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世紀,理性在基督教神學中的角色仍然是經院派神學的重點課題,奧古斯丁的理念得到繼承和發展。曾經對上帝的存在進行過「本體論證明」的安瑟倫(Anselem, AD1033-1109),便是「經院神學」的創始人之一。除了「信心尋求理解」,安氏還有一句名言是「我信是為了理解」("credo ut intellegam")。安氏的代表作之一最早的書名就叫《尋求理解的信仰》,後來改名為Proslogium(《論證》),其主要內容就是那個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我們今天談起這個「證明」多半是把注意力放在以純粹理性證明上帝存在上面,而實際上在這個以「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詩篇53:1)」開始的「證明」裡面,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內容。比如安瑟倫在上帝面前誠懇的禱告,就是人在上帝面前謙卑下來,祈望自己的理性能夠順從上帝的旨意的態度的典範。安瑟倫對基督教神學的貢獻之一,就是這「禱告中的神學」。安氏的另一個貢獻是以信心尋求知識的神學。實際上安氏試圖做的事情,是信仰上帝的人試圖去「證實」上帝的存在,而不是不信的人去「證明」上帝的存在。
因此人憑信心接受上帝的啟示與救恩,而信心必然尋求理解,形成系統化的信仰。信心引導理性不斷尋求更深的理解與明白。所以按照基督教信仰,基督徒都是以蒙恩得救開始,繼而「以信求知」,以至最終明白真道。我們所信的還要去理解、去明白,我們要「深知道所信的是誰」,不但相信他,而且也要「知道」他、「認識」他。當今廣受歡迎的福音派神學家巴刻(J. I. Packer)寫過一本很有影響的書,書名就叫《認識神》(Knowing God)。新約聖經告訴我們「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