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星片酬進入虛價時代 一線大腕每天三四十萬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27 02: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2011-11-26 22:52:13   來源  中華論壇



    3年前,一集電視劇賣得好的話,可以賣上120萬元。現在,有明星片酬可以叫到70萬元一集了,這樣算下來,一集電視劇不賣掉120萬元以上就會賠錢。與此同時,現在的電視劇一集能賣到300萬元左右。而今年投拍的電視劇集數已經比去年多了1倍,達到3萬多集,這其中至少有1/3的電視劇根本就沒有機會播出,剩下的電視劇其中可能3/4會賠本。真正掙錢的電視劇只是少數,這無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從這個數據能看出,閑錢熱錢傻錢仍源源不斷流入到影視劇領域。

    明星片酬為何一漲再漲?片酬定價有無行業標準?明星的片酬到底是誰定的?日前,針對電視劇領域的明星片酬,記者做了一次深入調查。

    2009年起,演員片酬進入快速上升通道

    在採訪最近憑《千山暮雪》走紅的香港藝人劉愷威時,記者提到演員漲價問題,曾在證券交易所工作過的劉愷威開玩笑說:「豬肉都漲了56%,片酬當然要漲了。」

    我們可以細算一筆賬,看看電視劇演員的片酬是怎樣成功跑過CPI的。1994年,出品過《黑洞》、《大宅門》的金英馬影視公司總經理滕站投資的第一部戲《御花子》,當時主角的價格是1萬元/集,10年後的2004年,達到10萬元/集的演員依舊很少。2007年拍攝的《潛伏》,由於是小公司製作,趁著孫紅雷有個空當見縫插針,只能用當時的天價14萬元來吸引他。《潛伏》還沒上星已經火了,孫紅雷再接電視劇就達到了20萬元,據說同劇3個女演員的總片酬等於他一集的片酬。

    不過現在談起這個價格,投資人都會驚呼:「太便宜了!」從2009年開始,演員片酬進入快速上行通道,製片人周愛玲為新戲去年接觸的演員,等到今年會在報價前面加上一個數字,比如說去年5萬元,今年15萬元,去年15萬元,今年25萬元。製片人段彬為他的《九河入海》在去年底和某位一線大腕接觸,從35萬元/集漲到50萬元/集只經歷了一個月時間。

    一線男星的報價不低於四五十萬元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文章,觀眾對他的印象應該是從《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開始,他扮演的卓越大概是男四號或五號,他的一張娃娃臉被趙寶剛戲稱為「永遠的男二號」,並在自己的電視劇《奮鬥》里啟用他任男二號。某次記者採訪趙寶剛時,他表示靠電視劇贏利足矣,因此儘管捧紅很多藝人,他並不像別人那樣強行要求藝人簽約。但他沒料到的是,藝人經紀忽然變成一盤很大的生意,這兩年趙寶剛也盡量使用本公司藝人了。

    《雪豹》收視的良好,讓文章又上了一個台階,記者曾聽某地方政府投資電視劇,製片人講不惜代價務必請文章出演抗戰劇男一號,不行就找馬伊琍演女一號,顯然這隻能是痴人說夢了。文章的片酬在同齡的演員中呈火箭式上升,在電影《失戀33天》創造票房奇迹前,據說他已經漲到60萬元/集~70萬元/集,成為一線男演員中唯一的80后。與他情況類似的是楊冪,打破了中年演員一統天下的局面,《宮》之後摸到40萬元/集。

    一線大腕都非常忌諱公開談片酬,但實際上,電視劇是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永遠沒有白拿的片酬。《永不磨滅的番號》的導演徐紀周對一線的定義是「決定一個戲氣質的人」,賣劇就賣這一張臉,這些面孔大多數是部分中年男演員以及蔣雯麗、宋丹丹等極少數女演員,在多年沒有新人出現的電視劇行業,文章、楊冪屬於特例。一線男星的報價不低於四五十萬元,這些人中包括孫紅雷、陳道明、陳寶國、王志文、李幼斌、柳雲龍、黃志忠、吳秀波、林永健、黃海波等人,其中據說最高可達80萬元,不低於30萬元的女星才可算一線,比男星的數量略少一點。

    三四十萬元/天,大腕價格按天計算

    還有另一種結算方式,在配置不起的情況下,男女一號會找新人,但三號、四號角色找大腕,這時大腕的價格不是按集,需要按天,一線均價三四十萬元/天。為了物盡其用,全組都會盡著這個腕的戲,用行話叫「二次進景」,集中突擊完他的戲份,即使24小時連軸也無可奈何。於是新規矩又形成了,每天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這8小時有的從進入化妝室算起,更有甚者從離開賓館時掐表。

    注意,這些錢不包括額外發生的費用。比如老演員彭玉每集10萬元,她的要求是給她女兒一個角色,象徵性付點片酬,主要是為了照顧她。年輕演員就不會這麼簡單了,一位已婚女明星除了帶上女兒、保姆,還包括她的父母,這就必須租個別墅,所以她不能拍上海、北京以外的戲。現場帶三五個助理的更是常事,專職打傘的、遞茶杯的、捶背的,連宋丹丹都發微博表示想不通。

    閑錢熱錢傻錢源源不斷,片酬一漲再漲

    為什麼會有如此多「傻錢」入市呢?徐紀周從導演系剛畢業時,也曾一頭栽進「扎錢大軍」。他回憶說,2001年電影低谷,電視劇迎來小春天,煤老闆、房地產進軍影視界,這些熱錢的目的不以影視為賺錢目標,而是用影視劇做公關工具,或是凈化不能見光的錢。也有老闆只是為了提高私生活品質,一兩千萬元對於上述企業只是毛毛雨。那時 800個導演有700個在扎錢,隨著近年房產、煤礦萎縮,按說市場應該低迷了吧!正相反,導演們不需要扎錢了,無數熱錢找不到花它們的人。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影視公司和視頻網站運作上市,今年就有20多家影視公司排隊上市。華誼和華策的上市成功給影視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上市必須有漂亮的報表,大項目、大製作、名導名演員,都是裝飾報表的必需品。視頻網站也是同樣,不過製片人們常常納悶網站的贏利方式。電視台是不用其他人為它們操心的,每年有400億元廣告合同與電視劇有關,而電視劇交易額不過50億元。

    既然視頻網站和影視公司都不賺錢,用圈內人的話是「跑馬拉松,看誰在終點前倒下」,他們的終點是什麼呢?就是通過上市,讓股票漲價,股民買單,公司資產得到巨大擴張,正因為還沒有一家公司上市后遭遇失敗,所有人就更加信心滿滿地死撐。當然也有抽身的,有行內人透露,陳天橋的網站就已經停購電視劇。

    所有受訪者都認為演員並不是推動價格上漲的推手,事實上,他們也是身不由己地順著這條上漲的河流漂浮,漂到哪裡並不清楚。姜文的製片人馬珂曾統計過,中國的人才只能保證有7個優良的電影劇組開機,電視劇也同理。因為演員尤其是明星資源稀缺,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明星拿多少才是合理,給錢的人和收錢的人都一片茫然。電視劇播放沒有市場化,但電視劇的生產高度市場化。在這艘由市場掌舵的大船上,大多數人都看到了它駛向冰山的命運,除了驚嘆,似乎並沒有其他辦法,依然螻蟻般地忙碌著。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8: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