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向初果弟子的程度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0 1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5-20 15:09 編輯

轉貼:向初果弟子的程度

向初果弟子的程度



沿著這條「初果之道」繼續向前進的人,將會到達渡口,進入法流—八聖道,成為初果聖弟子(亦即入流者、須陀洹)。所以,「初果之道」乃是 接「世間道」與「八聖道」之間的「入流道(預流道)」,就好像接城鄉道路與高速公路之間的「交流道」一般。



凡是走在「初果之道」上的人士,就稱之為「向初果聖弟子」(亦即預流向或向須陀洹),這也就是英譯聖典中所謂的 」path-attainer(得道者—得初果之道者)」。



對於千千萬萬自稱為「佛弟子」的佛教徒而言,可能很少人曾經仔細地思考下列問題:



1.一般的佛弟子與向初果聖弟子之間有何差別?

2.向初果聖弟子一定都是超越凡夫的聖賢嗎?

3.向初果聖弟子在學法的過程中會不會退轉?


凡此種種疑問,似乎都是有心證得初果的佛弟子所不宜忽略的,因為一般佛弟子都必須要先經由「預流道」成為向初果聖弟子,然後才能走入「八聖道」成為初果聖弟子。



聖典中所記載的「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原本就是四雙八士里對第一雙聖弟子的標準陳述,所以以「得初果之道者」來定義「向初果聖弟子」乃是符合經律的說法。



一個人如果真正具備了「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四個要素,就可以說是得到了「初果之道」。那麼,不管是才剛剛踏出第一步,還是只差一步就到達初果,整個路程中的行者都可以稱之為「向初果聖弟子」。



有人可能會懷疑,在初果之道上才剛剛踏出第一步,還是個十足的凡夫,怎麼就能稱之為向初果「聖弟子」?「聖」從何來?



因此,我們必須先了解「聖弟子」的含意,「聖」並不是用作形容詞來描述「聖潔高貴的弟子」,而是名詞,是指「聖者的弟子」,這聖者是指「佛陀和阿羅漢」而言。



這個道理就跟「聖戒成就」的意思一樣,「聖戒」並不是指「聖潔的戒律」,而是「聖者所珍惜的戒律」。



所以「聖弟子」也相似於「佛弟子」的意思,稱呼一個剛起步走上初果之道的凡夫為「向初果聖(佛)弟子」並沒有什麼不當之處。當然,如果走著走著卻偏離了初果之道,那也就退失了向初果聖弟子的身份。



曾經有一位法友引述雜阿含第855經(對應於相應部S48:18)和相應部S 55:40經,認為一個人對於佛、法、僧、戒至少要成就一項「不壞凈」,才能稱之為「向初果」。



首先讓我們先摘錄經文的重點來加以探討—雜855經:「若聖弟子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我說此等為凡夫數。」



S55:40經:「I say that one in whom the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ry are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is 『an outsider』, one who stands in the faction of worldling.」



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 「一切時不成就」和 」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完全徹底地缺乏)」兩個用詞,是指在一切生命的時空中,對佛、法、僧、戒,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未曾生起一絲一毫的虔信之心,也全然欠缺皈依的意願,這才稱之為外道凡夫。對於多數已經皈依三寶的信眾而言,縱然他們對於佛、法、僧、戒都還沒有任何一項凈信成就,但就其如法完成皈依的事實而言,他們已經是經過僧伽正式認可的「佛弟子」了,並不能說他們對三寶的敬信之心是「一切時不成就」或 」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更不能因為他們尚未成就任何一項凈信,就稱呼這些如法皈依的「佛弟子」是「外道」。



是的,如果一個佛弟子連一項凈信都沒有成就,他當然是個「凡夫」;但是話說回來,聖典中並未提到具備一項凈信就不是凡夫。



事實上,即使是成就了三項不壞凈者,也可能還是個凡夫。例如:某人已經對佛、法、僧都產生了凈信,卻由於個人主觀或客觀的因素,例如:貪慾、懈怠、職業、環境…等,仍然無意持守五戒,那麼,他仍然是個凡夫,因為他不力行「初果之道」中最基本的「法次法向」—持戒。由於並未具足初果之道的四個要素,因此,他一樣地不能被稱為「向初果聖弟子」,他當然不是外道,但仍然只是一個凡夫佛弟子而已。



相反的,如果有一個凡夫為了追尋真理,經過仔細的觀察、考慮之後,誠心誠意地皈依了三寶。而且由於殊勝的因緣,讓他得以親近善知識,聽到了正法,經過深入思維之後,又按照正確的方法,開始認真地加以實踐。那麼,即使他仍舊是個凡夫,尚未成就任何一項凈信,卻已經初步具備了「初果之道」的四要素,合乎了「向初果聖弟子」的定義。



另外,也有人認為向初果聖弟子至少要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見」或「正志」…等。事實上,向初果只是「聽聞正法」,知道並開始依「法次法向」修習「八正道」中的「正見」、「正志」…等,並未真正進入法流—八正道,所以有些向初果聖弟子還是談不上具足正見,只能說具有局部的正見。

   

   初果之道乃是連接世間(出凡)與法流(入聖)之間的通道,因此,向初果聖弟子乃是由凡夫起步逐漸趨向聖賢,所以說凡夫大都不是向初果聖弟子,而初階的向初果聖弟子則有可能還是個凡夫,這乃是很正常而合理的事。



既然初果之道是連接凡夫與初果聖弟子之間的通道,那麼,由於凡夫通常有很多煩惱,又從未或鮮少聽聞聖教,更缺乏精準的辨識力,因此相對的,初果之道也就顯得格外地遙遠或迂迴曲折。



凡夫生生世世輪迴生死,大多沒有機會找到通往初果之道;即使一時一地之間,有特殊的人事因緣成就而走進去了,卻每每因為善知識的能力不足(例如:老師本身未證果或缺乏善巧),或受到大環境影響(例如:傳統文化束縛或像法興盛),或自己的判斷力、實踐力不足…等,種種障礙之下也難保不會迷路或退墮。即使不迷失、不退卻,也可能因為不夠精進或壽命盡了,終其一生都到達不了初果,當然也就得不到「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的保證了。



理由很簡單,他的素質—修習的成就尚不足以讓生命的流程進入不可逆轉(亦即不退轉)的初果狀態。



曾經有法友舉出一段經文,認為向初果聖弟子一定不會退轉,必定會在此生證得初果;同時也提出質疑說:「如果向初果聖弟子還會退轉的話,那有什麼可貴之處?」他更進一步地據此推論—認為自覺退轉的人,從來就沒有成為「向初果聖弟子」。現在我們就來研究他所引述的這一段經文,看看這樣的立論是否正確?



雜阿含第61經:「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是名隨法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本經相當於相應部S 25 :10 經:「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thus is called a faith-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reason of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realm, or in the domain of ghost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One for whom these teachings are accepted thus after being pondered to a sufficient degree with wisdom is called a Dhamma-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reason of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realm, or in the domain of ghost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兩部對讀之下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雜阿含第61經里只提到「隨信行」和「隨法行」,相應部里除了「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之外,進一步地,明白記載著更高層次的成就者—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入正性者)」。我們如果對照早期註疏雜阿含經的北傳論書,同樣地也在相應的段落里提到「入正性」。



顯然,雜阿含經在傳譯的過程中,很可能遺漏了關鍵性的「入正性者」。因此,經文的意思並不是指所有的「隨信行者」和「隨法行者」都已超越凡夫地,而是說:」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也就是說,必須達到「入正性者」的程度,才能「超升離生,越凡夫地」。



我們可別忘了還有更多尚未「入正性」的「隨信行者」和「隨法行者」,也都一樣地走在這條「初果之道」上,只是還在落後的路段上而已。



我們不妨參照瑜珈師地論的內容來揣摩一下,古今中外走在初果之道「前、中、後」段的眾多向初果聖弟子,他們在程度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一、後段行者—具有「能順生無漏智」,這種智慧能引導人們產生「無漏智」。他們具有屬於世俗的第一等智慧,乃是世俗凡夫中的佼佼者。



二、中段行者—具有「無漏智」,如果穩住於這種智慧,能斷見斷一切煩惱。他們已經超越凡夫「入於正性」,超升離(異)生,不再墮入三惡道了,但是還沒證得初果。不過,此生他們必將迅速證得初果,不會因為死亡而受到障礙,他們屬於不退轉的向須陀洹。



三、前段行者—具有「無漏智後相續智」,在煩惱斷後,接著會生出解脫智(預流果智)。他們已經如實現見所知之境,所以稱之為「見清凈」,我們不妨稱他們為「准初果聖弟子」,當下即可證得初果。



這就好比要搭上飛機或渡輪一樣,後段行者還在前往登機門(或碼頭)途中,可能會迷路、遲到或臨時放棄搭機;中段行者則已經通過登機門而進入空橋(或岸橋)上,只要再走幾步路,必將進入機艙;前段行者的前腳已經踏入機艙(或船舷),後腳則正要離開空橋,當下就完全進入機艙。



後段行者並未正式登機,他們之中有些人還是會猶豫、退悔、迷失或放棄初果之道,因此仍不免於退墮乃至輪迴惡道的可能性。但他們透過認真的思考、比對,此生仍然有機會再度走回初果之道,乃至證得初果以上。有些後段行者則對「佛」、「法」、「僧」、「戒」之一、之二、之三或全部生起或保持著虔誠的信心,甚至對於其中之一、之二或三者,已經具備了不動搖的凈信或成就,他們已經能夠免於輪迴惡道的恐怖,甚至也具備了生往天界的福德,而退轉的機率也不是很高,此生當可順利地連接中段行程。凡此種種後段行者的成就都已經遠遠超過一般世俗凡夫的功德果報了,這就是後段行者的可貴之處。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0 15:05 | 只看該作者
然而,如果因為辨識力不足、精進力不夠或壽命所限…等因素,他們也未必能於此生證得初果;即使來生不至於墮入惡道,但能否繼續走完初果之道仍屬未知數,這個「不確定因素」就是後段行者所無法避免的風險。因此,後段行者是最要堅定並加快腳步的一群。



至於中段以上的行者,事實上幾乎等同初果聖弟子了,至少已經不辜負此生學法的因緣了。



綜合上述研究,我們要再度強調,如果行者只以「隨信行」和「隨法行」來定義「向初果聖弟子」,那是他個人的偏見,並非聖典的定義;



而根據漢譯雜阿含61經:「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等,就會產生一些誤解:



1.誤解「隨信行」的定義是「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維、觀察、分別、忍。」

2.誤解「隨信行」、「隨法行」即可「超升離生,越凡夫地。」

3.誤解「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認為是「如果中間不遭遇死亡,必當證得須陀洹果。」



如果我們因此漢譯經文而堅持己見,就會誤導了自己的知見,甚至造成修證上的偏差。



幸運地,我們有機會比對相應部S 25:10和早期註釋雜阿含經的論書,因此就有機會辨識真相:



1. 「隨信行」的定義是「若於此法,以信心堅持,是名隨信行人(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2. 真正能夠 「超升離生,越凡夫地。」的是指「入正性者(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3. 「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的意思是 「中間不可能遭受的死亡障礙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必當證得須陀洹果。」



除此案例之外,在南北傳兩部對讀之下,還有許許多多法義的真相會如實地陸續顯現出來,這些真相大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沒有機會發現的,也可能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認知和修證,願大家都能珍惜這一份寶貴的機緣,順利地走上初果之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5: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