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近代史上最混亂與危險的十五年

[複製鏈接]

53

主題

56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jeycn794 發表於 2012-5-26 2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1916年到1931年,這短短十五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十五年。這個混亂的原因是:軍閥混戰。

  這段歷史其實才僅僅翻過去幾十年,但是許多中國人對這一段歷史很模糊。

  在下將這十五年軍閥混戰的歷史簡單的整理一下貼出來。

  1916年6月,袁世凱病亡。除了「袁大頭」在全國通用以外,民國陷入空前的混亂;全國各地的擁有武裝力量的軍隊過去是打著「護法」的旗號,進行的是圈地盤的軍閥式發展,內戰多如牛毛:從1916年到1928年僅四川省在這段時期就發生了400餘次內戰。軍閥之間發生了140次地盤爭奪的戰爭,中國已經處於分裂的狀態的邊緣。說個最直觀的,四川軍閥劉湘是四川的實際統治者,但是他的親戚劉文輝就不服,和他打了一仗,結果被趕到西康去了。叔侄二人為了權利都可以刀兵相向,更何況是其他人呢。軍閥混戰時期,一個旅甚至一個團就能成為一方霸主,看你有沒有能耐,有才的拿下其他人,成為大軍閥,,沒出息的只能被淘汰。

  我們來簡略的看看當時的大軍閥們混戰的歷史:

  1、北洋軍閥——袁世凱死後,旗下的北洋軍閥分裂,但北洋軍閥派系仍控制著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軍閥——段祺瑞。從北洋軍閥中分裂出來。

  3、直系軍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從北洋軍閥分裂而出。

  4、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山東軍閥)。由北洋軍閥分裂出。

  5、晉系軍閥——閻錫山。

  6、浙系軍閥——孫傳芳。

  7、江蘇軍閥——齊燮元。

  8、桂系軍閥(舊桂系)——陸榮廷,沈鴻英。

  9、粵系軍閥——胡漢民,陳炯明,龍濟光等。

  10、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

  11、黔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袁祖銘。

  12、滇系軍閥——蔡鍔,唐繼堯。

  13、川康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

  14、新疆軍閥——楊增新。

  15、馮系軍閥(西北軍)——馮玉祥。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失敗解體,旗下將領重新洗牌分裂成多個軍閥派系:

  北洋政府垮台之後,在蔣介石執政期間的軍閥如下:

  A、晉系軍閥——閻錫山。

  B、桂系軍閥(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C、粵系軍閥——張發奎,李濟深,陳濟棠,余漢謀。

  D、奉系軍閥(東北軍)——張學良。

  E、川康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

  F、山東軍閥——韓復榘。

  G、寧夏軍閥——馬鴻逵。

  H、甘青軍閥——馬步芳。

  I、綏系軍閥——傅作義,董其武。

  J、滇系軍閥——龍雲,盧漢。

  K、新疆軍閥——金樹仁,盛世才。

  L. 西北軍:馮玉祥。

  還有其它實力和勢力小一點的軍閥:劉鎮華,孫殿英,石友三,陳樹藩,劉珍年,唐生智,何鍵等等。

  民國主要的軍閥戰爭:

  1、直皖戰爭(就是張作霖打敗了段祺瑞。):1920年7月,直奉聯盟對陣皖系軍閥,段祺瑞下台,直奉軍閥控制北京政府。就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為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在京津地區進行的戰爭。

  2、第一次直奉戰爭(就是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1922年4月至5月,直系軍閥對陣奉系軍閥,奉系軍閥失敗,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吳佩孚,聯合六省軍閥,通電攻擊梁士詒內閣媚日賣國,迫梁離職,直、奉矛盾日趨激化。4月上旬,奉軍開入山海關與直軍對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率領四個師、九個旅,約十二萬人,分東、西兩路沿津浦、京漢鐵路向直軍發起進攻,直軍以吳佩孚為總司令指揮七個師、五個旅約十萬人迎戰。兩軍在長辛店、琉璃河、固安、馬廠等地展開激戰。5月3日,吳佩孚出奇兵繞道攻擊奉軍後方,使盧溝橋奉軍腹背受敵;吳還分化奉軍內部,使奉軍第十六師臨陣倒戈,造成全線潰退。5日,張作霖敗退出關。后經英、美傳教士調停,雙方停戰。此後,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軍備,並與段祺瑞共同策動馮玉祥等直系將領倒直,伺機捲土重來。

  3、第二次直奉戰爭(就是張作霖打敗了吳佩孚):1924年9月至10月,直系軍閥對陣奉系軍閥,直系軍閥失敗,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后奉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浙江戰爭。9月3日,張作霖通電譴責曹、吳(即直系)攻浙,並以援助盧永祥為名,組織「鎮威軍」,自任總司令,將奉軍編為6個軍;總兵力約15萬人,於9月15日分路向榆關(即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

  4、蔣桂戰爭:1929年3月至6月,蔣系軍閥對陣桂系軍閥,桂系失敗,李宗仁、白崇禧被迫下台。1929年初,蔣在湖南培植親信,想奪取桂系控制的湖南地盤,桂系發覺后,立即向湖南增派軍隊,雙方矛盾尖銳化。1929年3月26日,蔣指責桂系威脅中央,下令討伐,親率3個軍指向武漢,暗地收買桂系將領陣前倒戈,很快把桂系在兩湖的3個主力軍搞垮;同時。也以收買離間手法,使桂系在冀東的4個軍反水,幾天功夫,桂系大敗,第4集團軍解體。

  5、第一次蔣馮戰爭:1929年5月,蔣系軍閥對陣馮系軍閥,馮玉祥失敗,通電下台。1929年5月中旬,馮玉祥在陝西華陰部署反蔣軍事行動后,蔣、馮第一次軍事衝突開始。蔣、馮軍事衝突起因於山東事件。3月,日本與南京政府簽訂撤出濟南的協議,按協議,濟南應由負責山東防務的西北軍接收,而蔣介石則急令西北軍不許接收濟南,並通知日方,由中央軍接收濟南。蔣、馮矛盾激化。蔣欲解決馮部,馮亦決計反蔣。最後馮玉祥下台。

  6、第二次蔣馮戰爭:1929年10月至12月,蔣系軍閥對陣馮系軍閥,馮玉祥失敗被囚。
  1929年10月9日,宋哲元、劉郁芬、孫良誠、石敬亭、孫連仲、龐炳勛、張維璽、劉汝明等電閻錫山、馮玉祥,指責中央施政不顧民生、用人不求賢能、財政不公開、政治不廉潔。10月10日,宋哲元領銜西北軍將領再次通電曆數蔣中正六罪狀,即日出兵四十萬討伐,請馮玉祥復任國民軍總司令,由宋哲元代,推閻錫山、馮玉祥為國民軍總、副司令(宋為前方總司令,石敬亭為後方總司令,孫良誠為前敵總指揮,11日兵分三路向河南進軍。后西北軍被中央軍逼回陝西。

  7、中原大戰:1930年3月至10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及粵軍閥聯合發動對陣蔣、奉軍閥,此戰持續長達半年,雙方投入兵力100多萬,死傷30餘萬人,是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大戰。

  反蔣聯軍以李宗仁的桂軍為第一方面軍,從廣西出兵湖南,進攻武漢;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由河南經隴海、平漢路攻徐州,與桂系在武漢會師;閻錫山的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山東配合西北軍取徐州,經津浦路進攻南京;另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以主力進攻袞州、濟寧,一部協同晉軍進攻濟南;另外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湖南的何鍵與四川的劉文輝內定為第六總司令、第七方面軍總司令,后又任命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總司令。

  蔣介石方面,面對號稱卅萬兵力的反蔣聯盟,則以德國顧問佛采爾制定作戰計劃,在分析多方優劣后,佛建議蔣中正先集中優勢兵力,攻擊較弱的晉軍部隊,以解除夾擊之,因此南京以韓復榘為第一軍團,守黃河南岸,阻浦津路之晉軍;中央軍由劉峙指揮,為第二軍團,守徐州。中央軍攻陷洛陽,截斷西北軍潰逃後路,戰況漸漸明朗。但此刻蔣、聯雙方皆師老力疲,各方都試圖拉攏觀望隔岸觀火的奉系東北軍,蔣介石運用各種手段,包括以高官和讓出華北地盤相許和在財政和出兵華北的軍費予以滿足(先後匯出500萬出兵費,另籌公債1000萬元資助東北財政)爭取到張學良的支持;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布停止內戰支持南京,於兩日後以東北軍數萬人入山海關。得到奉系的支持,勝敗局勢已定,中央軍進攻北方几無阻礙。10月中央軍攻下潼關、陝西等地,重兵包圍山西殘軍敗將,張學良趁勢大舉接收冀東地區,並呼籲停戰。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閻由日本人協助出走天津,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接管。平津地區也成了張學良的勢力範圍,也是張學良長期在北京不去東北的原因。民國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

  從1916年到1931年這十五年的中國歷史,其複雜的程度絕對超過中華民族在任何時代的歷史,亂的理不出頭緒來。

  在這十五年中,如果有任何一個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在民國內外交困的狀況下,則戰爭的後果真的令人難以想象,讓人不寒而慄。

  中國歷史上的內戰最慘烈的中原大戰剛結束還不到一年,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日寇侵略中國的918事變!

  然後還沒有過半年,在1932年1月28日,發生了第一次淞滬抗戰。

  然後國民政府喘息了5年,到了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抗戰開始爆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