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石油儲備應該「藏油於民」

[複製鏈接]

1475

主題

1562

帖子

219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隨著伊朗局勢日趨嚴峻,有專家稱「若伊朗危機爆發中國受影響最大」,因為中國的石油儲備僅夠30天左右的進口量,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怎樣才能完善中國的石油儲備呢?

  石油儲備成本巨大,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

  戰略石油儲備成本巨大

  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就開始籌建石油儲備計劃,而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討論始於2000年,直到2007年才正式建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這其中除了規劃討論等問題,較高的儲備成本也影響著管理層的決策。

  石油儲備計劃會出現基於國際市場因素的購置風險,其儲備過程中油品變質和安全問題會帶來儲備風險,共同推高了石油儲備的成本。中國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總共規劃三期,到2020年全部完成,預計投入1000億人民幣,屆時中國國家石油儲備能力將提升至8500萬噸,約合5億桶左右。其中,已經基本完成的一期約1400萬噸儲備計劃,是以每桶58美元左右的收儲成本完成的。但是,就算到2020年的5億桶儲備都是以每桶58美元成本完成,共需要資金2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27億元,已經遠超最初制定國家石油儲備計劃時預計投入的1000億人民幣,更何況目前國際油價已經攀升至每桶96美元。

  除此之外還有每年的維護和管理費用。在美國,從1976年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至1999年底,政府已為戰略石油儲備撥款212億美元,僅每年用於維護與經營的費用就需2億美元,約合0.35美元/桶年。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管理費用尚未有公開數據,若按照美國的0.35美元每桶年來估算,中國2020年以後每年的石油儲備管理費需要1.75億美元,約合每年11億人民幣。

  國家石油儲備趕不上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

  中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自2006年正式開始基地建設,需要15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屆時可以達到國際能源署規定的90天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的「達標線」。但這一估計是以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水平來說的,而中國的原油進口需求是呈跳躍式增長的。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從2003年開始,年均以近3000萬噸的量增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5%;2011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2.54億噸,同比增長6%。中國2000年開始討論建設戰略石油儲備時,石油對外依存度不到30%;而到2007年建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時,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50%;2011年達到了56%。

  原油進口需求的跳躍式增長,對國家石油儲備計劃施加了壓力。2009年中國第一期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本完成,其儲量按2008年國內石油消費水平計,相當於全國13-14天的石油進口量(加上21天的商業流通領域石油儲備,共計一個多月進口量),但若按2011年的日均進口量來說,只相當於10餘天原油進口量。國家石油儲備的進展未必趕得上中國石油消費需求的增長,2020年達到90天進口量的儲備目標能否實現還存疑。

  石油壟斷遏制了中國商業石油儲備的發展

  發達國家是商業石油儲備佔據主要地位

  可見,從石油儲備的成本和需求增長來說,僅靠國家投入是不夠的。事實上,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其石油儲備計劃多是國家儲備與商業儲備兩條腿走路,「藏油於民」已成為石油儲備主要風向標。

  所謂「藏油於民」,即是令更多的民間資金、企業資金參與到石油儲備中來,以節省國家的財政投入,而國家會給予企業一些政策優惠作為回報。

  歐美、日韓等國家的石油儲備都有商業石油公司、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並佔據著很大的份額。截止到2009年,美國的石油儲備已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為企業儲備;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日本的石油資源極度匱乏,產量僅是該國石油需求量的0.2%,但民間儲備達到77天,佔據國家總儲量的46.4%。

  在壟斷體制下,中國商業石油儲備一直得不到發展

  對石油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國來說,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建立已屬起步很晚,雖然有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可以借鑒,但卻受阻於國內石油領域的壟斷體制。

  在中國,三大石油巨頭壟斷了石油上下游,而對於民間資金來說,如果沒有油源,「藏油於民」就是紙上談兵。雖然中石油和中石化申請註冊了石油商業儲備公司,開始規劃自己的商業儲備基地,規模在幾百萬噸左右,如果放在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來檢視,力度仍然是比較小的。

  2010年5月上旬,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開始批准民企參與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但這僅限於租用民企已有的閑置油罐和倉庫,仍然是財政投資,仍然沒有改變現有的壟斷局面。

  以市場准入換石油義務儲備,實現「藏油於民」

  從國際上看,石油儲備制度誕生至今已30多年,從中可以發現,凡石油對外依存度在30%以上的發達或中等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建有國家級的戰略石油儲備。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財政負擔、管理成本的上升等等願意、許多國家開始減少國家儲備,轉而鼓勵民間石油儲備。

  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以石油市場准入換取石油經營者的義務儲備。如希臘,對新進入石油市場的公司要求有義務依據其未來3個月的銷售前景持有儲備;而瑞士、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等國要求石油公司必須履行義務儲備合同,違者不但要罰款還有吊銷經營許可證;在芬蘭、比利時、澳大利亞等國對嚴重違背儲備義務的企業還要被依法判刑。

  而中國基於能源安全方面的考慮,將國內石油市場授權給三大石油巨頭特許經營,但是石油壟斷巨頭在石油儲備方面沒有盡到義務,反而以攫取暴利為優先,以至於出現「若伊朗危機爆發中國受影響最大」的擔憂出現。基於石油安全考慮建立起來的壟斷局面,對國際禁運風險的抵禦能力遠遠落後於開放市場國家,如此,中國國企壟斷石油市場的意義何在?

  可見,為建立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壟斷不得不破。開放市場准入以換取企業的義務儲備,才能真正實現藏油於民和市場進入機會均等,並保證能源安全。

  結語:石油收儲成本巨大,僅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滿足需求。從國際經驗來看,「藏油於民」才更可取。為了實現「藏油於民」,中國的石油壟斷不得不破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