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晚清中國屢次支援他國:六十萬石米接濟日本(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14 0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羊城晚報


  

  清末,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樂壽堂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1906年4月18日晨5時13分,美國舊金山8.3級大地震引發大火,連燒三天

  李曉巧



  無法想象一個久病之政府,能熱心地幫助他國;

  積病而孱弱的晚清帝國,在風雨將來、財政入不敷出的窘境下,曾經屢屢對他國災害施以援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朝政府「頒帑十萬助賑日本災」。這樣規模的經濟援助是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對日本的首次援助。在《清史稿》記述此事的這寥寥數字中,兩個字眼「頒」、「賑」,煞有意味。

  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壬寅,日本以水災來告,輸江、皖、浙、鄂諸省米糧六十萬石濟之」。若細看清朝歷史,晚清一直是把大米類同戰略物資來對待,嚴禁輸出,尤其是在本國飢荒災難之年。

  1907年恰是中國的災荒年,但是,晚清政府依然懷著「國際情懷」,賑濟日本六十萬石大米,實在是很拽人眼球的。於是,這在《清史稿》里記得清清楚楚。

  1908年12月28日凌晨5時25分,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墨西拿市發生7.5級地震,墨西拿人口的一半,約7.5萬人喪生,另外,西西里島已成廢墟的村莊和在義大利本土,還有7.5萬人喪生,總計喪生人數15萬之多,震驚世界。

  清政府沒有袖手旁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癸酉,義大利地震災,出帑銀五萬兩助賑」。

  此外,晚清政府對海外的華人也體現著祖國的「關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美國舊金山地區發生8.3級地震,清政府也沒有置之不理,「丁酉,美國舊金山地震,頒帑十萬賑華民」。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廣東周邊地區發生了颶風災害,「乙卯,發廣東庫儲十萬賑香港及潮、高、雷、欽、廉屬風災」。其時的香港雖已是英國殖民地,但災難當前,中國政府並沒有置之不理,依然視為子民。

  其實,看1905年-1908年的中國,飢荒、災異幾乎遍地皆有:東三省飢荒,江蘇、貴州、雲南水災,太康風災,鎮番暨巴燕戎格(古城,位於今青海化隆巴燕鎮)雹災風災,會澤潦災,荊州水災,英吉沙爾(今新彊英吉沙縣)水災雹災,廣東水澇災,武陟水災,徐州、海州、淮西、安徽水災,湖州澇災,江寧、揚州水災、直隸水災等等,多數省份都需賑濟。




  從《清史稿》卷二十四的記載:「以暘雨失時,偏災屢告,懿旨飭君臣上下交儆。」可見當時災情之嚴重。不僅是天災,其時,各地剿匪的大筆軍餉開支也是清政府在正常行政開支之外的一項沉重財政負擔。

  

  晚清,身著清代服飾的洋人一家,東西文明彼此滲透

  

  1908年12月28日晨5時25分,義大利的墨西拿市發生7.5級地震,引發大海嘯

  為什麼在這種窘況之下,清政府還積極地搞國際援助呢?

  兩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敗,尤其是1900年之後,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實行改革,融入國際社會刻不容緩。

  在光緒年間,清政府參加的國際社會組織有萬國保和會、萬國禁煙會、萬國紅十字會等,更多的是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數量繁多的國際條約。這促使當時的晚清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接觸日漸常態化。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過的。

  其次,在屢遭國際列強勢力打擊,屢戰屢敗、積貧積弱的情形之下,晚清政權很想融入國際社會,從而學習國際經驗,實現社會改良進步,以達到鞏固滿族統治的目的。

  可以說,光緒末年的晚清積極謀求著國際社會的認同,然而,光想光說是不行的,這就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形象,國際援助,發揚愛心,也算是一個抓手吧。

  當然,中國傳統美德中的急公好義情懷,也發揮著作用,推動晚清中國開展國際援助,廣開視野。然而,歷史證明,晚清中國的國際形象,並不是僅靠對外的金錢捐助,就可以改變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