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華外國人評價道德狀況:中國人總體上靦腆善良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1-23 0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2-1-24 05:03 編輯

2012-01-22 12:23瞭望新聞周刊

在華外國人眼中的道德線

  「靦腆又善良」的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以及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使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之路,註定與古代的、與西方的,有所不同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許曉青 黃豁 陳鋼 代群 郎秋紅

  「中國人總體上有些靦腆,但內心深處善良、熱情。」

  「大部分中國人善良而且樂於助人。」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圍繞多個中國社會熱點話題,在半個月內相繼採訪了北京、上海兩地的美、英、法、瑞典、澳大利亞、加拿大、葉門等國的在華外籍人士。採訪中,這些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國籍的外國人,他們對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給予了比較客觀的評價。他們認為,應當客觀理性看待當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現狀,同時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中國人總體上靦腆而善良」

  多位受訪外國人回憶了他們在華期間,接受過很多熱心人各種各樣的幫助,即使遇到個別有爭議的問題,大家都能彼此寬容體諒。

  英國工程師、目前在上海經營食品生意的艾米莉婭·希頓·倫肖回憶說,自己在上海創業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種幫助。她說:中國社會一些普通人,雖然與我之間有語言障礙,但是他們又善良、又熱心,會主動伸出援手。

  採訪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應當理性看待中國社會整體的道德現狀。

  澳大利亞中年女作家琳達·尼爾應邀來華駐點創作兩個月,恰逢「小悅悅事件」發生。她說:「我覺得這是一起極個別的意外事故,一些西方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曾經發生或今後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她認為,「小悅悅事件」發生后,中國人不僅關注這件事,媒體和輿論還不斷反思這個問題,這具有積極向善的社會意義。

  從事價值觀研究、來華經歷超過30年的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史蒂夫·庫里克教授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下中國「有時見義勇為的成本顯得非常高」。

  「道德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採訪中,多位外國人提及: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社會「道德建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有的受訪者還告訴本刊記者,「道德重建」是歐美主要國家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中都曾面臨的挑戰,經歷了漫長的探索。

  琳達分析,英國和法國的資本主義發軔和發展,都曾經歷了經濟發展與「道德重建」逐步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漫長,英國用了大約300年時間,法國國內出現的動蕩比英國還激烈。中國與英法的發展道路不同,但這種「經濟增長與道德滯后的矛盾困境」,對中國而言也算是一面鏡子。

  從事跨民族文化研究的澳大利亞學者薇薇安介紹,與中世紀的情況不同,現代西方國家的道德教育一部分是由宗教儀式完成,另一部分主要由家庭和學校協同完成,西方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經歷了走向多元的過程。

  史蒂夫·庫里克教授分析,美國現代社會道德教育,可以歸功於100多年前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構建的現代教育理論體系,道德被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融入日常教學。

  多位受訪外國人認為,「道德重建」的制度和法制保障非常重要。據了解,在社會公德領域的立法而言,一些西方國家和地區頒布實施了保障見義勇為者利益的「好人法」,以此來減少和規避社會上「見死不救」的惡性事件頻發,弘揚公平正義,其基本原則是「無償救助免責,見死不救必懲」。

  法國教師阿格斯迪諾告訴本刊記者,法國有一部「沒有對危難者施以援手」的法律,可譯為「見險不救法」。大致內容是,如果公民目擊了一起事故,可以施救卻沒有,輕者會被判罰款約合數十萬元人民幣,重則可能入獄數年。類似的法律條款也出現在歐洲其他一些國家的刑法中。

  走中國特色的道德建設之路

  在絕大部分受訪外國人看來,首先應當維護國家司法體系的公正威信,確保公眾對體系的信賴度,為「抑惡揚善」營造更完備的保障。阿格斯迪諾說,如果有「見險不救法」或是一部鼓勵助人為樂的法律等,將有助於鼓勵更多的中國普通人見義勇為。「就當下的環境來看,我覺得立法可能是有效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助人為樂的人應受到保護,不用為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起訴而擔憂。」

  談及德育教育,相當一部分受訪外國人提到,中國在學校中的德育教學應當注意改變方式,多用激勵、啟發、誘導的方法,激發孩子的道德潛能,避免簡單化的灌輸。此外,培訓大量善於開展激勵式道德教育的師資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女性外籍人士建議,中國可以嘗試德育與體育的「平衡式」教育法,鼓勵孩子走出課堂,通過大量的戶外運動和訓練,培養勤勞、勇敢、合作等基本品質,德育教學水到渠成。一位曾擔任教師工作的外國受訪者還建議,中國應當更加重視利用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歷史遺迹等社會文化設施的情景熏陶進行道德教育。

  庫里克教授則指出,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使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之路,也註定與古代的、與西方的,有所不同。解決中國當下遇到的一些社會問題,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從發展的角度出發,逐步調整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配,進一步完善社會結構的整合,將有助於中國社會道德建設。

  琳達認為,中國社會的道德建設,與處理好「快」和「慢」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高速發展的經濟,必然需要精神領域的步伐跟上去。「中國人也要看到,道德建設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重要的是馬上行動起來。」她最後這樣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沙發
zjd713 發表於 2012-1-24 04: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1-23 12:32 編輯

實際上我感覺這不是「靦腆」的問題,而是一種東方式的「含蓄」,中國自古就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的內涵,如有人請你吃一個你很不愛吃的東西時,中國人回委婉地表達成:多謝你的美意,我吃過了」。雖然現在的中國人沒幾個真正懂得傳統文化中精髓,但是這種幾千年來的傳承已經成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一份子。而這種東方式的」含蓄「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有真正教養,有素質的表現,這點西方人可能不太好理解,在他們看來的「不靦腆」,可能在我們看來就是一種粗魯,當然那些盲目崇洋者可能會認為那是一種「率真」。


呵呵~~觀看近日來論壇」罵狗「之分的盛行,感嘆一下而已。。。實際上文章中提到的「道德被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融入日常教學」恰恰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比之更高明的是,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觀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同中國整體文化的哲學體系融合為一的,這就解釋了我一直問一些人的問題,如「你為什麼要做好人?」「你為什麼要愛國、愛家?」"人為什麼要講誠信?」,也就是說完全解決了「為什麼」這個本質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灌輸「怎麼做」。作為一個人的認識過程來說,只有真正明了「why」才會問「what」,知道「what」才會有「How」,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呵呵~~有趣的是現在好多東西只有被貼了洋標籤,出口轉內銷后才會被認可,無奈啊。看著論壇里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無所知而又極盡詆毀之人的發言,我真是不知道應該感到可笑還是可悲,可能更多地是對他們無知的一種憐憫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1-24 05: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2-1-24 07:25 編輯

同意樓上對中國人靦腆的解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含蓄加謙虛。這就構成了西方人所謂的靦腆。

但這兩句對中國人的評價我認為大體上是符合事實的:

  「中國人總體上有些靦腆,但內心深處善良、熱情。」

  「大部分中國人善良而且樂於助人。」

對某些道德上的滑坡,各人也根據自己國家的歷史,給以理性的解釋。當然可能有客氣的成分,但還是一篇好文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4
zjd713 發表於 2012-1-24 05:31 | 只看該作者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1-23 13:08
同意樓上對中國人靦腆的解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含蓄加謙虛。這就構成了西方人所謂的靦腆。

但這兩句對 ...

是啊,是一篇好文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