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是如何把兩個女兒送進哈佛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7 0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的兩個女兒汪瑤瑤和汪凱西是兩個個性和興趣各不相同的孩子,但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別被她們所申請的美國所有常春藤名校錄取,百發百中,彈無虛發。其中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最後她們都去了哈佛。在這裡我們一起分享我們同孩子們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從入鄉隨俗開始
    與其他華僑一樣,我們初來美國時,對美國的中小學及大學情況一無所知,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更是無從下手。我們想既來之則安之,入鄉隨俗,儘可能地接觸美國主流社會,於是幾次搬家都住在白人社區。這樣一來,問題也來了,白人中,有很友好的,也有那麼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孩子們在社交中常常感到無奈。
我們想,要求別人改,不如自己調整。於是我們也模仿起老美,party(聚會)一個接一個地開。第一次開party時,我們是提心弔膽。記得讀過一篇住在白人社區的黑人孩子寫的文章,寫的是他第一次開party邀請了全班同學,結果一個都沒來,很傷心。那篇文章的題目,就叫「誰來我的party?」為了防止類似情況發生,我們全家群策群力,列出一串有趣的項目一一寫在邀請卡上吸引孩子參加。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邀請的同學,人人到齊。從此以後,凡只要是我們的party,總是坐無虛席,盡歡而散。孩子們的朋友漸漸多了,我們與其它的家長的互動也頻繁了。

中華文化的精髓不能丟
    玩是玩了,可是我們畢竟是黃皮膚、黑眼睛,真要完全像白人孩子那樣一個勁地玩也是行不通的。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能力一樣,黃皮膚、黑眼睛怎能與人家金髮碧眼競爭?你服也行不服也罷,現實就是如此。所以,中國文化中的家庭觀念不能丟,父母還得幫孩子一把。這樣,周末我們按排孩子們玩一天,也干一天正經的事。問題來了,什麼是正經的事?我們也是茫茫然,只好同大多數的華人家庭一樣,來個蕭規曹隨:詩琴書畫,再加游泳、自行車、小實驗。也扎紮實實,迷迷糊糊地忙乎了幾年。

第一次兩種文化的碰撞
一轉眼,姐妹倆就上了初中。我們這鎮子不大,可是棒球場不下十來個,家家的孩子放了學,隊服一穿就奔向了球場,打起球來精神頑強,大汗淋漓,從不怯場。凱西也踴躍參加,我們則是風雨無阻地前去捧場。可憐的凱西,打了一年棒球,就打到一球,還是高射炮,被人家封殺掉了。瑤瑤心大,要去參選學生會領導,我們當然是全力以赴,幫忙設計文宣,修改競選詞,一絲不苟。沒想到最後也是鎩羽而歸,氣得她鼻竅冒煙,大呼不公平。想想也是,在99%的白人社區,你去與別人比人氣,不敗才怪。更令兩姐妹傷心的是,她們雙雙被拒天才班之外。家裡的氣氛一下降到了冰點。首次兩種文化的碰撞,說得好聽是屢敗屢戰,說得順口是屢戰屢北。

迸出新思想的火花
   姐妹倆被拒天才班,是憂也是喜。不是我們阿Q,經過這些失敗,激起了全家雪恥的鬥志。我們是一個猛擂戰鼓,要她們向天才班叫板,擊敗天才班;一個則是搖旗吶喊,為她們助威。在我們的鼓動下,姐妹倆也是鬥志昂揚。擊敗一個天才班,何等難事!是啊,我們要的就是一種不服輸的鬥志。於是我們訂出了三年計劃,制定出一個又一個的突擊目標。搬出我們的密集練習法,在假期里幫瑤瑤突擊數學。幾個星期下來,效果斐然,新學期不久,她一舉拿下學校數奧金牌。第二年,她再接再厲,在郡里奪冠、州里挂名。凱西則緊緊跟上,不遑多讓。於是姐妹倆開始令人刮目相看。這種向「不可能」挑戰的思想火花,開始燎燃。

偶然到必然的發展
華人子弟,數學在校奪冠、州里挂名,算不了什麼。距離常春藤名校那道門檻還差得遠著呢。可是兩姐妹大戰天才班的過程培養了她們的信心,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為了尋求新的突破,我們再次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尋找通途。首先從美國文化重視的創造力和領導力著手,建議姐妹倆創建一個俱樂部。雖然創建的過程困難叢生,比如器材、地點、學校沒經費、不能指派老師監督等,但姐妹倆倆不屈不撓,硬是把它辦得轟轟烈烈。雖然投入了大量時間,卻為她們帶來了更大的自信和新氣象。
為了沖向全國,瑤瑤想參加美國生物奧賽,可是學校不參加,她幾次向學校建議都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學完了化學榮譽課,她又盯上了美國化學奧賽。這一回不一樣了,有了創建俱樂部的經驗,她再也不拜菩薩了,自己收集資料主動聯繫,創辦了校隊,一舉殺進了全國決賽。通過主動地創造成功機會,把偶然的成功推向了必然。

思想升華促生新的方法

   當我們意識到兩種文化融合會產生巨大優勢后,就進一步加進了美國文化中其他的精華理念:團隊觀念、社會實踐等。這樣姐妹倆不僅學習積極主動,小腦袋還不停地想著如何把她們的俱樂部辦好,辦得有特色。想想也是,俱樂部就像她們的孩子,哪個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強?同時她們還繼續建校隊,成立義工小組,校內校外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在各項活動中都有建樹。凱西上大學時,所得的獎學金項目有二十多個,包括全國著名的比爾•蓋茨千年禧學者獎學金和麥當勞獎學金。
通過對中美兩種文化深入探討,結合兩種文化的優勢,我們的思想有了一個質的升華,借用美國文化的精髓——創造性、開拓性,我們在尋找機會、等待機遇、爭取成功的原有基礎上加上創造機會,主動開拓新的方向,把被動的尋找和等待提升到主動的創造和開拓,把偶然的成功發展成了必然的成功。

      一個理論或一個方法,科不科學,在於它指導下的實踐結果可不可以重複。我們的實踐證明,我們的成功可以複製!這一點在我們孩子身上和由我們指導的其他孩子身上都已得到了多次印證。

         為了系統介紹我們的經驗,為廣大家長提供借鑒,我們出版了新書《哈佛兩姐妹》。在這本書中,我們綜合和比較中美兩國教育的各自長短,歸納出兩種教育文化的精華部分,從而開發出的一套完整而又系統的智力開發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並附有詳細的名校申請指南。需要強調的是,創造力和開拓思想的開發,不但不會妨礙孩子的智力開發,還會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學習熱情和自信心。

摘自《哈佛兩姐妹》
沙發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7 05:24 | 只看該作者
《哈佛兩姐妹》家教秘訣之一:妙用創造力激發學習主動性
提起創造力和領導力,很多人往往提不起精神。覺得它太陽春白雪了,不現實。
初初一看,好像也是如此。可不是,孩子就這麼多的時間,搞了這些玩藝,學習時間必然要減少,影響學習成績。
說實話,我們當初也是這麼想,華人子弟競爭如此激烈,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如何是他們的立足之本。當然也不想浪費時間玩陽春白雪遊戲。
可是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后,我們完全改變了原有的認知。比如,倆姐妹創建俱樂部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可那大多是放學后本來就是玩的時間。而俱樂部的成功帶給她們的自信和學習主動性是無法用時間衡量的。主動地學習一小時比起被動地學習兩小時,誰強?當然是前者強,而且強多了。很多的父母不了解,別看孩子每天在分分秒秒地學習,你們不妨問問孩子,是真還是假?是聚精會神地學習,還是邊學邊玩?千萬別忘了中文裡還有那麼一句「磨洋工」的說法!
我們更進一步,如果姐妹倆沒有建俱樂部的經驗,姐姐也就不可能再建校隊,也就不可能在化學上殺進全國決賽。 這種自我挑戰激起的火花和動力是課堂上和題海中無法得到的。相對於一輛開啟了自身動力的機車,靠著外力推的人力車又如何望其項背呢?
我們再舉個例子,我們有位在中國的朋友,孩子在上小學,我們建議他,在周末,讓孩子約幾個同學,成立個遊戲小組,玩一些有益的遊戲,這個周末到我家玩兩個小時,下個周末去他家,並且想想花招,組織組織,玩點名堂出來。下一步,我們再建議他讓孩子們來個作業比賽,誰做得好,下個周末就由誰決定玩什麼遊戲並去他家玩。這麼一來,孩子的學習又主動又積極,玩得高興又有意義。
很多的中國父母都有思想上的一道暗障,把培養領導力、創造力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對立了起來。我們正是要為大家打破這道思想暗障。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回國,皇家舉行國宴慶祝,哥倫布當然是風光無限,可是有些王公貴族不服,出語不遜,想為難他。於是哥倫布就為大家出了一個謎,問如何把一個雞蛋立在桌上,各位王公貴族,面面相視,無人可解。於是他拿過雞蛋,輕輕地一敲,啪的一下,蛋破了,也立起來了。他感慨說到:事情就這麼簡單,問題是你能不能突破思想上的舊觀念去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7 05:24 | 只看該作者
《哈佛兩姐妹》家教秘訣之二:  用團隊精神建設家庭

用團隊精神來建設家庭雖然不是家庭建設的全部,但卻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談到團隊精神,很多人往往把它看成洋人的專利。其實不是這樣,一旦我們把西方的團隊精神與中國文化中重視的家庭觀念相結合,它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念、空洞的口號。而是人人可行,行之有效的一把家庭教育利器。
學習團隊精神,我們從家庭做起。 在孩子小時,我們和孩子一起玩,做項目。有困難了,大家一起討論,問題解決了,一起擊掌高呼「Team Work 」(團隊)。明明一些問題,我們可以輕易自己解決,也讓孩子參與,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 久而久之,家庭也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一支團隊。孩子成了團隊的一員,要尊守團隊紀律,而不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團隊精神,使得孩子們辦事時為自己著想的同時,也關心他人。在兩姐妹的成長過程中,她們不止一次地為了團隊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像姐姐為了保證妹妹安全上壘就放棄了自己進軍全國化學決賽機會;妹妹為與姐姐同進退,不當校刊主篇。
家庭團隊的建立, 使得我們在孩子長大一些后能做到誰有困難,有需要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討論、探索,可以凝聚全家每一個人的智慧和特長於一人身上,去出擊、去競爭。 想想看,一個人凝聚幾個人的力量去奮鬥,她成功的機率是一人單打獨鬥的幾倍?
在我們與很多的家長的接觸中,有些家長對他們的十幾歲孩子表現出那麼的無力和無奈。儘管他們有知識,有能力在孩子需要時可以幫孩子一把。可是孩子總是以個人隱私為由拒他們於千里之外。有的母親只能在孩子不在時偷偷地看看孩子的大學申請表格和文章,悄悄地諮詢,再委婉建議。換來的還是惡言相向,那慈母的苦惱真的令人心碎。
可是回頭想想,如果父母能早早地建立孩子的團隊觀念,建設孩子的心靈,把家庭建立成一個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的團隊,讓孩子在逆反階段之前就體認到團隊的力量,樹立團隊的精神。又會是怎樣呢?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團隊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理念,它不抽象。它存在於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它像一匹無形的千里馬,就看我們是不是識馬的伯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7 05:26 | 只看該作者
《哈佛兩姐妹》家教秘訣之三:助人為樂 利人利己

西方教育的另一個精華部分是強調孩子的社會參與和奉獻精神。其實這也是和中國傳統文化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教義惜惜相通的。
我們的實踐證明,強調參與社會和奉獻精神不是唱高調,它確實利人利己。我們的做法是從簡單的開始,先讓兩姐妹提供免費家教,隨後做些義工,再創建義工小組,最後發展到凱西直接參与歐巴馬的總統競選。 這一路走來,兩姐妹的思想境界不斷提高。從她們在各階段寫的一些文章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社會的參與使得她們的思想認知得到一次次的升華。
兩姐妹從7年級開始就為同學提供免費家教,每周花7-8個小時。通過一段時間的家教,我們發現她們更成熟了。為什麼?因為以前我們向她們說的道理:如何學習,如何理解問題,如何一題多解等等,現在她們得向她們的學生再敘一遍。為了把一個問題分析清楚,她們得從不同的角度去敘說,這本身就增強了她們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闡明問題的能力。在家教的過程中,她們還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她們有時也談起學生這個那個,其實很多都是她們當初的自身寫照。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時我們只要稍稍一點,她們也就更明白更透徹了。通過她們的這種角色改變,她們對我們以前說的道理理解得更深,同時也理解我們平時婆婆媽媽的苦衷。這些感覺只有身入其境,才能得其精髓。 很多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自己有了孩子后覺得一下子成熟了,不是嗎?
兩姐妹的家教活動,不僅幫助了別人段練了自己,還引領了她們學校一股做家教的時潮。同學們粉粉加入她們的行列,做家教一時變成了一種時尚。 直到現在,校長和老師們談起她們開創的這股獨特的新時尚還是津津有味、讚不絕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兩姐妹則更積极參与社會服務活動並組織同學一起做義工。這使得她們更多地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體認到自己的貢獻和作用,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更認識和鍛煉了自己。
坦率地說,時間對大多數的孩子而言,不是學習上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在高二之前)。而孩子思想的成熟與否,學習主動與否,對孩子的學習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孩子思想的成熟,世界觀的形成可以通過多方面達到。接觸社會,參與一些社會服務,承擔一些義務和責任可以讓他們儘快地成熟起來,這確實是件利人利己的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7 05:26 | 只看該作者
《哈佛兩姐妹》家教秘訣之四:因才施教,發揮特長。

在我們培養兩個女兒的過程中,因才施教,發揮孩子的特長是我們感觸最深的一個體會。這也是一個容易為大部份父母所接受的話題。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去做,怎樣做好?
因才施教的第一步是如何識才? 坦率而言,它需要父母的大量付出和努力,要從小做起。培養孩子從零歲做起不錯,不是要孩子做這做那,而是大人要認真觀察,仔細研究孩子。 在孩子認識世界的同時,我們認識孩子。 在孩子幼小時,不要著急,從一件件小事開始,了解孩子的特點,習慣,讓孩子的天賦和才華自然地流露出來。在認識孩子的過程中,多做橫向比較, 多讓孩子與外界接觸,在孩子與同齡的孩子互動中,認真觀察孩子扮演的角色,了解孩子在群體中的作用和以後可能的發展趨勢。在生活中,了解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孩子是思維型的還是奔放型的,孩子性格獨立還是比較粘父母。這些不同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以後如何地利用和發揮。在孩子大一點和開始上學時,多提供一些不同類型的玩具和學習材料,鼓勵孩子對各種東西多嘗嘗,但不要施加壓力。目的不是要孩子在哪一方面突出出來,而是進一步琢摸孩子在不同方面的才幹。因才施教最難的一步是認識孩子的才幹、特點、長處和弱點,常言說知己知彼、白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體會是父母在這一過程中的付出在以後會得到加倍的回報。
因才施教的第二步是如何量才而用?在量才而用上,有大目標和小計巧。在小計巧上,可以利用孩子某個小特長,把它發揮利用一下。比如,我們利用二兒女兒能做伏卧撐得特長,先練練,然後在體育課上擊敗大男生。這樣的小花招一可以讓孩子建立信心,二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讓孩子覺得父母夠朋友。在實施大方向上,第一個要點是要建立長遠目標;第二個要點是不要人云易雲隨大流,要堅持是有利長遠目標就做,反之再好也不要心動。因為任何事務都有雙重性,往往從別人那裡看到的或聽到的只是一方面誇大之詞,如不認真分析、發覆推敲,盲目而趨,可能不得其長反獲其短,偏離了自己的方向。就像學開車一樣,要向遠處看,車才開得直。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建立長遠目標?長遠目標的建立,可以一步一步的實現,先建今年的目標,根據今年的目標的實現情況再擬下一年目標。在建目標時,要以孩子特長為主,要用大尺度,要從全國、全省、全縣或全校的角度作橫向比較,定出孩子需要努力也可以達到的目標。 定目標時儘可能地量化,當然這需要父母對孩子能力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對達到目標的可能困難作些研究。一旦短期目標定了,父母就得發揮團隊精神全力以赴幫孩子去達到目標,要獲全勝,從而建立孩子自信心,也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心。如果失敗了,千萬不要指責孩子,但一定要找出原因,讓孩子明白,同時來個豎向比較,讓孩子看到進步和成績,以勵再戰。勝負不在一時,世上沒有絕對的事,就看我們如何對一件事情充分地利用和發揮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主題

624

帖子

1531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1
6
春天來了嗎 發表於 2012-4-16 15:54 | 只看該作者
支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17: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