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學生在大陸逐夢:憧憬與壓力 兩岸教育比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2-3-23 0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daydaydown  發表於 2012-3-22 23:57:32 四月社區


【編者按】近幾年來,兩岸關係呈現和平發展的良好態勢。如今,兩岸經貿、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動日益頻繁,這對兩岸交流中的台灣學生來說,更是感受真切,深有體會。

  2012新學期開始,台灣學生陸續返校,中新網台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這些年,台灣學生在大陸追逐夢想》,採訪在京多所知名高校的台生,圍繞他們的學習、生活、感情、就業、文化、參與兩岸交流等話題進行採訪,勾勒出台灣學生在大陸追逐夢想的足跡和心路歷程。

  【前一期:台灣學生在大陸逐夢:因緣份來大陸 長居?過客?】

  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郭思遠) 翻開近些年來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變遷歷程,不難發現,台灣學生與兩岸關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從1985年開始大陸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台灣學生,隨著兩岸經濟、文化領域交流的不斷發展,到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數量不斷增加。時任教育部港澳台辦常務副主任丁雨秋2005年曾經介紹,1985年到2000年大陸高校招收的台灣本科學生為2895人,研究生864人;2001年到2004年這4年間招收了台灣本科生287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766人;2004年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了1777人。

  中新網記者從國台辦了解到,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至2012年1月,到大陸就讀的台灣學生累計已經達到3萬多人,目前在校生為7000多人,去年大陸各高校招收台灣學生2000多人。

  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主席蔡秉憲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表示,2000年至2005年,來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開始多元化,有成績很優秀的、有在台灣沒有好大學上的、也有為到大陸經商而來的,每個人都有不同因素和考量,這個階段,台灣學生的學業水平相對參差不齊。

  他認為,在2005年至2008年期間,是一個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人數的緩衝期。之後,尤其2010年大陸承認台灣地區學測考試(高考)成績,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無論是人數,還是學業水平,都有較大提升。他預期,未來在兩岸和平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人數會越來越多,也會愈來愈多元化。

【學習篇】走在艱辛的求學路上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左傳》中是形容創業艱辛的,雖然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與創業有別,但其艱辛卻可用來比擬。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首先就需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原因在於到大陸異地求學,需要適應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和事,所有的一切都要從新開始。

  由於兩岸教育制度不盡相同,教育理論也有很大差異,這是台灣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產生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需要不斷去克服困難,摸索實踐,挑戰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中,探索出自己生活和生存的新法則。

  到大陸求學初衷

  目前,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的初衷已千差萬別,更加多元化,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大陸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無論經濟發展,還是綜合實力,都得到了跳躍式發展。台灣學生的眼光也由台灣島內,逐步轉向大陸市場的發展空間。

  「大陸市場比較大,來大陸讀書,無非是拿到比別人多一項簡歷多寫的東西,也算是一種跳板。」徐華陽說,「如果在台灣學習4年,再想進入大陸市場就非常難,畢竟大陸的發展潛力是有目共睹的。」

  除看重大陸市場外,大陸學歷也在考慮範圍之列。陳怡秀說,當初她本科在台灣是學法學的,要考大陸學校還是有風險的,因為法學有它的地域性,大陸學的法律到台灣根本不適用。

  她還說,「而來大陸求學,主要是因為大陸學歷可以速成,對於就業來說,時間和成本都是最低的,法學專業2年內可以拿到學歷,相較之下,在台灣一般要3年至4年。」

  與法學同樣到台灣就業也存在問題的,便是中醫學。鄒易良說,到大陸學中醫,「因為在台灣要考中醫學非常難,而哥哥也是從醫的,家裡也有門診,因此,我隨時可以切入進去做事,現在這個目標基本都達到了。」

  曾永欣說,她來大陸學中醫的初衷,是在台灣讀完中藥專業本科后,「因為自己有點迷茫的狀態,一部分是家人的希望,一部分是自己對這個有興趣。」

  談到來大陸求學的初衷時,俞柔安說,「如果留在台灣上大學的話,因為校園很分散,還要自己租房,自己在外面覓食,感覺自己般進入半社會了,但在大陸求學的話,就沒有這情況。當初就是想來大陸學習,也沒有考慮很多,也不管那麼多,因為這邊學風好,想來就來了。」

  蔡秉憲,台北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現任北京大學兩岸交流協會主席,早在1999年就到清華大學學電子專業,后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7年回大陸到北京大學深造。他說,「從小對大陸憧憬,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有南京大屠殺記載、大陸省份介紹等,這些都會激起一種想過來看看的想法。」

  學習壓力襲來

  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第一感覺,就是大陸學生學習能力很強,尤其在大陸名校里,都是各省最有實力的學子,因此,他們感受到很大的學習壓力,在這種氛圍中,也會迫使他們刻苦學習。

  張致皓,台中人,父親是台商,在江蘇省崑山市上完初高中,現在清華大學讀碩士研究生二年級。他說,「大陸學生都比較刻苦,自己怠慢一下,就很有罪惡感。高中的時候,也是跟著大陸學生一起學習,但是他們的成績都很好,我當初也就是剛上二本線而已,就上清華了。同學們都很羨慕,成績一樣,但是上的大學很不一樣,感覺自己還是蠻幸運的。」

  面對大陸的學習壓力,俞柔安說,「我本來對學習時間把握不是很精準,喜歡『摸魚』,東摸摸西摸摸,時間就耗掉了。來到這邊的話,就學會了自己管理,剛開始感覺趕不上,基本都是在趕學習,現在倒可以看點課外書了。」

  徐華陽說,「兩岸的學生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區別就是大陸學生更努力,因為經過層層選撥,都是比較厲害的。自己還是有壓力的,但主要的壓力是對未來的迷惘和不確定性。」

  就此,陳怡秀說,「我原來感覺我高中時還是一直在念書,哪知道跟這邊一比,基本上都是天天在玩,哪有時間在念書。我反而是在這邊一年多比較認真的學習,雖然我們讀書的名額是外掛的,只要考過港澳台學生入學考試分數線就沒問題,但是跟大陸這邊的同學相比較,還是有一段落差的,這個是事實,所以必須要很努力去學習。」

  陳怡秀還說,「其實,當你打算到大陸來,就沒有那種說一定過不去的坎,有問題就解決,因為你更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兩岸教育比較

  兩岸教育發展的土壤,都是植根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上,比如儒家的教育理念,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后,以胡適、蔡雲培等文化名人吸收西方教育思想,帶來中國教育的新思潮。在國民黨退守台灣和新中國成立后,大陸曾經學習蘇聯教育模式,台灣學習歐美國家教育模式,隨之分化開來。

  從學生作為主體來說,大陸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其學習壓力逐漸遞增,到高考前達到頂峰,而大學教育卻相對比較鬆緩。然而,在台灣也是以學測考試為分水嶺,但學習壓力卻是大學教育比中小學教育要大。

  「大陸學生比較樸實的感覺,比較容易達成哥們兒,台灣學生上學基本是吃喝玩樂,比較勾心鬥角。」俞柔安說,「現在跟台灣的同學比起來,我的抗壓能力就好了,覺得這邊學習比較紮實,台灣的學習比較懶散。因為強制自己要接受這種環境,有時候,一些潛在的困難也就沒有感覺到,但還是會感覺自己有一些壓力。」

  陳怡秀說,「我的同屋、同門、同學都給我很多的幫助,通過跟他們聊天,才知道他們是多麼刻苦和努力,比如高考,那是多麼的慘烈和痛苦啊。」

  據她介紹,在台灣他們的高中生活,就像是電影《那些年,我們一塊追的女孩》一樣,非常接近他們的生活。「大陸同學讀到研究生了,基本是解放了,但我們那邊到了研究生階段需要很努力去學習,可能剛開始是感覺很難,後來開始做了,也就還好了。」

  徐華陽說,在台灣他們有時會男校和女校會聯誼,讓男女同學彼此相互認識,有時候,還會逃課騎摩托車帶女孩子出去玩。他說,「我讀的是男校,所以同學聊天的內容都是千奇百怪。有時候我們考試,學校門口會聚集一群女校的女生過來送便當,感覺高中生活跟大陸比燦爛許多。」

  目前,台灣學校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蔡明亨說,「原因是台灣私立學校建太多,出生率不太高,學生人數越來越少。現在台灣高等教育差很多,升學率幾乎百分之百,還有學校自己升等,招的學生素質就不能保證,參差不齊,這個問題很普遍了。」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