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華民國的一門四才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民國,人傑輩出。葉聖陶曾感慨地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蘇州九如巷張家是豪門望族,張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安徽合肥人,淮軍二號人物,洋務派,《清史稿》有其傳,曾任兩江總督、江蘇巡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兩廣總督等。祖父張雲端,曾任前清四川川東道台。父親張冀牖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深受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國」思想之影響,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后舉家遷到蘇州。張冀牖在蘇州辦學校,倡導新式教育,創辦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

    樂益女中取「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是新式學校,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名額資助貧寒子弟。學生都剪短髮,還開運動會,演話劇,像郭沫若的《棠棣之花》,還用英文演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曾聘請張聞天、柳亞子、葉聖陶、匡亞明等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學進取精神的進步人士任教。蘇州的中共第一個支部就誕生在樂益女中。

   張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個個擅長詩詞曲畫。父親當年沒有給她們取鶯燕之類的女孩名,每個人名下面都帶有「兩條腿」,希望她們將來走得遠。

                                 「大夏皇后」張元和

  張家四姐妹中,大姐張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后」。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驕傲的待字閨中的公主。

    張元和非常喜歡崑曲。崑曲不僅豐富了張元和少女時代的學習生活,而且還成了張元和戀愛婚姻的月下老人。1929年,張元和與二妹張允和就讀於上海光華大學,大學里愛好崑曲的女同學自發組織了一個崑曲組,請光華大學的童伯章教授教她們崑曲,童教授教的是《牡丹亭·拾畫叫畫》,女孩子們都被劇中柳夢梅愛慕杜麗娘的痴情所感動,都想看看舞台上的《拾畫叫畫》是什麼樣子。那時候,上海大世界正在上演《牡丹亭》,戲中人柳夢梅由崑劇傳習所的名小生顧傳玠扮演,但戲只演到《冥判》,不見演《拾畫叫畫》。張元和與二妹夥同其他女同學便冒冒失失地寫了一封信給顧傳玠,請他表演《拾畫叫畫》,不久竟有了迴音,顧傳玠同意在大世界表演《拾畫叫畫》。女孩子們不禁又驚喜又害怕,喜的是她們的願望真能如願以償,怕的是四十年代的上海大世界是個流氓橫行之地,男學生都很少光顧,更何況是女學生呢?為了能看演出,那天,她們特邀了好幾位男同學做保鏢,叫了計程車浩浩蕩蕩壯著膽子來到大世界。演出開始了,顧傳玠扮演的柳夢梅溫文爾雅、書卷氣十足,一出場就緊緊抓住了觀眾,台下靜靜的,女孩子們和觀眾一起屏聲息氣地聆聽著柳夢梅婉轉悠揚、迴腸盪氣的美妙歌聲……正是崑曲這位「紅娘」,使張元和最終嫁給了崑曲表演藝術家顧傳玠。

    顧傳玠是江蘇蘇州人,是崑曲小生行當中不可多得的全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上海演出,劇場總是「坐無隙地,盛況空前」。張家姐妹們在上海讀書時,常是追隨顧傳玠左右的「座上客」。顧傳玠與名旦朱傳茗長期合作,堪稱珠聯璧合。他演唱的《望鄉》、《玩箋》、《琴挑》、《問病》,以及與朱傳若合作演唱的《折柳》、《陽關》、《梳妝》、《茶敘》等唱段,以及吹腔戲《販馬記·寫狀》全出,由上海蓓開、開明公司灌製成唱片傳世。

    張元和與顧傳玠的結合,轟動了上海灘,成為各八卦小報的頭條猛料,有的的小報甚至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玠」為題大炒新聞。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後來,經嚴惠字推薦,顧傳玠出任上海大東煙草公司副經理多年。1948年夫婦雙雙去台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后張元和定居美國,在80多歲的高齡時還客串出演了電影《喜福會》。她在國外創辦曲社,致力於弘揚崑曲,並常與曲友一起登台義演,他們的曲社經常受到美國各大學的邀請,深受歡迎。
                              「比周有光還有光」的張允和

  二姐張允和是家中頭號的「頑皮大王」。允和上大學是連蹦帶跳的,先後上了中國公學、之江、光華三個大學。允和嫁給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張允和被人形容為「年輕時她的美,怎麼想像也不會過分」,親友們用「俠肝義膽」來讚譽她。

   張允和的周有光,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曾在晚年專門寫過一篇風趣樂觀、頗富生活情趣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只要有蔥鬱的樹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遊的魚群。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義地快樂自尋。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卧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喜聽鄰居的收音機送來音樂。愛看素不相識的朋友寄來文章。使盡吃奶氣力,擠上電車,藉此鍛煉筋骨。為打公用電話,出門半里,順便散步觀光。仰望雲天,宇宙是我的屋頂。遨遊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張允和是四姐妹里最坎坷的。1933年,她與周有光舉行了婚禮。結婚一周年的那一天,允和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小平,接著小平又有了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睦睦,平靜安詳。然而不久后,抗日戰爭爆發了,張允和與周有光帶著兩個孩子開始大逃亡的艱難歲月。六歲的女兒小禾不幸病死,兒子小平又被流彈打中,差一點喪命。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他們先後搬家三十次,終於盼來了解放。1952年,張允和受葉聖陶先生的推薦,從上海調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三反五反」中,張允和又失去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工作,賦閑在家,做了46年的家庭婦女。

    張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篤,走過幸福而漫長的人生。晚年兩人補拍的婚紗照上,93歲的周有光題「人得多情人不老」,89歲的張允和題「多情到老情更好」。1999年她先後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一時甚為文化圈內人士津津樂道。她還常在中央電視台露面,語言俏皮,舉止又有戲劇味,觀眾都說她是個「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說:「我現在比周有光還有光!」

    2002年8月,張允和走完了她的美麗人生,享年93歲。臨終之際,老伴周有光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緊緊握著她的手。
                              「女子全能第一名」的張兆和

    就在二姐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后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沈從文來自風景秀美的湘西。玲瓏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鳳凰小城賦予他柔順多情的個性。這位傑出的小說家和歷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過三十多部短篇小說集和六部中長篇小說,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現代中國作家之一。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一封情書。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著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沉默。後來學校里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鬍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1933年初春,沈從文寫信婉轉請二姐代他向父母求婚,說如果爸爸媽媽同意,求三妹早日打電報通知他,好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父親本來就主張兒女婚事自理,一說即成。急性子二姐自己先打了電報,電文只一個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這個被人傳為美談的有名的「半個字的電報」,只有張允和這樣「好管閑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劉繼興認為,這份電報應該是世界上最短的電報了,而且十分絕妙。膽小的三妹兆和不放心,生怕沈從文看不懂,隨後又羞答答悄悄來到電報局,遞上了她的電報稿「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張兆和1932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49年就讀於華北大學二部。后歷任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師大二附中教師。《人民文學》編輯。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不幸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沈從文。一次又一次來勢洶湧的打擊,使憂鬱過度的沈從文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這些難忘的經歷使他的心靈產生了對苦難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髮蒼蒼的妻子。她與沈從文幾十年同甘共苦,經歷了重壓與磨難。2003年2月,沈從文百年誕辰紀念日剛過去不久,張兆和就去世了。她與沈從文的似水姻緣,留給人們太多感嘆。
                                「最後的閨秀」張充和

    張充和是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妹,1914年生於上海。她被稱為「最後的閨秀」,詩書畫曲,樣樣精通,2005年秋,張充和到北京舉辦個人書畫展,儘管時年90歲,但鏡片后的雙眼卻投射出矍鑠的光芒。《南方周末》以《張充和:世間這樣的老太太不會再有》為題,作長篇報道,大有絕色、絕唱、絕版的意味。

    張充和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傅漢思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學,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到中國學習中文,從事中國歷史、文學的研究和教學,成了名副其實的漢學家。1949年1月,張充和與傅漢思雙雙赴美定居,充和與漢思先居加州柏克萊,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崑曲。張充和戲說她的美國學生把學中國書法當畫畫,但在「畫」中加深了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張充和還先後在加拿大、法國和港台的23所大學以及各學術所講授、示範演出崑曲。

    大家閨秀的張充和,本色是詩人,她的中英文詩集《桃花魚》是代表作,其詩詞由丈夫傅漢思親譯,堪稱伉儷合作的佳構。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中國書協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字、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劉繼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