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雪域星辰系列(四)金城公主再續漢藏情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夏人 發表於 2012-3-11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琴心


上天用一根紅線把中土與雪域人民連在一起,或許是怕歲月磨滅了這份珍貴的情感與記憶,忙不迭地又拋出另一根紅線,將漢藏兩族的緣再次牽起。在文成公主去世30年後,大唐的金城公主,沿著她走過的和親道路來到了拉薩。

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禮之女,祖父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李賢,即唐中宗之兄。武則天不能容忍任何人與自己爭權,而太子李賢的威望和才幹使她感到威脅,於是以謀反的罪名廢除李賢,將他幽禁於巴州。高宗去世后,武則天賜死了31歲的李賢,並把李賢的3個兒子幽禁於宮中,叫太監按時杖打。李守禮的哥哥和弟弟都在杖下死去,他卻奇迹般的活了下來。不過,他的身心受到了扭曲,因為無教養而縱情享樂、貪財好色,他的女兒、兒子幾乎個個放蕩無賴。幸運的是,金城公主從小就被唐中宗李顯收養,受到了良好教育,氣質高貴優雅,深得中宗疼愛。

在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幾次遣使入唐再次請求和親。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出嫁。聲勢比起文成公主出嫁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唐朝以錦繒、雜伎百工和龜茲樂等作陪嫁,並命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護送。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今陝西興平),在此地置帳設宴送別,席間中宗悲啼噓欷。為表盛恩,將始平縣改為「金城縣」,分手之地稱為「鳳池鄉」、「愴別里」,並免金城縣百姓徭賦一年,赦免死囚。

藏地傳說,金城公主本來是要與赤德祖贊(尺帶珠丹)的兒子姜察拉溫成親,不料這位英俊神武的王子在迎親的路上落馬而亡,和親使命已定的公主只能嫁給藏王赤德祖贊。

但是,史學界並不認同這種說法。據一些史料綜合推論來看,赤德祖贊7歲繼任贊普,公元698—755在位,迎娶公主時是19歲。他與金城公主成婚後,另築城居住。當時,受大臣操縱,吐蕃和唐朝邊境還是不時發生戰爭。吐蕃輸多贏少,只得求和。唐玄宗優待吐蕃使者,並於公元730 年派使臣入吐蕃,賜給金城公主書信,並帶去大量的賞賜。在金城公主的促進下,唐蕃於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在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劃界立碑、開市,相約互不侵犯。此後,赤德祖贊加強與唐朝的文化交流,請漢人做王子赤松德贊的侍讀,學習漢文化。他還引內地佛教、醫藥、歷算等入吐蕃。唐蕃之間出現了一段和平時期。

金城公主信佛教,也帶有漢僧入藏。在藏族傳說中,她是一位聰慧而博學的女子,尤其擅長占卜問吉。她致力於佛教在西藏的傳播,把「羊土神變寺」擴建為「大昭寺」,把小昭寺里的12歲釋迦牟尼等身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藥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而大昭寺因此在後世成為了拉薩的中心。

金城公主還修繕了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與諸臣進藏抵達丹瑪岩時,在這裡雕刻了大日如來等9尊佛像。金城公主進藏時見佛像已被風雨剝蝕,就令隨從蓋了一個殿堂。公元730年她又派人摹刻佛像,修飾、加固殿堂,並在殿門旁刻石記載:「為了祝願萬民眾生,赤德祖贊父子幸福平安,佛教昌盛,依照原刻佛像再加工精雕細刻,修蓋此殿」。


在佛教傳入以前,西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原始宗教叫苯教,崇拜天地、日月星宿、雷雹、山川陵谷、土石草木、禽獸蟲魚,乃至一切萬物,以祈福消災為事,愛用巫術詛咒。這其實是一種巫教。松贊干布去世后,苯教勢力重起。

在誠信佛教的金城公主影響下,赤德祖贊開始放棄苯教而信奉佛教,迎請漢僧並組織翻譯佛經,同時遣人赴印度等地修習佛學、取佛經,並建五座神殿以存佛典。

739年,金城公主去世。金城公主在吐蕃近30年,一直致力於唐蕃之間的安定和睦,對佛教的傳播起了巨大作用。如果說文成公主散發著眩目的陽光般的金色光芒,那麼金城公主則像月亮般靜靜地把銀輝撒在雪域高原。藏族人民熱愛她,認為她養育了另一位偉大的藏王——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是吐蕃歷史上與松贊干布齊名的藏王,他的身世和一生充滿了迷人的神奇色彩,他最後修成圓滿,示相文殊菩薩。(待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