奉新樓子庄草山依險設伏,結果張俊揮動大軍沿小路直衝山頂,殺得伏兵四散奔逃,強奪險關,張俊因此戰得名「張鐵山」,實仗岳飛之功。此後岳飛追擊李成至江西武寧,修水暴漲,殘兵敗將不及渡河,被岳家軍一勺燴光,李成率數將由獨木渡退蘄州(湖北蘄春)。岳飛與張俊會師江洲,李成以部將胡選十萬軍隊負隅頑抗,再敗,勢窮力孤投奔大齊,成為劉豫得力爪牙。

    所以,張俊並非毫無戰功。只要對面不是金兵,他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此次平叛岳飛智勇雙全,大放異彩,班師「行在」越州(紹興)后,張俊居然向宋高宗報稱岳飛功第一。岳飛確實功第一,但向貪他人軍功自肥的張俊,如此無私,空前絕後。這個官場老手希望藉此讓軍事天才岳飛心服口服,俯首帖耳,為他這個「伯樂」賣命。誰知岳飛藉此役認清張俊「暴而寡謀」,不願甘居其下,常與人言:「使我得與諸將齒,稟命於天子,何功不立,一死烏足道哉!要當克複神州,迎還二聖,使後世史冊知有與關、張齊名。」(《金佗續編》卷14《忠愍謚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6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6 | 只看該作者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張俊聽到這些話,從此成為岳飛的死敵。

    我們可以原諒我們看不起的人。

    但我們永遠不會原諒看不起我們的人。

    這才是為什麼岳飛後來送大車船都不管用的根本原因。



    張俊第三貪:貪財。

    八飛專門深入研究張俊,想弄清他到底有什麼密訣能夠同時擺平宋高宗這個萬世昏君和秦檜這個絕代奸臣。

    研究結果令我失望。

    張俊莫得啥子密訣。

    他的成功並非努力的結果。他的成功完全是生逢其時。在宋高宗和秦檜手下,他註定會成功。從根本上說,他天生跟宋高宗和秦檜是一類人。因為他貪財。

    終中國皇皇五千年歷史,從來只有饑民造反,沒見過貪官造反。換言之,皇帝不會猜忌貪官。因為貪官絕不會造反。而且,也絕沒有人會支持貪官造反。

    因此,漢初的蕭何,為向劉邦表明自己絕不會造反,曾專門假裝貪污。

    於是有些獨醒就來給張俊翻案,說他是二蕭何。

    K4。

    因為,張俊並非假裝貪污以保身。他確實熱愛貪污。

    秦檜貪財,金人都知道,張俊貪財,小丑都知道。有次宋高宗宴請近臣,小丑說笑助興,拿著一枚銅錢從錢眼兒里看宋高宗、秦檜和韓世忠,說看到了「帝星」、「相星」和「將星」,等看到張俊時卻說:「沒看見星星,只看見張郡王坐在錢眼兒里!」宋高宗並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

    張俊家中銀子太多,怕小偷怕得睡不著覺,冥想苦想,終得一計,把銀子鑄成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稱為「沒奈何」,意即小偷即使進來,也拿這麼大一坨光溜溜的銀子沒奈何。看官須知,張俊家有整整一屋子「沒奈何」!張俊退休后,他家每年光租米就要收60萬石(或曰100萬石)。

    宋高宗十分清楚張俊貪財,卻並不查辦。因為張俊不會造反。而且張俊貪等於他貪。據記載張俊向宋高宗進奉商周彝器等古玩46件,吳道子等名家書畫21軸,名貴緞帛、金玉珠寶不計其數,單是各種珍珠就有69,509顆。

    看官明鑒,岳飛遭冤獄被抄家,只抄出用于軍需的數千匹麻布和數千石糧米,總共值三千貫(二千兩白銀,只夠鑄兩個「沒奈何」),現金只有一百貫!

    張俊,有什麼資格跟岳飛並列「中興四將」!



    張俊第四貪:貪官。

    張俊打仗貪生怕死,搶官兒卻勇不可當,只要能撈到手的絕不放過,最後官封三鎮節度使、少傅、「安民靖難功臣」、宣撫使、樞密使、清河郡王,死後追封循王,連一干小老婆也被封為「郡夫人」、「淑人」和「碩人」。

    岳飛呢?

    南宋有「任子恩例」,又稱「蔭補」,即高幹兒子年滿十六歲就可向皇帝申請當官,父親官職越高,恩例次數越多,官階越高。此即傳說中「封妻蔭子」的「蔭子」。劉錡和劉光世,都是「蔭補」當官。岳雲在多次戰役中「功第一」,岳飛都隱瞞不報,張浚責備他不公平,岳飛說:「哪有父親教兒子急功近利的?」

    岳飛一生只用過一次「恩例」。卻不是因為岳雲。

    建炎元年(1127),24歲岳飛越級上書21歲的宋高宗,大罵奸相黃潛善和汪伯彥,被「雙開」后投奔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雖與張所共事僅一個多月,但張所難中收留,不次拔擢,且兩人在抗金大計上心心相印,岳飛終生感懷。所有的結拜兄弟都只是傳說,岳飛一生真正看作「哥們兒」的,僅張所一人。發跡后岳飛歷盡艱辛找到張所兒子張宗本,帶回家「教以儒業,飲食起居,使處諸子右」,比待岳雲還好,后專門上奏朝廷,動用「恩例」把張宗本「蔭補」為官。

    待子如此,帶軍呢?

    岳家軍軍訓:「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

    張家軍呢?張家軍兩個綽號,一個是「花腿軍」。張俊常年「持重」,其軍常駐杭州,久疏戰陣。岳飛休整時練兵,張俊閑下來卻挑選高大英俊的士卒,從臂到腳刺上花紋,然後讓他們短打出遊,引民圍觀。前方韓世忠和岳飛提頭血戰,張俊卻在後方玩兒這等花拳繡腿,漢語成語「花拳繡腿」就來自《說岳全傳》。張家軍第二個綽號「自在軍」,指他無論勝負都縱兵行暴,燒殺奸搶,魚肉百姓。

    還有哪位「K4」認為「張俊其實跟岳飛差不多?」



    張俊第五貪:貪吃。

    岳飛,乃人中之龍。然而張俊與他勢同水火。可見張俊是毒蛇。

    按封建說法,皇帝是真龍天子,即宋高宗是龍。

    但宋高宗跟張俊是好朋友。張俊是毒蛇。所以,宋高宗不是龍。他就是條色彩斑斕的大蛇。

    食色,性也。好朋友通常食性相近。我的好朋友中,就沒有真正的素食者。起碼現在沒有。

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是個死忠美食家兼美女家。他終身熱愛美食,超過熱愛美女。起碼他已然美不動女時,依舊熱愛美食,死前點名要吃李婆婆的雜菜羹、賀四的酪面、臟三豬胰(即豬脾,不是腰子)、胡餅和戈家甜食。他當皇帝時,有次御廚煮餛飩夾生,宋高宗立將其打入大理寺(最高法院)。後來兩個小丑給他表演節目時互問年庚,一個說自己是甲子(餃子)年生,一個說自己是丙子(餅子)年生,然後共嘆:「我們都該下大理寺。」宋高宗問為什麼,答曰:「餃子生、餅子生、餛飩生,同罪。」宋高宗聽了哈哈大笑,立刻下二指寬一個條子,令大理寺放人。

    什麼叫做政治?

    就是我比你對。而且無論我是否真的比你對,我都比你對。如果你堅持你比我對,老子就把你殺了。而且合法。

    什麼叫作人治?

    就是你的生死禍福,榮華富貴,不用麻煩任何機構走過場,都是老子一句話!

    沒聽說過「太陽王」路易十四那句豪氣干雲的牛言?

   l'etat, c'est moi.

    朕即國家!

    雖然路易十四如此之牛,也完敗給中國昏君傑出代表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路易十四執政55年,宋高宗在位36年,當「太上皇」25年,共61年,多出6年。

    路易十四,那是享譽世界的美女家兼美食家。

    宋高宗早期亦超能美女家,不過建炎三年在揚州被金兵嚇爆了膽子和腰子,所以後期這方面要輸給太陽王。不過,論美食,八個半路易十四也趕不上宋高宗。宋高宗宮裡光飲食機構就有十個:帳設司、廚司、茶酒司、台盤司和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當,凡事整齊」,其中「廚司專掌打料、批切、烹炮、下食、調和節次」,而「菜蔬局專掌甌飣、菜蔬、糟藏之屬」(南宋周應合(1213-1280)《都城紀勝》)。

    可見宋高宗是個地地道道的吃貨。

    宋高宗與張俊之吃情深厚,罄竹難書。這裡篇幅有限,僅簡述一次飯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7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7 | 只看該作者




    紹興二十一年(1151)十月,岳飛就義后十年,罷官已久的張俊大擺家宴。

    客人?正是學富五車、風流倜儻的大才子宋高宗和秦檜。宋高宗這個才高八斗的昏君在位36年,只去過兩個大臣家,一次秦檜家,一次張俊家。

    張俊這次家宴被南宋詞人周密記入其《武林舊事》流傳下來,遂在五千年中國歷史上登峰造極,力奪史上最豪華宴會光榮稱號。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遇到危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吃,因為人作為生物的最大危機就是下頓沒的吃。長期沒下頓,人就死了。所有人沒下頓,人類就滅絕了。正是從宋朝起,中國開始有請人吃飯「壓驚」之說。從這個方面說,西方落後我們至少一千年。南宋江山飄搖,飲宴格外興盛,有人奇之,其原因蓋在於此。

    古羅馬飲宴,經常一吃就是一天,俺們中國文化這麼偉大,當然不能落後。南宋上流社會正式宴會,有「初坐」、「歇坐」和「再坐」之說。

    「初坐」,即客人進門后坐下喘口氣兒,隨便吃點零食消乏。

    宋高宗進張家,「初坐」就上了72道大盤子。

    第一輪8盤「看果」——「繡花高飣八果壘」:香圓、真柑、石榴、橙子、鵝梨、乳梨、榠楂、花木瓜。

    香圓也叫香櫞,韓彥直《桔錄》說其「長如瓜,有長及一尺四五寸者,清香襲人,置之明窗淨幾間,頗可賞玩」,是觀賞果。榠楂似木瓜而略大,色黃味澀。「看果」並不真吃。據北宋錢易(生卒不詳)作於宋真宗年間(968-1022)的《南部新書·壬集》,「看菜」出自唐代御宴,稱「看食見」,到宋代廣為流行。周密《武林舊事》記有一張皇后歸省菜譜,也有「綉高飣」、「看菜十碟」和「上細看食十件」等說法。

    第二輪12味乾果「樂仙乾果子叉袋兒」:荔枝、龍眼、香蓮、榧子、榛子、松子、銀杏、梨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

    第三輪10盒「縷金香葯」:腦子花兒、甘草花兒、硃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史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朮人蔘、橄欖花兒,相當於空氣芳香劑。

    第四輪12品「雕花蜜煎」:雕花梅球兒、紅消兒、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姜、蜜筍花兒、雕花橙子、木瓜方花兒。《都城紀勝》說「蜜煎局專掌糖蜜花果、咸酸勸酒之屬」,說的就是這個,等於蜜餞。

    第五輪12道「砌香咸酸」:香葯木瓜、椒梅、香葯藤花、砌香櫻桃、紫蘇柰香、砌香萱花拂兒、砌香葡萄、甘草花兒、薑絲梅、梅肉餅兒、水紅姜、雜絲梅餅兒。這輪「咸酸」是為中和上輪「蜜煎」的甜膩。

    第六輪上「十味脯臘」:線肉條子、皂角鋌子、雲夢豝兒、蝦臘、肉臘、奶房、旋鮓、金山咸豉、酒醋肉、肉瓜齏。

    「鋌子」亦作「脡子」,即長條肉乾。「雲夢豝兒」腌臘方法與「算條巴子」類似,宋代浦江吳氏所著《吳氏中饋錄》記載「算條巴子」製作法:「豬肉精肥,各切作三寸長,各如運算元樣,以砂糖、花椒末、宿砂末調和得所,拌勻、曬乾、蒸熟」。

    「旋鮓」大概是肉乾末。北宋大奸臣蔡京次子蔡絛(?-1126)在《鐵圍山叢談》中記載,吳越王錢俶降宋前宋太祖趙匡胤命御廚「創作南食一二」款待,御廚「倉促被命,一夕取羊為醢以獻焉,因號旋鮓。至今大宴,首薦是味,為本朝故事」。這道菜是張俊最愛,其製作方法可參考《吳氏中饋錄》所記「肉鮓條」:「生燒豬羊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勻捶三兩次,切作塊子,沸湯隨漉出,用布內扭干,每斤入好醋一盞,鹽四錢,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許,供饌亦珍美」。

    「金山咸豉」是一種豆豉,用來蘸肉乾,《吳氏中饋錄》中記載水豆豉法,並說製成后「隔年吃方好,蘸肉吃更妙」。《武林舊事》卷6另有「豝鮓」條,記載這類菜名達30種之多,除以豝、鮓命名外,線條(線肉條子)、算條、臘肉、皂角鋌,乃至干咸豉、糟豬頭、灸骨頭也歸入其內,就是肉乾條通稱。

    第七輪上「垂手八盤子」:揀蜂兒、番葡萄、香蓮事件念珠、巴欖子、大金桔、新椰子象牙板、小橄欖、榆柑子,這是時鮮小水果,與大果為主的「繡花高飣八果壘」不同。



    「初坐」之後,宋高宗下桌歇會兒,賓主再上桌,就是 「再坐」。

    第一輪上8盤「切時果」:春藕、鵝梨餅子、甘蔗、乳梨月兒、紅柿子、橙子、綠桔、生藕鋌子。

    第二輪上12品「時新果子」:金桔、葴楊梅、新羅葛、蜜蕈、脆橙、榆柑子、新椰子、宜母子、藕鋌兒、甘蔗柰香、新柑子、梨五花兒。

    第三輪重上「初坐」的12品「雕花蜜煎」。

    第四輪重上「初坐「的12道「砌香咸酸」。

    第五輪上12味「瓏纏果子」:荔枝甘露餅、荔枝蓼花、荔枝好郎君、瓏纏桃條、酥胡桃、纏棗圈、纏梨肉、香蓮事件、香葯葡萄、纏松子、糖霜玉蜂兒、白纏桃條。周密在其《浩然齋雅談》中說:「俗以油餳綴糝作餌,名之曰蓼花,取其形似」,所以「荔枝蓼花」應是荔枝肉滾上麥芽糖,叫作「瓏纏」,應是乾鮮果實外裹糖霜,仍屬蜜餞。

    第六輪重上「初坐」的「十味脯臘」。

    「再坐」又上了66道大盤子。



    之後,正式家宴才開始。

    南宋宴會正菜稱「下酒」。張府這場豪宴共上「下酒15盞」,每盞兩道菜,正菜共計30道。據記載,當時宴會「下酒」最多達20盞,即40道菜。據《武林舊事》,皇后回娘家時皇帝賜筵14盞(比皇帝御筵僅少一盞),每五盞為一段落,中間吃得累了下座歇會兒,即「歇坐」,再上桌就叫「再坐」。「歇坐」和「再坐」並無定數,中間穿插樂舞伴宴,包括小唱、唱賺、鼓板和雜劇等,自不待言。張俊家這30道御筵「下酒」為:

    第一盞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奶房簽、三脆羹。

    第三盞羊舌簽、萌芽肚胘。

    第四盞肫掌簽、鵪子羹。

    第五盞肚胘膾、鴛鴦炸肚。

    第六盞沙魚膾、炒沙魚襯湯。

    第七盞鱔魚炒鱟、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螃蟹釀橙、奶房玉蕊羹。

    第九盞鮮蝦蹄子膾、南炒鱔。

    第十盞洗手蟹、鯚魚(鱖魚)假蛤蜊。

    第十一盞五珍膾、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鵪子水晶膾、豬肚假江珧。

    第十三盞蝦橙膾、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水母膾、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蛤蜊生、血粉羹。

    此外還有插食8品:炒白腰子、灸肚胘、灸鵪子脯、潤雞、潤兔、灸炊餅、不灸炊餅和臠骨。這裡的「炊餅」,就是今天的饅頭。炙炊餅,大概是烤饅頭或者炸饅頭。

    正菜之外,還有「勸酒果子」10道:砌香果子、雕花蜜煎、時新果子、獨裝巴欖子、咸酸蜜煎、裝大金桔小橄欖、獨裝新椰子、四時果四色、對裝揀松番葡萄、對裝春藕陳公梨。

    另有「廚勸酒」(廚師長特別推薦)10道:江珧炸肚、江珧生、蝤蛑(梭子蟹)簽、姜醋生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假公權炸肚、蟑蚷炸肚。

    「勸酒果子」和「廚勸酒」跟插食八品一樣,不計入正菜「下酒十五盞」。

    Do you get it?

    總計正宴菜品58道。

    宋高宗、秦檜和張俊確實才子,也確實美食家,這個並非在下蓋的。即使在中華飲食文化號稱偉大復興的2010年,這次家宴也足以橫行海內外,其中光螃蟹就有洗手蟹、螃蟹釀橙、螃蟹清羹和蝤蛑簽等吃法。

    「洗手蟹」亦稱蟹生,《吳氏中饋錄》記其製法:「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並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為末,再加蔥、鹽、醋共十味,入蟹內拌勻,即時可食」。

    「螃蟹釀橙」,宋代林洪收集的菜譜《山家清供》記載製作法:「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



    好教列位看官大人得知,這還只是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那一桌的「御筵」。「御筵」之外,宋高宗所有隨從各有等級分明的筵席。

    秦檜及兒子秦熺(音西)是第一等。

    秦檜那一桌計有燒羊一口、滴粥、燒餅、食十味、大碗百味羹、糕兒盤勸、簇五十饅頭、血羹、燒羊頭雙下、雜簇從食五十事、肚羹、羊舌托胎羹、雙下火膀子、三脆羹、鋪羊粉飯、大簇飣、鮓糕鵪子、蜜煎三十碟、時果一盒(內有切榨十碟)和酒三十瓶。

     「滴粥」煮法不詳。宋人流行食粥,豆谷、花卉、瓜果菜蔬、魚肉葷腥各色米粥名目多達300餘種,還用來供奉佛祖,皇帝也經常用粥賞賜大臣。宋真宗聽說宰相王旦生病,便曾特賜薯蕷粥。

「糕兒盤勸」是下酒點心,據《夢粱錄·卷十六》,南宋以糕命名的點心有肉絲糕、豐糖糕、乳糕、栗糕、鏡面糕、重陽糕、棗糕、拍花糕、糖蜜糕等,《武林舊事·卷六》也記有各色糕點十九種。

    「簇五十饅頭」即五十個一堆的各色包子。宋代吳自牧(生卒不詳)的《夢粱錄》記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取索,不誤主顧」,其中記載各色葷素饅頭達二三十種。宋代饅頭稱為「饅首」,即今天的包子。據《三國演義》,饅頭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為抵擋死於蜀軍的亡靈煞氣,用面裹肉做成球形,象徵人頭投到水裡,名曰饅頭。寫《鄂國金佗稡編》為爺爺申冤的岳飛孫子岳珂有一首詩就題為「饅頭」:

幾年太學飽諸儒,余伎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政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8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5-30 09:27 | 只看該作者


    把有餡的饅頭稱為包子,是清朝的事情。直到今天,蘇州人還稱小籠包子為「小籠饅頭」。

    此外,鋪羊粉飯也有說道。宋時米飯品種很多,都附精美配料。《都城紀勝》記載南宋杭州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張,如羊飯店兼賣酒」,所賣米飯有石髓飯、大骨飯、泡飯和軟羊淅米飯等,都算北方菜系。

    看官須知,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是北方人,北人主要食羊,據宋朝周煇《清波雜誌·卷一》記載,北宋「御廚止用羊肉」。北宋宋哲宗前期,御廚進奉羊乳房和羊羔肉,聽政的高太後下旨「不得宰羊羔以為膳」。宋高宗被金軍攆到南方后把北方領土拋諸腦後,但飲食卻死忠北方。江南產羊有限,宋高宗尊食羊肉,致「吳中羊價絕高」,但到宋孝宗時,皇后內膳依舊「日供一羊」。這次家宴宋高宗「下酒十五盞」中就有奶房簽、羊舌簽、奶房玉蕊羹等,秦檜父子食單中還有燒羊、燒羊頭雙下和羊舌托胎羹等,都是北方菜系。

    此外,宋高宗特別「恩例」秦熺一切待遇比照現任宰相,故他的官職雖不及陪宋高宗前來的太傅、殿帥楊存中,規格卻反超,食單列有燒羊一口、滴粥、燒餅、食十味、蜜煎一盒、時果一盒、酒十瓶,只略少於秦檜。

    名列第二等的是執政、殿帥、外戚和皇子,各有食十味、蜜煎一盒、切榨一盒、燒羊一盤、酒六瓶。等而下之,到第五等隨從僅有食三味、酒一瓶。

    此次御筵用酒不明,但《武林舊事·卷六》記有54種南宋名酒,其中薔薇露是御酒,流香酒則用來賞賜大臣。北宋後期達官貴人都自釀家酒,南宋此風更盛,宋高宗吳皇後娘家家釀為「藍橋風月」,而楊存中家釀名為「紫金泉」。據周密記載,張俊家酒有一種稱作「元勛堂」。

    張府「御筵」,花錢如流水,但總價無記載。傳世另有一張宋朝太子的食單《玉食批》記載御廚浪費如下:「如羊頭簽止取兩翼,土步魚止取兩鰓,以蝤蛑為簽、為餛飩、為橙瓮,止取兩螯。余悉棄之地,謂非貴人食。有取之,則曰:若輩真狗子也!」

    兩年前浙東災荒,宋高宗還假惺惺頒詔說:「饑民在此求乞,日有飢死者……庖有肥肉,野有餓殍」。可張府這場家宴,白紙黑字的菜式就有196道,宋高宗每道吃一筷子就撐死了。可見很多都是「看菜」,擺上來再撤下去,也許就直接倒掉了。

    還有哪位朋友認為風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不是昏君的?

    你能想像連「酸餡」都沒吃過的岳飛與他們共坐一桌,舉杯豪飲,大快朵頤嗎?

    我想,即使他來了,也一定會食不下咽的。

    當然,從今天看來,沒坐在這個桌子邊兒上,是岳飛的幸運。

    更是中國人的幸運。

    否則,中國文化將無岳飛。

    最後還有一個精彩細節:這台中國史上最豪華宴席,吃到過午宋高宗依然談笑風生,興味盎然,張俊卻抓耳撓腮,坐立不安,幾次三番耳語太監催皇帝回宮。太監很奇怪,問為什麼不留皇帝多坐一會兒,皇帝親自到你家吃飯,祖墳冒青煙兒啦!

    張俊卻說,上次皇帝去秦太師(秦檜)家,午飯一過就回宮了,我怎能與秦太師爭寵呢?

身為宋朝大將,張俊的心思不用在練兵抗金上,卻用在這些地方。

    他確實很有才華,他確實很有心計,他確實很會當官。

    他確實跟岳飛判若雲泥。



    除「中興四將」外,南宋還有「南渡十將」之說,源於南宋章頴《宋朝南渡十將傳》,分列岳飛、劉錡、吳玠、韓世忠、張俊、李顯忠、魏勝、虞允文、張子蓋和張宗顏。

    把岳飛、劉錡、吳玠和韓世忠跟這些人相提並論,不倫不類。

    以張宗顏為例。

    張宗顏,字希賢,延安人,也是「蔭補」為官,張俊老部下,常吃敗仗。讓他去平盜賊楊勍,結果他遇賊即逃,回來謊報擊退盜賊,被侍御史沈與求彈劾遭貶。金齊聯軍攻宣化鎮,張俊讓張宗顏暗渡長江從后偷襲,結果他從背後偷襲都吃了敗仗,但張俊給他報成勝仗。當然他也曾在明州之戰破金兵前軍,隨張俊討伐李成立功,在李家灣跟張俊、楊沂中一起大破敵軍,等等。

    但這些功勞當然無法跟岳飛、劉錡、吳玠和韓世忠相比。連南宋人自己都覺得這樣排列「未免不倫」,所以「南渡十將」之說基本不傳。

    還有「南宋七王」之說,指宋高宗一朝所封的七個異姓王:鄜王劉光世、蘄王韓世忠、循王張俊、鄂王岳飛、和王楊沂中、涪王吳玠與信王吳璘。這個排行比「南渡十將」強些兒,但也差強人意。劉光世列七王之首,張俊排在岳飛前面,充分說明這個排行榜也是政治博弈的結果,跟七王的道德、武功和貢獻,並無太大聯繫。現在連最死忠的歌迷都知道,那些富麗堂皇的「排行榜」和「十大金曲」都不能信,因為它們大部分是花錢買的。任何排行榜,都有主觀因素,無論官方評還是民間評,都會被操縱。我們這些九百多年之後的人都知道,岳飛、韓世忠、吳玠和劉錡,不能跟虞允文、李顯忠、魏勝、張宗顏他們並列。

    不是說他們沒打過勝仗。

    而是說他們不是一個數量級。

    就像我也會打乒乓球,但總不好說我跟王皓並列「南北雙雄」,一樣。

    否則,知道我球技的人看見會笑。

    我們今天看見南宋官史,就經常會笑。

    比中興十三處戰功、南渡十將和南宋七王更重要的,就是爭當處長局長。你看他們面紅耳赤、咬牙切齒、你死我活、滅汝朝食,贏了確實也能落下些現世紅利,但不用一百年,退休十年後誰還知道、誰還在乎你是不是「處級」?不是一樣南牆根兒曬太陽、中日醫院打吊瓶的老頭兒老太太?



    張俊貪生、貪名、貪財、貪官、貪吃,五貪俱全,從頭貪到尾,從生貪到死,酒色財氣,兼收並蓄,曲意逢迎賣身,殘害忠良求榮,卻依然無法逃脫兔死狗烹。不過,他死得比岳飛舒服多了。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封清河郡王,完全被踢出南宋權力核心,但依然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紹興二十六年(1156),張俊壽終正寢,終年69歲,當場追封循王。

    從人生享受來說,張俊超過岳飛一萬倍。

    然而,這位資歷遠勝、數度救駕、配饗高宗的開國元勛,最後被人民鑄像,跪在岳飛墓前,至今已三百多年。

    因此,馮八飛詔告天下:

    張俊跟岳飛,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興四將,判若雲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9

主題

1452

帖子

22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76
9
玉面狐 發表於 2012-5-31 08:45 | 只看該作者
從短期看岳飛是要痛恨秦檜,但從長遠看岳飛應該感謝秦檜。沒有秦檜,岳飛也難以名揚青史到如今。
六龍御兮共飛鵬,隨弛騁兮天地任西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